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技术调整分析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3

污水处理厂技术调整分析浅谈

吴志军

国科(浙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312300

摘要:公司污水处理工艺采用的是A/O生物接触氧化法,该工艺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特点,对进水水质要求严格,在系统运行稳定、可生化的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针对目前污水场运行所存在的问题,出水水质波动,超标等问题。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攻关领导小组,全面、系统性梳理影响污水场正常运行的结症所在,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立马着手进行整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B/C;溶解氧;PH;氨氮;COD

1污水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1.1装置生产运行中产生的各类废水无序排放至地下含油污水管网,最后汇至集水井,而地下含油污水管网由于种种原因,与雨水系统互串,进了污水处理场,增大了生化处理负荷,给生化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1.2装置排放污水水质情况复杂,波动大,水中含有油泥、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尤其是油泥含量,时常超标,对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微生物的活性形成冲击,并附着在生物填料表面,包裹住微生物,阻碍微生物发挥作用。最终导致生化处理效率低下,出水超标。

1.3一级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操作不规范,沉降罐、调节罐排泥收油不及时,对于岗位人员的操作缺少有效监控手段;气浮运行效果差、刮渣系统间歇运行、加药系统运行不稳定等等。

1.4对影响生物处理因素缺少有效监控手段,尤其是DO、PH、营养素、进水负荷等基本参数不能做到时刻监控。

1.5二沉淀池选型存在缺陷、内置调料、有效沉淀体积过小,再加上排泥不及时,导致底部污泥泥龄过长,发生反硝化作用致使污泥上浮。

1.6由于设计的原因,实际运行中二沉池的污泥没有进行回流,导致生化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大量流失,而得不到补充,严重影响了氨氮除去率和生化处理效果。

1.7装置排放的各类污水可生化性不高,5月25日取气浮出水、O4池进水水样送第三方检测,测得的B/C比分别为0.341、0.342,从结果来看比值偏低,本公司污水可用生物法处理。

1.8装置电脱盐系统投用后,污油、粘泥排放量增多,增大了生物系统处理难度。

2整改措施

2.1各运行部门严格控制落地水,杜绝乱排乱放,统计全厂污水排放点,从源头上控制污水产生量,目前得到很好的落实。

2.2操作及工艺优化方面

2.2.1集水井

集水井提升泵A进口管线已做技改,进口管线最深位置在地面水平面下15CM,提升泵开停以现场浮标为依据,浮标颜色段整体露出开泵,颜色段遮住停泵。(周边路面不冒油水为依据,冒水开,不上量停泵)开停泵操作人员必须在现场,内操做好运行记录。

2.2.2沉降罐

沉降罐需要定期收油和排泥,白班收油、排泥各一次,(上午8:00-12:00段完成),夜班收油一次(上半夜20:00-24:00完成)及时送至04区。

2.2.3调节罐

两只调节罐采取一只罐收水,一只罐付水的方式运行,罐正常液位控制在15%--85%,切罐低液位为15%--20%,切罐高液位为80%--85%,以先到者为切罐依据。切罐前3小时取样测COD、PH。

切罐操作:打开原收水罐出口阀;关闭原付水罐出口阀门;打开原付水罐进口阀门;关闭原收水罐进口阀门。完成切罐操作后,根据规定的进水负荷,及时调整P102泵的出口流量,控制每次进水负荷调整在10%以内。

调节罐收油操作:调节罐内收油分为低中高三条收油管线,当调节罐液位达到收油液位时,打开收油阀开始收油,储油罐根据液位及时泵送至04区处理。要求每只罐只要液位达到收油液位必须有一次收油操作并做好记录。

2.2.4气浮

保持刮渣机连续运行,调整好出水堰板高度,使刮渣时能带出一股出水为宜;溶气罐的压力要求大于0.4mpa-0.45mpa;PAC、PAM都是固体药剂,在药剂桶内分别配置成浓度5%、0.5%,投加量可根据气浮出水效果调整计量泵冲程,加药量原则气浮一大,气浮二略小。经过调整,气浮出水后的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

日期

污水进口COD(mg/l)

A池入口COD(mg/l)

COD平均除去率

日期

污水进口COD(mg/l)

A池入口COD(mg/l)

COD平均除去率

5.4

1404

1266

9.8%

6.1

1176

776

34.0

5.5

1350

1442

-6.6%

6.2

1390

941

32.3

5.6

1230

1238

-0.65%

6.3

1356

1239

8.6

5.7

1440

1267

12.0%

6.4

1248

1065

14.7

5.8

1486

1036

30%

6.5

1237

1289

-4.2

5.9

1434

1287

10.2%

6.6

1370

1028

25

5.10

1394

1386

0.57%

6.7

1492

1028

31.1

5.11

1326

1856

-39.9%

6.8

1396

1029

26.2

5.12

1420

1370

3.5%

6.9

1210

1127

10.8

5.13

1414

980

30.6%

6.10

1377

1079

21.6

5.14

1423

839

41.0%

6.11

1496

1070

28.5

5.15

1346

1458

-8.3%

6.12

1392

1140

18.1

16667

15425

7.5%

16140

12811

20.7%

表1气浮出水后的数据对比

总结: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调整过后气浮除去COD作用明显增强,减小了进生化池有机负荷。

2.2.5A/O池

①、PH值

水解酸化池:控制进水解酸化池的PH在7-8之间,依靠兼氧微生物将难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可降解的有机物,将大分子有机物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有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

O池:控制0池进水PH值在7-8之间,维持一定的碱度,有利于硝化反应的进行。A池:控制PH在7-8之间。控制A/O池的进水PH值在7-8之间即可,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碱度可以抵消硝化过程中对碱度的消耗。A池进水PH变化如下图1所示:

cf8d8770e008ddc99ac0d0a32f8b1b7
图1A池进水PH变化

可以看出PH均值从前期8.38调整到7.65,PH值在此范围内,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兼顾了消化、反硝化反应微生物所需要最佳PH环境。

②、DO

水解酸化池DO控制0.5mg/l以内;A池控制在0.1mg/l以内;O池控制3-4mg/l。关闭末端的放空阀,好氧池的鼓风曝气量相比较之前都调大。控制值偏高是由于相比较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的容积负荷是偏高的,有利于对水流进行充分搅动,有利于老化的生物膜快速脱落。现场每个池子根据实际曝气情况、气泡的翻滚程度,结合溶解氧的测定做适当的调整。

③、磷盐

营养元素是维持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满足微生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微生物就不能够正常生长繁殖,那么微生物对废水的净化功能将受到限制。前期我们的营养元素投加量严重不足,满足不了微生物实际需求,根据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素比C:N:P=100:5:1。可以理论计算出所需要的磷盐。按进水COD:1200mg/l,进水流量40m3/h计算需要的磷盐为:1200*40*24*142*10-3/200*31=26千克,结合检测池内剩余P值的含量,目前以每天2包的加入量添加到A池,以满足物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磷元素。具体加药情况,已制作了以下加药表格,要求班组以此为依据,如表2所示。

1529906380(1)

表2污水加药计算数据

2.2.6每个夜班需要对二沉池进行定期排泥,每次排泥30分钟。

①气浮排渣管线改造至干化池,干化池过滤水泵至集水井,干化池更换部分沙子及加高50公分,通过技改,改善了现场作业环境,无需人工捞渣,杜绝了BAF旁边集水井冒水事件的发生。

②对地面多个冒水点重新破碎灌浆处理,经过处理局部低点的冒水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③关闭至混凝反应槽搅拌空气阀门,减少进沉淀池污水携带的空气量,使二沉池的出水带泥情况有所好转。

④装置排放的各类废水中有机氮含量较高,检测池外排水氨氮经常偏高,带来较大的环保压力,为了使污水能够达标排放,需要向斜流沉淀池投加除氨氮化学药剂,通过取样小试确定次氯酸钠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取样实验小试结果如表3所示:(按体积比计)

次氯酸钠溶液

除氨氮化学药剂

体积比

PH

NH3-N

浓度

PH

NH3-N

1:20

11.36

<0.1mg/l

200ppm

5.82

52.9

1:40

10.19

<0.1mg/l

400ppm

2.86

43.0

1:67

9.45

<0.1mg/l

600ppm

2.55

3.7

1:100

8.56

<0.1mg/l

800ppm

2.46

3.3

1:200

5.22

<0.1mg/l

1:300

6.51

25.3mg/l

1:400

7.91

38.6mg/l

1:500

7.17

37.3mg/l

表3取样实验小试结果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投加比例下,次氯酸钠溶液除去氨氮效果十分明显,且PH也在合格的范围内。通过前期的取样小试,确定次氯酸钠溶液投加量(50kg/h),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表4所示。

投加后数据:投加前数据:

样品

组分

日期

时间

数据mg/l

日期

时间

数据mg/l

检测池

氨氮

6.13

20:00

24.5

5.28

08:00

92.2

检测池

氨氮

6.13

22:00

18.9

5.29

08:00

81.7

检测池

氨氮

6.14

0:00

17.1

5.30

08:00

64.6

检测池

氨氮

6.14

02:00

18.9

6.1

08:00

62.0

检测池

氨氮

6.14

04:00

21.5

6.2

08:00

57.1

检测池

氨氮

6.14

06:00

19.1

6.3

08:00

66.3

检测池

氨氮

6.14

08:00

18.9

6.4

08:00

76.3

检测池

氨氮

6.14

12:00

19.8

6.5

08:00

76.7

检测池

氨氮

6.14

15.25

21.1

6.6

08:00

75.2

检测池

氨氮

6.14

16:00

20.9

6.7

08:00

70.9

检测池

氨氮

6.14

20:00

23.5

6.8

08:00

61.7

检测池

氨氮

6.14

0:00

22.4

6.9

08:00

43.2

表4在斜管沉淀池投加次氯酸钠溶液后数据分析对比

可以看出,通过次氯酸钠强氧化性作用,氨氮已降至排放指标范围内。

3结论

在公司总经理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污水攻关小组成员一个月多的不懈努力,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对前期问题的查找,分析总结原因,及时布置了具体的改进措施,经过不断改进,装置各类废水无序排放情况得要一定改善,污水场运行操作更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生化池的出水数据趋于稳定,检测池分析数据连续多日在控制指标范围内,攻关前后半个月主要排放指标合格率分别从COD:30%提升至96.6%,NH3-N:0%提升至60%,攻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污水场的工艺流程改变较多,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人员流动性大,新人较多,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准参差不齐,缺乏责任感,缺少DCS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低,基本都是现场监控,手动操作。这些都为污水场安全长久、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白润音,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