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6
/ 3

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1,李思颍,2,蔡梦迪

1、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各个行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并且率先将信息化的助推作用发挥到教育行业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以教育信息化助推“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通过研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德师风”在社会上传播更加广泛并造成较大的影响力、影响因素变得多元化等问题,对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政府、学校、社会、教师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助力“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加强教育水平、有效实现师德监管和建设等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助力,师德师风建设

正文: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德师风的内涵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受到深刻影响,教师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应当具备的知识体系、专业的教学技能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师德师风”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以及应该坚持的职业原则,与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角色定位等一系列的变化使“师德师风”的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师德师风”内涵为:在传授知识时,教师的工作态度;在协调师、生、校方之间的关系时,教师所秉承的态度和原则;在使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时,能否把握正确的导向;在进行科研创作时,能否遵守相关规则等。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师德师风的影响力变得过于广泛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师德师风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言行,即便是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他的师德师风影响也仅局限于其学子,然后靠学子的讲学再向外传播,影响范围十分有限。然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师德师风的传播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正面的典范事迹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迅速扩散得到社会的认可、褒扬,但一些师德失范的案例也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负面影响。

2、教师师德师风的影响因素更加多元

传统的师德师风建设主要依靠教师个体的修养提升来达到预期效果,影响因素也较为单一。面对信息化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变得更加开放、自主,教学方式和师德师风建设途径都变得多元化、现代化,教师作为一个需要及时汲取知识、传授知识的社会活跃分子,他所面临的外在与内在的影响因素都较之其他行业更加繁杂,受到的影响也更加深刻,例如网络上的一些激进的政治信仰等,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3、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管难度更大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内容较之以往更加多元,影响因素也随之增多,师德师风建设监督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我国自古尊师重教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十分严苛,尤其是教师的师德师风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现在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得教师队伍十分庞大,仅靠教育管理部门是很难取得有效的监督效果,并且信息化教学的普及让师德师风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传统的监督渠道无法实行全面监督,必须依靠多元主体的介入,才能达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1、政府方面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教育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缺失的师德师风监督制度、不合理的聘任制度都严重影响了师德师风的建设。首先是缺失的师德师风监督制度,政府对师德的监管制度不健全是导致部分教师"师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虽给予充分的重视,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制度,但是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扶贫、教学发展等方面,对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关注度较低。以《中共华人民教师法》为例,其中大篇幅都是教师的权力和义务,以及对文凭等方面的要求,涉及师德师风的内容并不多。这种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缺位,十分不利于其建设发展;其次是不合理的教师聘任制度,我国教师的聘任制度至今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通过不合理的制度选拔出来的一些不合格成员,从根本上导致了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发生。较为普遍的考试选拔制度,虽然能招录一些专业知识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但这些考试对新入职教师的师德师风却无法准确评估,无法选拔出德才兼备的教师。

2、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载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受校园氛围的影响,并且作为教师的管理方,学校对师德师风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是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有效的考核办法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使教师有规划、有目标的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目前来说我国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极为欠缺。大部分学校的绩效考核主体仍为教学成绩、学术成果等,并没有把教师“师德师风”明确纳入其中,即使纳入,也存在“师德师风”难以量化考核的困难,不能有效实施,使得考核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其次是不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和校方虽为教师打造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平台,但培训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文化知识等方面,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培训较为薄弱,这样的培训更加强化了教师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教师更为忽视自身“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3、社会方面

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一部分,言行受到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是有必然的,更何况近些年教育关注度的日趋提升,某些角度讲教师可谓是行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各类网络信息渠道与平台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待与要求都快速、广泛的传播开来,所以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受社会中一些舆论导向观念的影响很大。一是错误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改变自己社会地位、获得高经济收入的捷径。这种错误的观念进而导致了我国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家长、校方以及社会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优良、评价一个教师素质的高低、以及学生的优秀与否都只有“学生成绩”一个标准,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成绩必然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师德师风”建设受不到各界的重视。每到节假日,给教师送礼成风,没有送礼的学生受不到教师的特别关照,教师的这种功利性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原则,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忠诚度;二是“尊师重道”观念的淡化,“尊师重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对教师职业的充分肯定,让教师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坚定地信念提升自我修身和职业水平。但目前我国社会的现状中,教师虽然也受社会的高度关注,但却缺失了一分应有的尊重,与一些政要人物、商业精英、娱乐明星相比,仍然地位悬殊。这使得教师难以在社会中寻得应有的职业成就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追求和敬业精神,教师为了获得职业满足感,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

4教师自身方面

    教师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问题的出现不仅是政府、社会、校方的外在因素所致,教师自身的职业操守、道德修养也是问题所在的关键。首先是个人修养水平的影响,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对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日常言行,但实际上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并不多,他们往往忽略自己为人师表的社会定位,不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在教学活动方面,使得职业道德操守罔若虚置,一些违背师德的事情便一再发生;其次是缺乏一定的职业认知,职业认知是指从事特定行业的工作人员对于本行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化及工作目标的认识,并由此而产生的对职业回报的期望,职业认知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和工作期许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职责本是为学生传授科学的习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入门,做他们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最终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合格的人才。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在工作中违背师德的事情频频发生,并错误的将自己的教学宗旨定义为高分人才的培养,从而对学生的教育“重成绩轻素质”,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亦是如此。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生互动平台除课堂、校园外,还有各种网络平台,教师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动态中展现出来的道德素养,都会成为师德师风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教育信息化如何助力师德师风建设

1、利用教育信息网络资源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培训与交流

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不同,它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和校方共同发挥作用,而教育信息化为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构建了一座便利的桥梁,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培训与交流。一是打造师德师风建设内容的平台,在平台上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线上讲座,提升教师对师德师风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例如:师德师风的内涵等,通过这一系列内容的强化教育,促使教师积极提升自己师德师风修养,为师德师风建设助力。并在平台上上传职业模范电影、文本等,对教师起到一个模范引领的作用;二是通过信息化媒介,丰富教师培训与交流的方式,通过与兄弟院校开展视频会议、微信群等新型媒介解决教师由于课业繁重造成的培训难、交流难的问题。还可拓展交流平台,与一些相关教育监管部门进行直接交流,表达自己的诉求,进一步保障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经济等基础。

2、利用网络信息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要依靠相关制度,也会受到社会风气及社会中流行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社会舆论、社会对待教育的态度这些因素发挥的影响作用更不容小视。因此,加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德师风的建设,必须打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一是社会媒体要加强科学的、正面的教育观念的宣传。我国传统观念中一直存在的错误功利主义教育观念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严重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因此在重塑社会教育观念时,要加大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宣传,纠正一些错误的应试教育、功利主义观念,积极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二是利用社会舆论的影响力,重新构建“尊师重教”的理念。无法满足的职业成就感和缺失的社会认同感,会让教师产生懈怠情绪,不利于师德师风的建设。因此,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要让“尊师重教”的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宣传教师行业的典范事迹,提升教师在社会的存在感和地位,强化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师德师风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3、利用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是教师工作成绩取得认可的基础保障,是规范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外生机制。因此,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是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更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创新教师绩效考核方式,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一是要创新教师绩效考核的执行方式,一改以往仅仅通过学生成绩等方面来考核教师,要在绩效考核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在学校论坛、网站等平台通过学生、同事及家长的评价意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要具体,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待学生的态度、日常行为是否规范等;二是建立师德师风考核基础信息库,在信息库中存储与教师师德师风紧密联系的考核信息,包括:教师职称评定等信息。并在信息库中建立红黑榜,通过这些措施强化教师规范自身师德师风的自觉性。

四、小结

“教育乃治国之根本大计”,在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上教育必将发挥它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模范作用也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教育信息化时代中,师德师风在它自身的特征的作用下,呈现出了具有更广泛影响力,更多元的影响因素以及难度更大的监管工作等问题,都为其建设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若要顺利推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开展,就要结合政府、学校、社会以及教师自身的多方合力,才能有效实现师德监管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沈睿.师道与师德合一:构建教师专业伦理制度的理性探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万美容,李芳.师德建设:新时代振兴教师教育的基础工程[J].思想理论教育,2018(07).

3、刘磊.我国师德建设主导形态转向与突破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

4、鲍春燕.高校师德建设的理念与机制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5、陈小琼.信息化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必要性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06).

6、邸艳茹.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4).

作者简介:李思颍(199101月)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文科方向。

蔡梦迪(19948月)女,汉族,河南禹州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国际交流与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