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预防初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4
/ 2

针对性护理预防初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

钟林洁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初产妇产后出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医院收治的阴道分娩孕妇5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预见性组,各260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孕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产后2、24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孕妇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预见性组产妇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常规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组产妇产后2h出血、24h出血、产后出血率,低于常规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组产妇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常规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应用于预防初产妇产后出血,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风险,提升自然分娩率,改善负性情绪状态,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初产妇;产后出血

引言

产后出血为分娩常见并发症,多与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凝血等因素相关,多合并而发,可引发失血性休克,为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初产妇因无分娩经验、易伴焦虑情绪,影响其分娩配合能力,增加产程延长、软产道裂伤等发生风险;同时受其情绪状态影响,分娩后子宫收缩能力差,增加其产后出血风险,需加强预防性护理,以稳定其生命体征。针对性护理是根据护理目标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改善预后。本文观察针对性护理在预防初产妇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2月医院收治的阴道分娩孕妇5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见性组与常规组,各260例。预见性组孕妇年龄22~41岁,平均(28.14±1.37)岁;孕期36+4~40+2周,平均(38.22±1.17)周。常规组年龄21~40岁,平均(28.18±1.41)岁;孕期36+5~40+1周,平均(38.30±1.06)周。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1)第一产程。①心理护理:护理实施过程中,积极与产妇沟通,了解其情绪状态,若出现恐惧情绪,利用动画视频帮助其了解分娩时女性生理变化,重点强调医院专业性,即分娩期间若发生意外,可通过急救设备干预保证母婴安全;若担心分娩费用,则讲解良好护理依从性可缩短产程;若因阵痛产生应激情绪,则指导拉泽玛呼吸方式帮助其缓解情绪状态,降低生理疼痛敏感性。②分娩球运动指导:地面上铺软垫,产妇跪位,腿部自然弯曲,上身及双侧上肢自然放置在分娩球上,腰部左右晃动;指导产妇背对墙面下蹲,墙面与产妇后背之间放置分娩球,指导产妇以瑜伽球为支点轻晃动背部;指导产妇双腿分开坐在分娩球上,左右轻轻晃动骨盆,以缓解其疼痛感,避免体力耗竭。(2)第二产程。指导其重复放松训练法,避免其体力耗竭,影响产后子宫收缩能力;观察产妇情绪状态,并予以针对性情感支持:①依从性良好。予以积极鼓励,持续稳定其分娩状态;②自然分娩意愿下降(或产程延长)。向其描述此时胎儿宫内情况,以激发产妇分娩信心;③体力耗竭(或胎心下降)。及时通知医师,安慰产妇无需过多担心,以稳定其情绪状态,避免其产生自责、焦虑等情绪,以保持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降低产后出血风险。(3)第三产程:实施超早期母婴接触,改善产妇情绪状态,保持其生理机能稳定。(4)第四产程及产后。①哺乳管理。尽早开展新生儿哺乳,刺激机体产生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对于因新生儿疾病无法实现早期哺乳者,加强产妇乳房按摩及乳头刺激,达到模拟新生儿吮吸刺激效果,促进子宫收缩。②营养管理。及时补充铁剂以改善产妇缺血症状,改善其子宫平滑肌收缩能力。

1.3观察指标

①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总分80,SAS分界值为50分,SDS分界值为53分,总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②产后2、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胎儿在分娩后24h内阴道总流量>500mL)发生率;③护理满意度。应用自制满意度量表调查,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水平、操作、效果等,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SDS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预见性组产妇SAS评分(43.40±3.77)分、SDS评分(44.41±3.82)分,低于常规性组(46.52±4.19)分、(48.67±4.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SAS、SDS评分比较(x±s,分)

2.2产后出血情况比较:预见性组产后2h出血(166.33±45.55)mL、24h出血(220.56±51.67)mL、产后出血率0.77%,低于常规性组的(179.46±50.33)mL、(269.68±60.23)mL、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孕妇产后出血情况比较(x±s)

2.3护理满意度比较:预见性组评分(98.23±0.73)分,高于常规组的(97.10±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67,P<0.05)。

3讨论

初产妇分娩期间易受情感、疼痛刺激等因素影响出现自然分娩意愿、分娩依从性下降等情况,影响其分娩状态,增加难产、软组织损伤、宫缩乏力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进而增加其产后出血量,需积极干预。常规护理的重点为保证产妇及胎儿生命体征稳定,对产妇实际护理需求关注较少,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产后出血发生率控制效果不理想。针对性护理中,第一产程强调减少产妇体力消耗,避免其第二产程体力耗竭,保证其良好护理依从性,缩短产程,避免因子宫收缩乏力引发产后出血;第二产程持续放松训练,可保持其分娩意愿稳定性;第三产程超早期母婴接触,在稳定新生儿状态同时,可使其在相对稳定生理、心理状态下持续宫缩,避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在产妇分娩完成后,尽早开展母乳喂养,可通过哺乳刺激分泌缩宫素,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压迫血窦,减少产后出血;对于无法尽早实施母乳喂养者,护士模仿新生儿刺激乳头,以增强产妇子宫收缩能力,降低产后出血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应用于预防初产妇产后出血,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风险,提升自然分娩率,改善负性情绪状态,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莫秀敏.产前针对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产后心理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0,15(22):134-135.

[2]张小珊.优质护理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31):94-96.

[3]王婷,陈甜.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9):96.

[4]纪静.探究在产妇产后出血中针对性护理应用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4):196-197.

[5]黄碧芳.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出血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