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能诊疗”技术研发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7
/ 2

“互联网+智能诊疗”技术研发探究

袁思邈,付培军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1201

摘要:现阶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推动了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通过“互联网+智能诊疗”技术多学科协同,为患者提供权威、专业的综合诊疗方案,可节约患者时间及经济成本。基于此,本文就“互联网+智能诊疗”技术研发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诊疗;技术;

1互联网+智能诊疗技术构建概述

1.1制定管理制度

1.1.1人员准入

(1)团队及成员准入。医院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MDT,各学科根据发展需要向互联网医院管理办公室申请成立线上MDT团队,管理办公室参照线上MDT管理制度严格把控团队成员准入:线上MDT牵头人应为正高职称且具备互联网医院线上门诊资质;线上MDT牵头人可指定一名医生作为接诊管理员,接诊管理员应具备互联网医院线上门诊资质;线上MDT除接诊管理员外,其他成员均应为副高及以上职称。(2)患者准入。医院线上MDT严格参照《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要求,确定患者准入条件:能够提供明确诊断病历资料的复诊患者;由本院专科医生推荐或由团队接诊管理员审核符合MDT接诊的患者。若患者疾病进展迅速或病情危重不适合线上诊疗,接诊管理员将引导其线下就诊。

1.1.2团队上线申请流程

根据病种确定线上MDT名称,组建至少涵盖3个专科专家的团队,如实填写MDT上线申请表,明确各成员角色分工,提交团队简介及服务内容。经牵头人所在科室负责人、互联网医院管理办公室审核确认后,由信息技术服务部完成权限配置,服务支撑部同步操作手册并完成上线前操作培训;互联网医院管理办公室完成备案后上线运行。

1.2线上MDT诊疗流程

医生推荐或患者自行在互联网医院平台申请线上MDT。线上MDT接诊管理员审核患者病情资料确认是否接诊。确认接诊后,接诊管理员根据患者病情,在线上MDT团队中组建至少包含3个专科专家的临时会诊团队,并确定此次会诊负责人。参与会诊的专家在约定时间段内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诊疗,并给出会诊结论。接诊管理员将各专家会诊结论统一整理后,推送给会诊负责人审核确认,确认后发送至患者处生成最终会诊结论单。临时会诊团队成员还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为患者开具检验检查单、药物处方及入院证等。

2基于互联网+智能诊疗技术研发及应用

2.1基于互联网+智能诊疗的平台构建设想及标准设定

在原有在线诊疗系统免费咨询服务的基础上,依托智能化诊疗技术研发和信息化支撑,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宽,针对患者的需求增加新的医疗服务项目。患者需求的调查兼具全面性、细节性及优质性,因主要针对人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此以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及高血压患者为主要调查及评估人群,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1)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线诊疗标准,包括适合在线诊疗的病种和患者的详细画像、服务目录、服务价格、处方流转与药品配送模式、支付方式、服务流程、诊疗人员配置要求、与院内服务衔接管理制度等服务要素构成和标准等参数细节。(2)心血管疾病患者院外随访标准,包括随访对象范围、随访内容、随访周期、随访形式、随访人员等服务要素构成和标准等参数细节。(3)心血管疾病患者专病居家护理服务标准,包括心血管疾病康复护理的需求,适合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护理的专病类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人员要求、信息化需求、护理安全和质量控制。

2.2基于互联网+智能诊疗系统的设计

鉴于上述设想、患者需求及标准,需开展面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在线问诊、随访管理、居家护理等服务,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元化的就医需求。系统层面主要涉及两大功能模块,一是基于“互联网+智能诊疗”的互联网医院体系;二是基于患者“居家护理+慢病管理”的专病运营体系。搭建起完整的互联网医院的体系和院外管理的专病管理体系。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患者需求、医生实际使用问题、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的数据对接的磨合调试,以及与外接数据分析平台的实践探索,对系统模块持续迭代、逐步精确各模块功能需求,统一设计完整的综合平台。因此设计兼顾了医护患及医院HIS系统等多方面的需求,大大提升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与可取性。

2.3基于互联网+智能诊疗系统的实际应用

以某人民医院自建的网上平台“健康一网通”为载体,整合“慢病管理”“线上复诊”“预约挂号”“护理咨询”等功能模块,让患者能够一站式选择服务。此路径已可投入使用,患者可通过网上平台进入院外管理系统,绑定设备参与院外管理,同时通过线上复诊,进行定期的复诊购药。当前系统支持调阅患者的线上挂号记录,后续通过匹配患者信息,与医院HIS系统的数据形成对接,可实现同步线下就诊、处方记录的需求。首先对患者通过各类仪器进行健康数据的采集,指导患者和(或)家属通过APP等方式进行记录,然后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慢性病随访及复诊方面的管理,进行治疗措施的调整改进及复诊时间的规划调整,实现对患者疾病管理措施改进的有效干预,且时效性较高。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互联网医院平台(患者端、医生端、药师端、运营管理端四个端口)、居家护理平台、随访管理平台、系统统一集成入口的研发应用。(1)互联网医院平台;在保证常规在线问诊及购药的基础上,对医生的碎片化时间应用给予了极大的满足,有助于患者利用此类情况进行患者问诊服务的实施,对患者的疑问解答起到了较高的解答效率,且其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调整治疗方案,加强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场景,与院外管理、居家护理实现有机联动。(2)居家护理服用平台;则有助于患者居家期间的护理疑问、护理需求及护理措施给予了高效的解答、满足及指导,有效提升了院外居家期间的护理质量。患者可通过居家护理功能,实现导管置换、指标采集、动态心电监测等目的,便捷就诊,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可得到有效的在线指导,在提升患者治疗护理认知度方面也有积极的临床作用。通过与慢病管理的结合,患者亦可结合其个性化院外康复计划,配合上门宣教和居家康复治疗,进一步加强院外管理质量。(3)随访管理平台;主要针对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率低、依从性差、自我管理意识不足、缺乏院外长期跟踪和个性化管理等不足进行设计与应用,涵盖了健康档案管理、定期随访监测、实时数据监测、智能位置监测、健康方案制订、健康知识推送、在线咨询答疑等多方面功能,将慢性病管理防控的细节实现了全面的覆盖。并且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分组,以便于更为快捷有效地对同类情况患者进行管理,可通过群发推送健康宣教视频,加强对患者的院外管理。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智能诊疗”技术研发与应用顺应时代与临床发展的需求,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就诊、居家治疗及护理、医生在线诊疗、治疗措施制定及实施、相关方面指导等多方面均有极大的创新性,临床应用可取性较高,极大地提升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对于本类患者病情的防控及预后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临床效果,且临床应用便捷性较高,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但随着患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及临床工作的不断改进,其也需顺应变化,不断完善各项应用功能,优化各类细节,以实现更为高效、优质地满足患者及临床需求的目的,进而更为契合临床的发展及心血管病人群的需求。同时本研究有助于为临床智能诊疗系统的制订与开发及相关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代佳灵,何谦,武永康,等.多学科诊疗门诊难点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06):31-34.

[2]李茜,孙燕,胡滨.开展新形式门诊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01):135-136.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EB/OL].(2021-06-04)[2022-01-15].

项目名称:HM 健康医疗

项目编号:S2021128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