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稻耕劳技教育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关于农村小学稻耕劳技教育的思考

宋菲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龙镇小学钟家畈校区  443112

摘要:在目前的“五育”中,劳动技能教育既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撑部分,又是一个比较薄弱的育人环节。本文与目前学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相联系,对其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实践与思考。与学校所在的乡村地区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将学校的乡情教育融入其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稻耕劳技教育体系,并对其进行项目式的理论学习,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绘制,并编写出一份水稻生长记录册。教师要带领大家进行体验性的劳动实践,要到田里去播种,去收获稻谷,用劳动实践来将学生的劳动意识内化,并对他们的劳动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培育学生的劳动素质,构建稳固的劳动观念。

关键词:农村小学;稻耕劳技;教育策略

前言:新时代的劳技教育,是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一项以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传授劳动技能、传递劳动知识、端正劳动态度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养,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对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说,开展劳动教育具有更强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劳动意识的形成。现在,下地劳作正在慢慢地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消失,父母对孩子劳动意识的观念也在慢慢地淡化,特别是在学习与劳动产生冲突的时候,劳动经常会被“退避三舍”,导致学生的劳动意识在逐步消失,脱离了农业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传统劳动。为此,要在学校开展劳技教育,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从劳动找到乐趣。

一、深挖稻耕牢记乐趣,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真正的知识,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对学生的劳动品质进行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一种形式上,更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水稻种植的活动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劳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稻耕体验活动具有多种方式,特别是春种和秋收,这两个环节是水稻成长的两个关键环节,让学生们参与到稻耕劳作中,可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劳动的魅力。教师要带领大家了解水稻知识。农村学生在学习稻米生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农村的农田,学校的稻田,都是让孩子们了解水稻的地方。同学们也可以上网查询,或者向村子里种植稻米的老大爷们打听。例如:稻子有哪些独特的生活习性?如何培育幼苗?如何移植?移植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探索中训练他们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感受稻耕乐趣。在田野里种植稻谷,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学校应该在学校外面建立了水稻耕种实习基地,请来相关专家担任水稻耕种实习指导老师,让同学们亲自去做,去体会中国水稻耕种文化的魅力。

二、稻耕文化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自古以来,农夫们就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放在稻米生长上,以求获得更好的收获。根据多年的观测与实践,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其各自的气候特征。二十四节气不但可以提醒人们耕种的时机,同时还可以提醒人们注意其它作物的生长时机。

在此期间,除考察天气、地理等因素对稻田耕作的影响外,还涉及到许多与此相关的风俗习惯和祭祀活动。比如,据资料记载,茂新村自清朝开始,就有了每年腊月二十二的“祭太岁”和“破土”。据了解,“冬耕”具有“瑞雪兆丰年”的功效,可以将田间的冬虫夏草除掉,使田间的病虫害大幅度降低,从而保证明年的粮食产量。在开犁节这一天,广阔的原野上,牛上轭,人下犁,农民与牛群成为原野上的两颗星星,他们头上都带着代表荣耀的大红花,显示出人与兽的融洽。现在的春耕季节,有拖拉机隆隆作响,有无人驾驶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有农民们成群结队地跑来跑去,共同庆祝家乡传统。

三、创新稻耕劳动模式,提升学生劳动水平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工具的了解,利用竹木等材料,模拟工具,制作出简单的工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同学们对农业机械的结构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能使同学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农民们的聪明才智。一些同学家中至今仍使用着一些简易的簸箕、晒干的谷耙等农具,事实上,许多传统的农具的原料和制造过程都十分的简单。比如,谷耙,是用来将谷物晒干的时候,将谷物聚集在一起,然后将谷物中的稻草和枯叶清理出来。谷耙与钉耙的结构一模一样,只不过为了用途,而将铁的齿替换为木的或者竹的,而耙子的外形,也从原本的圆筒形,变为了扁圆形。这种谷物耙与犁地用的钉耙相比,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耙子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器,起源于农业工具。学员们只需要用一根较长的棍子作为把手,一块长条形的棍子作为支撑,再加上一排六、八根扁平的棍子作为支撑,就能制作出一套简单的模拟农具。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可以训练自己的实践技能,还可以体会中国器物的文化内涵。

四、分享稻耕劳动乐趣,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稻耕实践基地的实践性学习,在家长的监督下,比如,在收割稻子的过程中,你可以参与到挥舞着镰刀收割稻子,还有后来的脱粒、晒稻子等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劳动的乐趣,自己的热情也在无形中能够得到激发。在一些传统民俗节日中,例如清明节,教师还可以组织孩子和父母一起去采青,做青团,让孩子们深入地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劳技教育需要学生能够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取大量的实践体验,从而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总体认知,具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结语:

稻耕文化既是我国农业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成果,又是对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历史性的产物。在乡村小学开展稻耕教学,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又是对新一轮新课改的要求。只有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实,才能为学生和劳动教育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懂得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走进生活,体验现场的劳动,并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展现风采,从而达到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沙倩. 黑龙江中部水稻耕地保护利用技术[J]. 种子科技,2019,37(5):57,60. DOI:10.3969/j.issn.1005-2690.2019.05.048.

[2]田跃江. 水稻耕作及秧田管理技术标准[J]. 新农村(黑龙江),2013(12):117-117. DOI:10.3969/j.issn.1674-8409.2013.12.116.

[3]邓立平. 早稻耕撒播方便双季种植[J]. 农村新技术,2010(5):4. DOI:10.3969/j.issn.1002-3542.201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