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探讨高校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

温 ,彬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省共青城市 332020

摘要: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也越来越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在高校田径体育教育中,要提高田径体育训练的质量,必须科学地制订训练方案,合理掌握训练的数量和强度。本文针对我国传统的田径运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不足之处,对高校田径体育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体育人才。

关键词:田径教学;高校;训练量训练强度

目前,随着我国的体育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大高校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体育人才,而在高校里进行体育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能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大多数老师制订的体育训练方案都是较为系统化的,没有考虑到个别学生的不同,有些同学由于难以应付高强度的运动,从而出现负面的心理状态,从而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负面的后果,因此,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一、田径教学训练概述

(一)田径训练的特点

田径可以说是一切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适当的高强度的训练可以让一个人的身体机能在消耗和恢复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身体的极限,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促进身体的发展。在实践训练中,我们很少有直接的方法来评判学生们的训练结果,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身体发展特征以及教学的经历出发,合理地选择合适的田径项目,同时注意到学生的锻炼强度与锻炼次数的平衡,促进学生的身体质量的提高。

(二)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田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训练次数和运动量与训练的强度有很大的关系,而运动的时长与运动量成正比。在举例来说,在百米短距离的练习中,四组运动员的训练数量是四组。如果每次都是全力的话,那就是训练的强度了。在田径体育教学中,训练的强度与数量应该是成正比的,如果训练强度很大时,那么则减少训练的次数,如果训练强度较小时,那么则增加训练的次数。若两者都同时增加,则会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受伤。但如果只是增加锻炼次数,减少锻炼的强度,就会引起学生的神经疲劳,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因此,在高校田径体育教学中,如何平衡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田径训练体育教学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存在的问题

(一)田径教学运动功能的弱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体育项目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学生都觉得,田径体育教学训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专业的田径运动员进行田径项目的训练,所以他们就会忽视了田径体育方面的训练,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其它的课程上。田径体育教学训练是体育锻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还有一些同学认为田径运动的训练相对来说很容易,自己私下里就可以了,没必要参加有组织的训练。实际上,如果不掌握田径训练的要领,很容易导致训练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高校里开展田径体育教学培训十分必要。

(二)高校体育田径教学地位不高

在高校体育学科里,不管是文化专业课,还是足球、篮球、健美操等,学生都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无聊的运动,而且老师的教学标准,也很难让学生满意。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有田径运动项目,但由于高校体育器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许多体育院校的田径体育项目教练在进行田径体育项目的培训时,常常依靠自身的经验,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许多学校尽管开展了多年的田径体育教育,但仍然处于探索的状态。所以,除了体育类院校的田径队之外,田径体育项目在其他的高校地位都不高都有很大的问题,比如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不合理是主要的原因。

(三)教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田径体育教学中,老师的正确引导是提高田径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高校里,田径教学的教师的水平都很高,他们只负责做教练,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田径训练成绩并不理想。而在实践中,由于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在没有老师的专业引导下,势必很难取得突破。

(四)训练定位不清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田径运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运动员的训练量,增加运动员的体能,这种方法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体质,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体育锻炼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大多数大学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而是把体育田径教学的重心放在了体育教育的体育项目设计上。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固然很重要,但一定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好课外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使其以一个健康、充实的身体和精力投身到文化课的学习当中。

(五)训练存在误区

然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田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田径教学对学生产生的重要作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对田径教学现状的不科学、不合理的安排,因此,尽管我国已进行了多年的田径运动,但仍未能充分利用其重大的优势和功能。

三、如何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科学把握训练量与训练强度

(一)完善田径训练体系

为了使学生在田径训练中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达到合理的水平,就需要制订一套科学的体育田径教学系统,健全田径教学系统。在这个体系中,文化教育和田径训练的结合,可以减轻学生在训练时产生的疲劳,让学生有更好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而在文化课教学中讲的都是关于田径训练教学中的基本都是有关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防止学生在田径教学中受到伤害,从而使他们对田径运动有一个更好的了解。然后,在培训过程中,学生们会建立起自己的学习目的,并接受老师的教导。

(二)合理安排田径训练质与量

在过去的田径训练中,老师们一般都会在一周一节的常规教学中,把学生们引至训练场地进行练习,但是有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却往往会忽视他们的热身练习,这样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而且还很容易在训练过程受伤,因此老师在训练前要注重他们的热身训练,循序渐进的增加他们的训练强度,不要让他们在训练中进行剧烈的体能锻炼。老师要合理的组织好教学方案,给学生讲解要点,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逐步提高教学的强度,通常在赛前一星期进行高强度的突袭训练,赛前两日进行体能的康复,从而提高田径运动员的整体实力。

(三)科学调控训练恢复

在高校田径项目训练中,运动员的训练方式也包含了运动员的最终康复训练,然而,许多老师并不重视这个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若在训练中忽略恢复训练,则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制订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在这种高强度的运动中,学生们必须要通过人工的恢复力来降低体力的损耗。从部分恢复、完全恢复到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老师们科学地制订恢复训练计划。

(三)专项训练与强化训练结合

在田径运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统筹学生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使学生的体能水平得到提高,加强强化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有效融合,使学生的体能得到真正的发挥。通过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能和综合能力,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出现放松和压力。目前我国高校田径运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注重田径运动教学的问题,忽视了田径运动教学中的过程表现和运动后的体能康复状况,因此田径运动教学中要注重体育康复的效果,必须加强训练方法的科学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完田径训练后,恢复到最佳的水平。所以必须要加强专项训练与强化训练的有效融合,才能够促使学生均衡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中,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在高校田径运动项目中,要想取得更大的效果,必须科学地制订训练方案,合理掌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既要完善田径训练系统,又要注重提高训练的质量。此外,必须科学调控训练恢复,以此达到高效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吉剑锋.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析[J].成才之路,2018(34):85.

[2]李淑红.浅析我国竞技体育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7(14):229

[3]石丁.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分析[J].体育时空,2018,(7):67.

[4]张强.浅论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J].田径,2020(3):54-55.

[5]杨奇奇,孙帅,崔瑞. 浅谈如何把握好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J]. 田径,2019,000(008):P.49-50.

作者简介:姓名:温  彬 ;出生年月:1988.06  ;籍贯江西省赣州市;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