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全可靠性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电梯安全可靠性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

魏林

深圳市海岸物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作为现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垂直交通工具,电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但同时人们也对电梯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电梯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它涉及设计、制造、销售、安装、使用管理、维护保养、改造维修、检验检测、监督管理等多个环节。本文分析了电梯安全可靠性并提出了安全管理对策。

关键词:电梯;安全;可靠性分析;安全管理对策

前言: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高层建筑大量兴建影响,电梯在我国普及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电梯管理者须在第一时间发现电梯运作中的安全隐患,并且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和方案,有效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性,进而保障高层建筑的稳定、安全运作。

  1. 电梯安全管理及维修保养的重要意义

电梯自身结构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要求比较高,在每一个不同的工作环节,相关工作人员都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验和保修,并实施安装、调试工作的综合处理。通过分析各个环节过程中所存在的隐患因素,可以提高电梯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对电梯的质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其中具体包括在电梯组装过程中,一些基础性的零件和设备的相关质量,还有产品本身在设计上的合理和可实施性。此外,工作人员在安装和调试电梯时的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管理人员的维护能力等各种影响因素,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梯的使用质量和期限。对于乘客(客户)来说,如果电梯本身产生故障的次数增多,他们就会认为电梯的质量不好,而且对电梯的质量评价还包括电梯正常运行过程中的舒适度、急修和应急响应时间等等因素,提出使用感受的质疑声。从整体结构来看,电梯的核心部分是由曳引系统和控制系统2个内容组成,曳引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离不开曳引钢丝绳张力均匀、导轨轨道运行顺畅,补偿装置状态合理等运行环境,也是电梯工作效率与舒适度的影响因素之一。控制系统的电子元器件、制动器、门机、安全开关等装置的可靠性和材质,是引导电梯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性因素。

2.电梯安全可靠性分析

2.1电梯在安装阶段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电梯行业“三分制造,七分安装”的安全共识彰显了电梯安装过程的重要性。电梯安装本应交由专业的安装队伍来完成,但近年来安装费用的降低以及安装人才的短缺,导致电梯安装工作常常会转包给一些挂靠单位,不仅无法保证安装队伍的专业水平,也无法保证电梯的安装质量。同时,电梯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得施工单位的技术和人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专业安装队伍不得不疲劳作业,可能会为了追赶进度而影响安装质量。电梯在安装完成之后进行验收和维护是保证电梯质量的关键。验收工作的疏忽使得电梯安装中材料或工序的不达标项不能被及时发现,容易造成电梯在运行过程中舒适感不良或人员被困等安全问题。而当安装后的维护制度不够完善时,维护人员可能会出现工作懈怠,甚至逃避工作等现象,使得电梯的安装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2电梯在使用阶段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电梯作为公共设备,使用不当会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当老弱病残人员在乘坐电梯缺乏照顾或是顽皮的儿童在电梯上嬉戏打闹时,可能会引起操纵面板、安全开关等设施误动作,从而影响电梯的安全运行。此外,乘客由于缺乏电梯安全使用意识和自救常识,没有养成良好的乘梯习惯,在电梯发生故障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出现盲目自救,从而威胁到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果电梯使用单位没有制定电梯检查计划,也没有定期履行电梯检查制度,就无法识别出存在隐患的故障点。如果没有对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的零部件做出报废更换处理,就可能导致电梯出现制动系统故障或曳引力不足等问题。此外,电梯使用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没有安装预警系统和应急设备,会导致在发生电梯故障时不能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导致事故扩大化。电梯是有额定载荷设置的,当实际运载重量进入电梯轿厢,如摆放不平衡,超长超宽硬塞进轿厢等不文明行为,电梯便会发出超载提示警告信息。此外,电梯的正常运行对环境温度和湿度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当实际运行环境和电梯零部件设计环境差距过大时,会影响电梯使用寿命,从而产生保护故障、溜车、困梯等安全隐患。

3、电梯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3.1解读电梯法规政策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深圳经济特区特种设备安全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电梯使用安全若干规定等法规标准,查找自身电梯管理上的法规漏洞。建立电梯隐患排查台账,定期演练应急预案,及时履行法规政策要求,购买商业保险服务等,做好法规风险保障。

3.2推进电梯检验安全和质量

为保证电梯定期检验检测工作顺利开展,工作开始前需要针对性编制自检方案,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员配合维保单位工作人员开展深入沟通。只有明确维保单位和使用单位的职责,保证检验工作人员能够在检验检测过程中得到充分配合,安全检验工作才可以顺利开展,电梯检验检测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

3.3电梯召回制度的建立和零部件供应渠道的保障

电梯整机出厂是分体部件,要在工地进行分装调试检验合格才可以正式投入使用。虽然检验工作通过了,但是在使用管理过程中,部分环节存在不符合使用标准或者安全隐患问题。如补偿链晃动撞击底坑对重护板异响、制动器线圈线路由于高温环境未做二次保护、门锤套管未做防坠装置、门轮支架未做限位设置、门板/不锈钢部件边缘未做折边防刺处理等。希望建立与生产厂家沟通的反馈渠道,完善上述环节的漏洞和不足,及时解决隐患问题。关于电梯维修更换零部件管理,由于市场化的环境因素,大量的电梯零部件供应市场,电梯零部件的法规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还未完善。电梯属于特种设备,零部件准入门槛条件还未建立,不排除市场伪劣假冒产品在销售。由于价格优势部分电梯使用单位采购使用,不排除造成电梯保护故障、电子元器件兼容性和使用安全问题发生。因此建议规范电梯零部件市场,设置电梯零部件法规标准,建议将零部件赋码销售,让客户放心选用可以全流程监视的产品质量,从而减少电梯安全事件发生。

3.4构建完整的电梯安全管理体系

使用单位定期组织:社区职能部门、客户代表、电梯管理单位、电梯维保单位进行巡查现场工作,形成多维视角提出可行性整改方案和建议,共同推进电梯管理和安全运行健康发展。

3.5提高对电梯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力度

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电梯维保单位的维保人员,是电梯维保现场的最后屏障。针对使用单位管理者加强培训工作是,结合客户反馈、投诉的问题和月度报修、困梯故障记录,分析其原因,推进相应的整改和预防措施。关于电梯维保人员现场安全作业、自我防护、客户乘梯安全和电梯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做好电梯预防性维修工作。

3.6加强对公众人员使用电梯的安全意识

组织开展电梯安全进社区、校园等活动,宣传电梯安全使用常识。提高广大民众电梯的安全意识,减少对电梯安全恐惧心理(谈梯色变)。加强民众在遇到电梯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电梯属于公共设备,关于设备的周期性维护工作,不能放松和缺失,客户(业主)作为公共设备的共有产权者,需要各界业主和业委会的参与,由管理者定期做好汇报工作,让业主知道电梯设备的各项运行参数信息,大中修计划和维护成本预算等等。做好全民参与推进电梯健康发展,共同营造电梯安全使用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其质量以及运行安全都可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就需要全面分析电梯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隐患,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电梯安全风险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洪锍.高校电梯安全管理常见问题分析及建议[J].设备监理,2021(7):57-59.

[2]姜来.电梯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及监管对策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2(1):174-175.

[3]喻彪,谢超.加装电梯安全管理难点及对策[J].中国电梯,2020,31(14):50-52.

[4]李兵,白阳,冯云.关于国内电梯管理的几点探讨[J].中国电梯,2021,32(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