中医辩证治疗面部过敏性皮炎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8
/ 3

中医辩证治疗面部过敏性皮炎的探析

唐宏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民医院皮肤科 四川达州635200

摘要:目的:探究对面部过敏性皮炎患者实行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面部过敏性皮炎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64例)以及观察组(6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治疗效果、平均起效时间、临床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对比两组患者平均起效时间,观察组明显较短(P<0.05)。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面部过敏性皮炎患者实行中医辨证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缩短药物平均起效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故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面部;过敏性皮炎

Analysis on the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facial allergic dermatit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facial allergic dermatitis. Methods: 128 patients with facial allergic dermat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21 to April 2022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64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64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following indica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reatment effect, average onset time, clinical symptom scor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The average onset time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facial allergic dermatiti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which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average onset time of drugs,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so it has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Face; Allergic dermatitis

过敏性皮炎指的是患者在接触过过敏性抗原后出现的皮肤过敏反应。面部过敏性皮炎疾病于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1]。该疾病发病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出现红血丝、刺痛等,伴有烧热感。发病主要原因可能与患者身体免疫能力低下、季节更替、饮食刺激等有关[2]。针对该疾病,当前缺少特效治疗方式,一般情况下能通过西药治疗方式缓解。常见的西药治疗方式包括抗过敏药物、抗光敏药物与免疫调节剂类药物等。虽然该治疗方式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治疗期间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刺激性,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不建议长期使用该类治疗方式[3]。为进一步提升面部过敏性皮炎治疗效果,减少患者风险性,能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予以干预。常见的过敏性皮炎中医辨证治疗方式有口服中药、穴位埋线等方式,与西医治疗方式联合应用所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基于此,文章以我院收治的面部过敏性皮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面部过敏性皮炎患者共128例,收治时间(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将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64例,其中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为34例,其年龄集中在18-42岁之间,均值(30.65±2.48)岁。观察组64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9例,女性患者为35例,其年龄集中在18-43岁之间,均值(30.54±2.41)岁。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纳入标准:①此次纳入患者均患有面部过敏性皮炎疾病;②此次研究不违背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标准;③此次纳入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

排除标准:①患者为日光性皮炎;②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③伴有严重心脏、肾脏等重大器官疾病;④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存在意识障碍及沟通障碍者;⑤临床资料存在缺失者;⑥对临床治疗与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存在过敏性反应。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使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Calcium Gluconate Injection;陕西永寿制药;国药准字H61020351)治疗。治疗方式:静脉注射治疗。具体方式:将10ml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与250ml5%GS溶液融混合,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频率:qd。使用维生素C片(Vitamin C Tablets;天津力生制药;国药准字H12020171)治疗。治疗方式:口服用药。用药剂量:1.5g/次。治疗频率:qd。使用氯雷他定片(Loratadine Tablets;上海先灵葆雅制药;国药准字H10970410)治疗。治疗方式:口服用药。用药剂量:10ml/次。治疗频率:qd。

观察组:中医辨证治疗。(1)中医内治:针对患者临床发病证型,为患者提供不同治疗方式。①若患者自觉皮肤表面出现烧灼感、刺痛感与瘙痒等症状,且出现泛红、红血丝明显等症状,则提示可能为寒包火证。应告知患者避免使用凉水洗脸。使用麻黄、连翘、小豆汤煎熬服用治疗,以起到祛风散寒等作用。②若患者自觉皮肤出现瘙痒、灼热症状,且存在脱屑、皮肤油脂分泌较多等症状,则提示可能为上热下寒证,可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③若患者自觉面部干燥紧绷,并伴有瘙痒症状,且出现淡红色斑片,则提示患者可能为血虚风燥证。可使用当归饮资熬煮汤药治疗。(2)中医外治:①穴位埋线。借助针灸理论,使用中药在患者穴位中埋线,起到刺激经络的作用。治疗周期以患者病情发生情况为主,建议以每周1次为最佳。②中药雾化冷喷。该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寒包火证与上热下寒证患者临床治疗。对中药药材予以低温处理,将其通过雾化喷雾的方式均匀喷涂于患者面部。该治疗中所使用的中药以紫草、赤芍、金银花、野菊花、黄岑、栀子、防风、苦参。白鲜皮等。治疗周一为2天/次,每次20min。③穴位注射治疗。该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上热下寒证以及寒包火证治疗。将复方当归注射入患者双侧曲池穴中,每周1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平均起效时间、临床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行统计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对比t检验(P<0.05),统计意义标准,应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观察组98.44%>对照组87.50%(=5.856,P=0.016<0.05)。具体如下:观察组显效率为42.19%(27/64);有效率为56.25%(36/64);无效率为1.56%(1/64)。对照组显效率为37.50%(24/64);有效率为50.00%(32/64);无效率为12.50%(8/64)。

2.2平均起效时间与临床症状评分

平均起效时间:观察组较低,症状评分治疗后观察组较低(P<0.05),见表1。

表1 平均起效时间与症状评分 (±s)

组别

例数

平均起效时间(d)

症状评分(分)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64

7.55±3.15

12.50±1.76

3.89±1.30

观察组

64

5.60±2.21

12.05±1.54

2.10±0.96

t

-

4.054

1.539

8.861

p

-

0.000

0.126

0.000

2.3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较低(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 (n/%)

组别

例数

红肿

嗜睡

总发生率

对照组

64

2(3.12)

3(4.69)

5(7.81)

观察组

64

0(0.00)

0(0.00)

0(0.00)

χ2

-

-

-

5.203

P

-

-

-

0.023

3.讨论

社会生活环境转变与当前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背景下,面部过敏性皮炎疾病的临床发病率逐渐上升,可导致患者面部出现瘙痒、起疹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水疱、刺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美观性的同时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4]。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原因可能为患者自身化妆品使用不当、日常生活接触过敏原等。临床治疗期间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不同治疗方式。常规治疗方式中,能采用西医治疗方式予以干预[5]。常见西药包括激素类药物等,虽然能缓解患者症状,但患者应用后复发率较高,可能会出现恶性循环,影响患者最终治疗效果[6]。为此,可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使用中医辨证治疗,结合患者不同临床证型,采用不同治疗方式,以减少患者临床治疗中所受到的刺激,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平均起效时间与症状评分均较低,说明于面部过敏性皮炎疾病使用中医治疗方式,能在较为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究其原因如下。中医内治辨证中使用的药物能应对患者不同临床证型发病情况。寒包火证患者治疗中所使用的麻黄、苦杏仁等药物具有祛风散寒等作用,连翘、赤小豆等药物具有除湿清热的作用。将上述中药联合应用,能显著改善患者瘙痒症状,抑制人体中lgE抗体的产生。上热下寒证患者治疗中所使用的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与黄岑等药物共同作用,能融合辛温与寒清融合的作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血虚风燥证治疗中所使用的当归、川穹等药物具有活血作用,生地黄与白芍等药物具有滋阴降噪的作用。因此,联合应用上述药物可有效滋阴养血、止痒润燥。埋线治疗中,将药物埋入患者穴位经络中,能起到调节阴阳平衡,调节气血等作用。中药雾化冷喷治疗中,紫菜、赤芍等药物经过低温处理,能起到活血清寒的作用。金银花、栀子等药物共同作用能起到清热解毒等作用。通过低温雾化冷喷方式治疗,能促进药物吸收,改善患者皮肤状态。穴位注射治疗方式中所使用的复方当归能起到祛风散寒的作用,使用穴位注射的方式还能加速患者血液循环,起到养气活血的作用。除此之外,相较于西药治疗方式,中药治疗方式起到的效果相对温和,能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安全性较高。且联合治疗方式中,能同时发挥中药与西药的优势,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面部过敏性皮炎患者使用西药辨证治疗,能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药物见效所需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故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佳,罗太梅. 皮敏消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探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21,19(7):131-132. 

[2]孙美凤,王乾. 莎玫教授过敏煎治疗过敏性皮炎验案举隅[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7):139-141. 

[3]张建辉,朱超磊. 玉屏风散加减辅助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J]. 皮肤病与性病,2021,43(4):546-547. 

[4]毛应岚,刘克舜,姜维,等. 川芎白芷对过敏性皮炎模型的血流变及炎性因子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10):1829-1833,1858. 

[5]徐婉仪,明阳灿,陈志鑫,等. 徐辉甫教授从肺脾论治特应性皮炎经验[J]. 中西医结合研究,2021,13(4):277-278,283. 

[6]孙洁. 咪唑斯汀缓释片联合白虎汤加味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2022,34(8):111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