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一例抑郁症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例——基于高校辅导员的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一例抑郁症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例——基于高校辅导员的视角

冯可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抑郁症作为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疾病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展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一例心理危机个案的干预过程,提出基于学生管理者视角下的抑郁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启示,为高校辅导员群体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心理危机、抑郁、干预

一、案例背景

D同学,女,汉族,广东深圳人,浙江某高校经管类专业2020级大三学生。该生原是2018级学生,进入大学后适应情况不好,自述学业压力大,课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且和外界无法交流,内心悲观情绪积郁,导致出现消极低迷状态。后经过专科医院就诊检查诊断为轻度抑郁症,旋即休学返家治疗。2020年经医院鉴定,同意试复学,降级编入至2020级继续就读。复学后,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低年级学生非必要不离校模式管理。

作为该生辅导员,接手学生后,笔者一方面及时介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得知该生非新生普查重点关注,父母健全,家庭亲子关系及经济状况良好。另一方面得知该生确诊后始终未服药,于是高度关注学生状态,与该生保持交流,及时了解其情绪状态和适应情况。复学首月,该生情绪稳定,状态良好,努力自我调整以适应大二的学习生活,与笔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在聊天中多次表示整体向好发展,展现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二、危机发生

202210月12日上午,该生前往学院教学秘书处咨询课程事宜后,主动到笔者办公室打招呼,笔者立刻停下手上工作,和该生到心理咨询室,在较为安静温馨的环境下聊天交流的初始阶段,该生并未直接倾诉困难,只是表达想在校外租房子,询问学校的规定和要求。辅导员观察到该生说话声音低沉无力,谈话时手势较多,频繁用手托腮摸脸,笔者凭借工作经验初步判断出该生情绪低落、状态不佳,需要介入关注。

在耐心给予解答外宿事宜的同时,笔者一方面询问其是否遇到困难,可否提供帮助;另一方面观察其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安抚工作。在笔者的引导下,该生逐渐放松,自述国庆假期后经常心情烦躁、精神颓靡,在教室等封闭环境中容易焦躁、心慌,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近期感觉意志不为自己所控,大脑中有两种想法,无法做出理性判断,导致自己很纠结很疲惫,影响到了正常学习生活状态。

察觉到苗头后,笔者通过积极、专注、用心地倾听,适时适度与其互动,表现出对该生叙述内容的兴趣、理解和接纳。随着聊天的深入,该生主动诉说在初高中就有抑郁苗头,但出于不想给身边人添麻烦,从未向外界求助,说到深处,该生情绪有些激动,陷入自责懊恼之中。为了防止D某情绪失控,笔者竭力安抚其情绪,耐心听她把话讲完,同时在心理上与其建立共鸣。经耐心引导、深入谈话,笔者发现该生抑郁表现明显,整体状态较差,亟需干预及治疗。经笔者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疏导和安慰,该生情绪逐渐稳定。回到办公室后,笔者第一时间向学院领导汇报此事,并思考下一步对策。事后复盘发现,诱使该生病情复发的原因,既有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学校管理模式要求在校学生非必要不离校,加上秋季十月气候波动大,复学适应期等原因,又与学生确诊抑郁后未及时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有关。

三、危机应对

本案例主要是D某复学后适应情况不佳而引发的心理疾病复发。笔者经过仔细梳理,认为本次危机事件有以下三个关键问题需要关注:(1)该生确诊抑郁后始终未服药,仅采用心理咨询治疗,原本的轻度抑郁症状并未得到有效改善;(2)根据以往休复学经历,开学1-2月是学生适应的瓶颈期,因新冠疫情背景下,学院常态化非必要不离校校园管理措施,该生十一假期选择留校未回家,宅在寝室休息;加之今年十月气候变化明显,对该生的情绪状态造成不利影响;(3)D某抑郁症状有加重趋势,需要尽快前往专业医院复查,应及时联系其父母,给其提供最大的心理支持与援助,持续做好后续帮扶工作。在此过程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应对此次危机事件,帮助D某度过难关。

(一)稳定学生情绪,做好安抚工作

笔者每天与该生保持联系,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关爱和帮助。在与学生达成共情后,通过聊天慢慢了解其产生抑郁情绪的开端时间、行为表现及目前对自己的认同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情况,初步判断其情绪状况和整体状态。在D某提到对于是否服药的纠结、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时,笔者安慰其要充分相信医学,从服药中获得的益处远高于其带来的副作用,要遵循专业医生的意见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经笔者鼓励和疏导,D某对药物治疗的抵触心理渐渐消散,为其提供了足够的社会支持。

(二)及时联系家长,实现家校联动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笔者第一时间与D某父母取得联系,告知家长该生近期状态,就复查一事征求家长意见,同时建议家长尽快赶往学校。学生父母得知学生情况后,积极配合学院工作,在第一时间赶往学校,为稳定学生情绪,妥善处理后续事宜奠定了基础。笔者在后续处置过程中持续保持家校联系,第一时间互通有无,及时掌握了学生情绪状态及就诊情况。10月23日该生确诊为中度抑郁,笔者在第一时间得知诊断结果后,与该生母亲及其本人取得联系。D某意识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和其母亲商量决定休学一年回家治疗,等情况好转后再返校学习。在确定休学后随母亲返回深圳家中。

(三)持续追踪动态,密切关注动向

后续处置过程中,笔者与该生保持密切联系,关注返程到家情况,了解其治疗进展以及在家的情绪状态,并积极协助办理休学手续。在与D某多次线上交流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悦纳自己,肯定自己身上的价值,鼓励其建立对自己和未来的信心。同时,笔者督促D某父母遵循医嘱给其进行专业治疗,确保孩子按时按量服药,并给予其持续的陪伴和鼓励。在本次危机干预中,笔者全程及时向学院领导跟进汇报进展,在学院领导指导和前辈同事帮助下开展工作,以使危机事件得以妥善解决。

四、案例反思与启示

(一)熟悉相关政策制度,掌握基础专业知识

本次案例中,该生在谈话伊始,并未袒露心扉,仅向笔者咨询外宿规定和流程。笔者由于具备相关知识储备,面对学生咨询能够较为从容地解答,取得了学生的初步信任,为后续危机干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为了有效开展工作,深入学生内心,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管理者应主动修炼自身的综合素质,熟悉相关政策制度,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二)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性格、认知、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长可以给予学生关怀和动力。学生管理者要加强家校联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从而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措施。在后续的工作中,一些干预措施例如带领学生到相关专业医院就医也需要征得家长的同意与支持,获取家长的信任,保持有效的联系和通畅的沟通,共同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

(三)完善心理干预机制,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建立及时、迅速、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是化解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加大心理知识宣传,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生管理者应密切关注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动态的心理变化,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干预。通过探索调动各方资源,运用更加专业、系统、规范和科学的应对策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其次,在弹性范围内执行学校疫情防控政策时需要更具个性化、差异化、合理化,顾及不同类型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更好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庞红萍, 余莎.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 6(28):56-58.

[2]王秀平,孙玺璋,邹昕迪.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校学生心理品质培育提升路径研究[J].心理月刊, 2020(20):3.

[3]陆雯, 阳海英, 齐春燕. 试论科学技术革命对心理学发展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 山东体育科技, 2011, 33(2):4.

[4]方婷, 浦晓黎. 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心理干预意义及模式构建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1):2.

[5]边陈琛.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路径研究——以一则大一学生危机干预工作案例分析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9.

[6]黄兴芹. 浅析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与干预[J]. 教育现代化, 2019, 6(19):251-252.

[7]于洪亮, 于慧丽. 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析[J].山西青年,2021.

[8]张豫.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公关世界, 2021, 000(004):146-147.

[9]高晓妹, 路洋, 徐凌子.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困境与路径重构[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6(3):5.

作者简介:冯可(1995-),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属浙江理工大学2022年党建与思政课题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理工大学经验的实证分析》(编号:DS202210Y)和 2022年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理工大学的实证分析》(编号:jgybszzx202204)研究成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