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研究

张学玲

张家口市赤城县人民医院,河北 张家口,075599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核算检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75例,总计分析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入组患者双侧肺叶病变78.67%,肺内多发病变85.33%,胸膜下或/和肺野外带分布58.67%;大多数病灶属于双肺多发斑片、团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部分病灶有中央结节、团块样实变,周边伴“晕征”,部分患者初选“充气支气管征”病灶,缓解期胸部CT检查中发现双肺散在条索样纤维化灶,部分伴实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显著,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磨玻璃密度影,伴有间质性改变和血管束增粗,胸腔积液较为少见。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影像学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引发儿童老年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病毒蛋白能够对细胞凋亡过程产生促进或抑制功用[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年龄分布较为广泛,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其中40岁以上属于发病风险较高的年龄段,患者中有1/3左右合并慢性基础疾病[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中,胸部CT属于重要检查方法,针对性分析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对于疾病诊断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核算检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75例,总计分析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于选取医院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核算检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75例,入组患者均接受胸部CT影像学检查,均有发热、咳嗽以及乏力、畏寒和腹泻等临床表现,入组患者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为78岁,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是1d~11d,发热患者体温是37.9℃~41.4℃,平均(38.8±0.9)℃。

1 入组患者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数值

性别

40(53.33)

35(46.67)

平均年龄(岁)

53.85±8.34

发病至就诊时间(d)

4.64±1.23

合并基础疾病

高血压

14(18.67)

慢性肾病

7(9.33)

慢性肝炎

6(8.00)

1.2 方法

入组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率胸部CT扫描检查,其中的58例患者接受2次~4次肺部CT复查,入组患者均经痰液、咽拭子分泌物标本实时荧光PCR检查,测定为2019-nCOV核酸阳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入组患者的胸部CT检查结果,分析病灶分布以及影响学特征等。

1.4 数据处理方法

研究中的测量和统计数据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情况

入组的75例患者中有59例为双侧肺叶病变,占比78.67%,16例为单侧肺叶病变,占比21.33%;肺内多发病变64例,占比为85.33%,剩余11例为肺内单发病变;胸膜下或/和肺野外带分布44例,占比58.67%,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23例,剩余8例无明显肺内分布特征。

2.2 胸部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按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和缓解期,观察分析其胸部CT检查结果。

早期患者CT检查中,大多数病灶属于双肺多发斑片、团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首次检查中没有胸腔积液情况,有5例患者有少量心包积液,早期大多数患者无纵隔淋巴结肿大表现。

进展期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发现,患者肺部逐渐形成斑片状、大片状密度增高灶,病灶数量较早期显著增多,且密度及范围均增长,部分病灶有中央结节、团块样实变,周边伴“晕征”,部分患者初选“充气支气管征”病灶。

重症期患者通常是发病时间长,没有及时就诊接受治疗,并且病情发展较为快,主要是中老年患者居多。这一阶段的CT检查发现有双肺多肺叶散在斑片状GGO,部分病灶实变,部分伴发小叶间隔增宽,有“铺路石征”或“白肺”。

缓解期患者一般是接受治疗后病情好转,胸部CT检查中发现双肺散在条索样纤维化灶,部分伴实变,病灶范围显著缩减,密度增加和下降表现皆有,病灶逐渐减少。

肺外表现方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展期和重症期细菌感染后有少量胸腔积液,心功能不全者合并心包积液,部分患者进展期有纵隔淋巴结肿大表现。入组患者均治愈出院。

3讨论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胸部CT特征可以发现,病灶逐渐吸收呈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多发节段消散,并逐渐清晰,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病灶吸收速度更快,并且周围病灶逐渐减少[3]。患者胸膜下分布显著,有胸膜下粗大条索或多发斑片状模糊影,最后仅有数个细小条索或基本恢复正常。经过治疗后患者双肺均无明显遗留病灶,有少数患者有胸膜下少许细小条索影[4]。临床检查诊断中,要注意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其他肺炎进行区别,尤其是放射性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肺炎或是其他病毒性肺炎,通过胸部CT影像学特征与流行病学特征相结合,能够达到及时确诊的目的,进而实现早期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5]。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入组患者双侧肺叶病变78.67%,肺内多发病变85.33%,胸膜下或/和肺野外带分布58.67%;大多数病灶属于双肺多发斑片、团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部分病灶有中央结节、团块样实变,周边伴“晕征”,部分患者初选“充气支气管征”病灶,缓解期胸部CT检查中发现双肺散在条索样纤维化灶,部分伴实变。

综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显著,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磨玻璃密度影,伴有间质性改变和血管束增粗,胸腔积液较为少见。随着患者病情发展铺路石征逐渐减少,转变为模糊影、条索影。病情发展过程中肺部病灶数量增加,经过治疗后病灶逐渐吸收,最终肺部病灶消失或是遗留少许纤维灶。

参考文献:

[1]王苏丹,李宏军,张岩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动态变化及临床特征分析[J].北京医学,2022,44(10):907-913.

[2]刘玉建,仲建全,冯浩,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征[J].医疗装备,2022,35(11):1-4.

[3]刘永广,吴宝亮,侯勤明,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初次胸部高分辨力CT影像学特征分析[J].浙江医学,2021,43(07):775-777.

[4]鲁思明,周菲菲,吴国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表现及影像学评分[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20,29(05):55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