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3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

                    ,李晓红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制定的重要发展战略,能够积极推动我国社会治理工作的发展,其不仅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中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乡村振兴建设的基础。当前我国在开展社会治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这一情况下,就需要制定出完善的发展体系。本文针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综合性的讨论与分析,首先阐述了乡村社会治理,其次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意义,列举了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提供了优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困境的对策。希望针对相关内容的讨论,能够在乡村振兴下,进一步优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前言:伴随着时代的建设,我国乡村治理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形成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在乡村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方面需要实现快速发展。因为乡村组织的不断变化,乡村居民的观念与格局也出现了极大的改变,要想更好的优化社会治理水平,就需要积极的进行整合,寻找到良好的治理体系,借此使建设工作得到有效优化。相较于传统的村落治理方式,新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相对特殊,需要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方式积极进行优化。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针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就成为当前的重点。

一、乡村社会治理

    伴随着现代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经过积极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城乡共享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之中,优化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问题,加强基层治理水平,改善乡村生活水平已经成为当前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改变乡村治理效果,促进经济发展,在乡村治理工作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是关注人民发展要求,重视人民在经济生活方面的权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打造出完善的发展体系,促进乡村治理的建设,保证其能够实现全面覆盖[1]。其次是坚持科学发展,规范与优化资源利用,借助完善的配套社会,积极保护环境,建设美丽新家园。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意义

(一)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社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与建设,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之中,大量的农民进入到城镇,对传统乡村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其发展形势更加严峻。我国一直都将打造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工作,希望建立健全乡村融合发展体系,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借助这一工作,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如果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乡村振兴目标很难实现,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构建良好的社会体系,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为我国乡村社会发展打造出了全新的道路,也能够为乡村生态化发展提供基础。因此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就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要求,也成为国家现代化构建中的基本任务。

(二)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要求

    从当前实际可知,在城乡之间,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各项保障体系并没有使乡村生活出现根本性改变,乡村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还有非常大的优化空间。在新时代下,必须协调各方面的问题,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3]。而在这一要求之下,党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建设,不受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限制,打造出积极向上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提升乡村人民的幸福感。所以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可以进一步改变乡村治理的条件,从根源解决问题,拉近城乡差距,重构乡村治理秩序,其也成为社会矛盾优化,创造美好生活的发展要求。

三、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管控模式与现代理念错位

    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与思想方式方面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当前群众对于政府的要求不断提升,想要拥有参与到各项工作中的资格。但是在乡村治理工作中,传统管控思想盛行,依然借助行政命令和强制政策进行管理,社会治理方式方面也具有非常浓厚的传统色彩,导致社会治理体系本末倒置,与现代管理要求相差较大。首先是单纯强调稳定,不重视群众的利益和想法,仅仅是将群众作为治理对象,而被没有将其看做是服务对象[4]。其次是片面关注政府管控,受到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影响,使村落的自治能力并不是非常强,村委会基本上无法发挥出实际价值。还有部分村委会将自治权利看做是行政权力,职能没有伴随着形势做出积极改变。最后是过于重视经济发展,乡村建设之中,很多地区更关注经济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得到了提升,所有问题都不重要,导致考核工作中甚至放弃农业相关指标,使管理工作更加功利。

(二)单一主体与多元事物冲突

    在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解放了农村发展力量,为了避免对乡村居民产生影响,重新优化了乡村社会、国家还有农民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治理体系。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使农村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导致乡村治理模式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出现了新的治理危机。例如当前的乡村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从原本的家庭与邻里纠纷,转变成了土地征拆、土地承包等方面的纠纷。此外,因为乡村社会关系的改变,还会使群众与政府部门出现矛盾,还有医疗纠纷、道路纠纷等各种新型纠纷。特别是在乡村公共事业中的投入不断增多,很多公共职能进入到了乡村之中,乡村治理的范围不断拓展,对于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依然是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其他治理工作对其并不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基层政府因为自身的成本与效率等方面受到限制,使资源配置很难发挥出较好的效果,无法解决社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单一主体和社会事务的多元化之间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三)僵化体制与开放格局断裂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在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2%。世界城镇化发展实验中表明,在城镇化率超过了50%之后,就代表国家发展进入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社会转型阶段,市场的开放性和社会的流动性会更强,乡村经济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乡村本身的封闭体系受到影响,在原本的发展模式基础上实现了多元化的建设。但是当前很多地区依然会受到静态僵化体制的限制,这一情况下,无法配合乡村开发格局的建设。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乡村在向城镇化过度的过程中,原本的体系格局被打破,传统村民自治体系需要进一步配合现代社区建设。从传统农村中走出的农民与土地相分离,也会使村民自治效果受到影响[6]。总结来讲,在乡村社会组织碎片化与人口流动速度加剧化等问题的影响下,使现有的乡村治理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乡村发展的实际要求,传统模式带来问题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其解决问题的数量。

四、优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困境的对策

(一)树立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思想创新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如果想要打造出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第一项工作就是要解放自身的传统想法,不受传统模式的限制,主动理解乡村治理的内涵,积极学习乡村治理的核心,制定出更符合要求的治理体系,借此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提升社会整体建设水平。首先是尊重农民主体性要求,建立以人民为重点的治理思想。社会治理是人民自己需要承担的工作,社会工作如果想要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就需要让多主体共同参与其中,使人民群众能够形成更强的参与感[7]。其次是建立共治共享的思想,在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之中,国家和基层政权组织需要改变自身的思维模式,关注农民需要怎样的治理模式、其对于治理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面对乡村治理工作存在怎样的需求等等。在这一治理模式之下,能够从农民最关注的角度出发,将农民基本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就业权利等作为乡村治理的重点,打造出更加积极有效的体系,借助共建共治体系,实现共享的目的。

(二)推进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要想形成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就需要积极的分析传统治理方式,有效改变传统思想,优化乡村治理资源,发挥出各个部分在治理工作中的优势,形成社会治理多元化主体。首先是需要强化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党委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积极发挥出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展现出党的带动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方式,解决基层问题,发挥出更强的带动作用。其次是需要形成基层自治力量,构建出完善的治理体系。在面对乡村公共性发展滞后、社会组织发展受限等情况时,需要关注乡村社会中的自治组织的建设,借助这一建设工作,提升乡村治理的整体水平。从当前的实际可知,需要重点关注现代乡村宗族等组织,使居民能够形成更强的认同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实现相互衔接,重新打造乡村治理体系[8]。最后是激活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优化社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使其能够转变为基层政府的发展体系,特别是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发挥出组织作用,借此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设效果,满足社会的多元发展要求。

(三)了解满足乡村民众社会需求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满足新时代下的变化与需求,制定出能够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设体系,借此优化整体建设水平。首先是积极开展舆论宣传,引导乡村群众需求。这一工作需要引导社会预期,使社会公众能够形成合理的需求,并引导政府按照乡村发展水平制定出完善的发展体系,解决民生问题。其次是加强社会调查效果,了解社会公众要求。通过坚持实践工作,注重基层发展,加强社会调查水平,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制定出完善的思路与措施,借此满足社会的根本要求。最后是提升公共服务效果,使乡村群众的需求得到保障[9]。在这一要求下,就需要从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出发,找到合适的改革方向,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要求的结合,掌握现阶段发展的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改革措施,借此优化后续建设的整体水平。通过加强基础社会建设,改变社会的保障力度,优化社会政策供给,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借此使群众发展工作能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进行需要积极的创新,其能够帮助我国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使乡村振兴实现现代化发展,借此促进我国乡村治理的不断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已经成为乡村发展中的重点,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才能够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现,为我国的乡村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林洁,戴杨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广西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12):98-101.

[2]王开富.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基于重庆市潼南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的实证分析[J].乡村振兴,2022,11(07):92-93.

[3]侯银霞.东北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弱势及其智慧赋能路径初探——一个区域社会治理视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6):83-89.

[4]陈艳,张劲松.近20年来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的热点透视与趋势展望[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0(06):65-73.

[5]申炎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以“三治合一”下的乡村治理法治化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2,47(05):32-36.

[6]叶家璨,王晓刚.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安置社区“身心同安”整体性治理创新路径[J].民族学刊,2022,13(11):79-88+150.

[7]马力,杨辉霞,曹红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体育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融合路径研究——以池州地区舞龙习俗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22,24(05):54-59.

[8]吴高辉,郝金彬.耦合调适:乡村振兴中党建引领社会共治的实践路径与内在机理[J].中国行政管理,2022,14(09):97-107.

[9]朱彬源,廖嘉茹,叶庭芳.乡村振兴视域下网格化管理研究——以东莞市茶山镇为例[J].互联网周刊,2022,18(17):56-58.

李晓红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51月 民族:汉 籍贯:甘肃武威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3年甘肃省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