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兴起带给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3

 数字人文兴起带给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

吴玉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7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人文

摘要进入数字时代,研究、工作、学习、生活都与数字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关联。图书馆作为孵化数字人文项目、帮助学者探索数字人文研究范式与方法的机构,与数字人文存在紧密的联系。数字人文契合了图书馆的转型与服务发展需要,对促进图书馆资源全域化、服务精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文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向数字人文转变图书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数据时代,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必然。当前,图书馆界尝试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探讨并尝试推动和主导数字人文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本文拟国内图书馆数字人文的发展途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分析探讨数字人文兴起带给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

1 数字人文的内涵与图书馆的联系

数字环境对人文研究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的改进,也体现在对研究思路、研究方式、交流方式的变革。对图书馆而言,数字环境的发展带动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与研究支持的不断转变。

1.1.1数字人文的内涵

数字人文是指计算机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即在传统人文学科中充分运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以跨学科研究方式,实现数据时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能力提升【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人文逐渐受到国内外学界和业界瞩目。数字人文身为网络时代科研变革的关键概念之一,是人文科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

数字人文利用数字工具或思维方式去引入新的研究提升了人文学者在用传统方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文本处理、查找汇总资料、结果分析计算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和精力,并利用数字思维对传统人文领域进行创造性的重塑,解答了人文领域的新问题。现如今,数字人文已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很多学科领域,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前景广阔【2】

    1.1.2关于数字人文价值的描述

罗伯托·布沙(Roberto Busa)曾描述数字人文的本质:数字人文将计算机技术融入人文学科研究,是一种理念突破,这一理念的产生为人文学科领域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使得人文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研究模式从抽样研究转向大数据研究,其核心是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不是提升研究效率。至于其具体价值,苏珊·霍基(Susan H)提到,“数字人文”是将自然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严谨、系统、精准以及标准的特点融入人文学科研究,并对传统人文研究中不是通过必然方式阐述的问题进行准确的解答,它的价值就在于进一步提升了人文研究的科学性

1.2数字人文与图书馆的联系

数字人文与图书馆的关联性可以置于文化信息学(CI)的概念模型中进行解读,其中的两条主要脉络分别是计算机和人文,相互嵌入或关联的具体内容由馆藏资源数字保存、技术体系与政策管理等4个方面构成,图书馆与数字人文能够在特定的多元环境下相互支持协同发展【3】

由于数字人文的跨学科属性,图书馆与人文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效应:一方面,人文研究需要依靠图书馆的特色馆藏、系统的知识以及参考咨询服务优势,依靠图书馆实现跨学科研究与成果推广,提升人文研究的实践效果与知识成果转化能力;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借助人文研究进一步提升馆藏特色,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形式,在数字人文研究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转型。

2数字人文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外很多图书馆积极的进行数字人文的研究、支持与融合服务,既是追求图书馆在数字人文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功能完善,也是为了提升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社会价值。

国际图联(IFLA)为了推动数字人文在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建立了“数字人文/数字学术特别兴趣组”,并在2017年8月举办了题为“数字人文——机遇与风险:连接图书馆与研究”的数字人文研讨会。国内部分高校共同成立了数字人文领域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了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服务的发展,如由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成立“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201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设置了“数字人文——图书馆的历史传统与时代使命”分会场,讨论图书馆在数字人文建设与服务中的使命,此后国内图书馆界多次开展了有关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研讨。

3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意义

随着社会步入数字时代,现代图书馆资源管理服务模式、渠道、对象等方面较传统图书馆已有了较大的改变。图书馆社会信息服务机构角色也在不变化,探适合数字环境的数字人文服务模式对推动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人文资源的有效富集与创新管理。图书馆作为社会人文知识保存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人文资源的收集与管理上具有重要地位,数字人文资源的主要受众是广大民众,而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大众,两者在对象上具有一致性

。数字人文服务可以使资源和渠道得到有效整合,推动人文研究成果有效传播的同时,也推动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特色化、优质化进程。

    第二,数字人文服务以图书馆的空间优势与服务途径为依托,能够更为快捷地实现多学科融合,体现学科交叉的优势同时图书馆也可以依托数字人文提供特色空间场景服务,实现共赢

    第三,图书馆自身使命与社会价值决定其需要参与数字人文服务、研究与实践。所以作为数字素养的主要教育与引导机构,作为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图书馆的人文属性、公益属性是其价值所在,图书馆必须充分明确自身在社会人文服务中的角色与地位,才能不断丰富服务内涵,实现转型与发展。

第四,数据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不仅能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拓展图书馆人文数据服务,极大地促进数字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是图书馆知识型专业服务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4】

4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服务中具有多重角色

前,无论是人文研究或是自然科学研究,团队化趋势都愈明显。图书馆不仅具有在知识存储、咨询、传播方面的优势,还具有在信息查找、团队辅助方面的天然优势,能够为人文研究者搭建与计算机领域、出版传播领域或其他学科团队沟通合作的桥梁,便于数字人文的跨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式方法的交叉融合。图书馆的多重角色表现为:其一,资源管理与提供者。其二,参考咨询专家。其三,知识传播者。其四,学科联络人。

5数字人文服务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契机

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可以实现图书馆资源、空间、服务、人力与技术等多层面的融合,综合助推图书馆服务功能朝多元化、智慧化角度发展。未来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服务正向嵌入式学科服务、集成化知识服务、数据分析服务这三种模式转变【5】

6图书馆构建数字人文服务的障碍

目前,数字人文与图书馆服务的交汇点主要集中在数据服务及其相关实践方面,图书馆通过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字资源,为人文研究提供数字工具、对照研究工具和可量化的人文数据库。但是,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依旧存在很多障碍。

6.1 价值判断受限,理念落后

国外数字人文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从国内外图书馆对数字人文的价值判断与发展理念上看,国内图书馆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数字人文的产生与发展必然带来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的冲击。一味地效仿西方,必然带来数字人文研究本土化基础不实的问题。同时,数字人文研究实践所需时间投入长、精力投入大,涉及的人与物都较为广泛,过分强调保留传统与一味强调数字化服务都将阻碍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发展。

6.2 合作双方角色定位差异

2014年OCLC的研究报告指出,图书馆尚未明确自身应该以何种角色参与数字人文研究、如何定位自身的功能与服务模式等问题。这暴露了图书馆在参与数字人文研究中所面临的角色困境,这种困境源于图书馆学与人文学科的文化隔阂、学术地位博弈,以及图书馆自身动力缺失、服务发展目标不明确等方面

6.3资源、工具与人才困境

对于数字人文研究服务而言,图书馆需要投入相应的资源、人才并积极开发符合数字人文研究者需求的应用工具,才能真正使图书馆产生合作价值。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困境。

6.3.1资源管理困境

资源数字化、服务智慧化是图书馆当前乃至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图书馆的资源除部分自有资源外,更多的人文资源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取,加大了资源采集的难度。此外,图书馆数字人文资源往往被归入特色资源范畴,不同图书馆在建设标准、数据架构、服务整合上有较大差异,数字人文资源的综合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6.3.2工具开发的困境

    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文资源对照研究、体系研究存在着对照资料少、考证难度大的问题不同学科方向的人文研究方式方法也各有特点,仅凭图书馆难以开发出权威、多样的数字人文工具【6】

6.3.3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

在建设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重点在于资金、空间、场景投入与建设,但是专业的数字人文馆员、数字人文专家队伍建设核心资源建设、工具开发、场景打造均离不开数字人文专业队伍的支撑

7结语

数字人文运动已经向图书馆袭来,这场运动推动着图书馆重新定位角色提升图书馆员能力、改善资源管理,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积极关注数字人文前沿,做好政策规划,把握机遇不畏挑战,促进数字人文图书馆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5):32-41.

[2] 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5.

[3] Chris Alen Sula.Digital Humanities and Libraries: A Conceptual Model [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2013, 531):10-26

[4] 夏翠娟.数字人文之热浪潮与冷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92):1-2.

[5]马丽君.浅析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模式转变[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7):87-88.

[6]赖永忠.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