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延续护理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7
/ 2

个体化延续护理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高冬

尚志市人民医院  150600

【摘要】目的对高血压患者应用个体化延续护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的患者共计112例,使用随机、单盲法进行平均分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的56例患者,组成常规组;剩余使用个性化延续护理的56例患者,归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生存质量。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时,借助个性化延续性护理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水平,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维护患者的安全,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上。

【关键词】 高血压;个性化延续护理;生存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pidualized continuous nursing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Methods A total of 112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21 to October 2022 were randomly and single blind pided into average groups, and 56 patients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s were pided into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e remaining 56 patients who used personalized continuous care were p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When nursing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pidualized continuous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maintain the safety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Hypertension; Personalized continuing care; Quality of life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容易导致冠心病与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出现,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发现,在临床治疗中,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可以实现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目标【1】。因此,在临床中,面对高血压患者时,要重视护理工作的开展,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但是常规护理方式的应用并不能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标。所以,要重视个性化延续护理的应用,从多个方面进行护理,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实现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目标。本实验对个体化延续护理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的患者共计112例,使用随机、单盲法进行平均分组,研究组与常规组,各56例。入组标准:纳入确诊为高血压,且自愿参与研究的病人。排除标准:排除存在其他严重疾病,且竞争障碍的病人。研究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6~78岁,平均(64.12±3.36)岁;病龄1~9年,平均(5.96±0.82)年;常规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7~79岁,平均(65.45+3.46)岁;病龄2~10年,平均(6.96±0.85)年;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常规组

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的饮食,让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

1.2.2研究组

使用个性化延续护理的方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进行个性化延续护理的工作:首先,为患者建立档案,开展相应的出院指导工作。在患者出院之前,让患者填写详细的健康档案,尤其要仔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血控制情况等。并且,为患者开展出院指导工作,教会患者与家属正确使用24h动态血压检测仪,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与生活习惯,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作息行为,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提升患者自身的身体免疫力与抵抗力。其次,结合患者的情况,调整患者的护理方案【2】。在患者住院的第二天,安排专业的人员对患者使用的动态血压检测仪进行回收,并且做好记录工作,结合记录的内容,合理优化和调整患者的护理方案。同时,以此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工作,为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措施,减少不良心理的影响,保证患者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最后,在患者出院之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工作,询问患者服用药物的依从性,控制续页啊的效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3】。此外,要告知患者在出院之后的3个月时,到医院复查,并且填写生存质量表,安排专门人员回收,并且对内容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和对比,使用SF-36量表对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健康状态、精力、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等指标进行评分和对比,数值越大,护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质量对比

对比两组的组间差异,发现研究组的生存质量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s))

组别

n

生理机能

情感职能

生理职能

精神健康

研究组

56

84.32±5.43

83.21±1.35

77.62±3.69

77.53±3.15

常规组

56

71.26±2.35

70.59±2.76

61.32±3.31

66.89±3.12

t

16.518

30.737

24.607

17.959

P

0.000

0.000

0.000

0.000

续表1

健康状态

精力

躯体疼痛

社会功能

74.21±2.37

68.35±2.16

76.53±2.62

86.24±1.86

61.36±2.18

60.12±3.12

66.99±3.15

71.77±2.43

29.862

16.171

17.424

35.385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高血压经常出现在中老年患者的身上。研究发现,我国大约有1亿的国民是高血压患者【4】。当高血压发病的时候,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乃至学习,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该疾病拥有病程长的特点,在治疗时,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血压。但是长时间服用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等不良心理,降低治疗的效果【5】。

所以,在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时候,要重视护理措施的应用。但是曾经的护士以提供常规护理为主,护理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就要重视个性化延续护理的应用,从入院的评估、住院时的心理、健康宣教、饮食和运动以及用药等诸多方面进行护理,在出院之后,进行随访,调整患者的护理方案,保证患者的护理效果,减少高血压的影响,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6】。

综上所述,本实验表明,高血压患者接受个性化延续护理时,可以对患者自身的血压水平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达到维护患者生存质量的目标,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该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郝丽娜,刘炜.整合式健康教育在养老机构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4):156-157.
  [2] 许帆,周霄云.整合式健康教育对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程进展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0):4-6.
  [3]  孙心悦,张瑛,杨永,等.健康教育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干预效果的研究进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41-42.

  [4] 罗春凤,郭子涛,吴华丽.整合式健康教育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及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0,41(7):1764-1766.
  [5] 孔祥林.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对高血压防治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297-298.
  [6] 袁媛.整合式健康教育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及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江苏预防医学,2018,29(4):4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