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躺平”现象成因与治理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4

干部“躺平”现象成因与治理路径探析

汪善翔

舟山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

摘要:当下干部躺平现象具有一定的弥散性、隐秘化趋势不作为、慢作为、不敢为、不会为、假作为是其主要形态,其生成机理复杂多样,既有传统劣质文化因子的接续,也受特定时期政治环境以及官员的自身修为影响,还受一定时期体制机制不完备的制约治理躺平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在党性教育、干部选任、制度规范、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系统谋划,促使官员行为回归正位

关键词:躺平生成机理 治理路径

近些年来,很多省市出台了针对躺平现象的专项整治意见,各部门协力配合,推进力度可谓不小,总体而言躺平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干部的精气神得到明显改观但我们也应看到,躺平现象还没有断根治本,局部呈现弥散、反复化趋势,在个别领域还有蔓延势头,治理难度很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改革任务异常艰巨,亟各级干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势必延误发展良机,损害党和人民利益这就必须下大力气,坚决遏制躺平现象

一、躺平的表现形态

躺平是指掌握一定公权力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履行应尽职责,工作效率低下,精神萎靡不振,作风疲沓懒散,少作为、懒作为、不作为现象,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行为;也指干部在急难险重面前不敢上,风险挑战面前不担当,错误失误面前不担责,歪风邪气面前不斗争的行为从本质上讲,躺平是干部履职尽责的主体性缺位,是一种隐性腐败

当下躺平在不同层级、不同年龄段的干部群体中多多少少都还存在,人数虽然不多,但危害很大,其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精神懈怠不愿作为

主要是少数干部工作不在状态,不作为、不想为、懒作为该负的责不负,该抓的事不抓,懒、混、拖、推等现象一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些干部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喜欢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用鼠标了解民情,即便下基层调查,也是走马观花草率收场遇到问题打太极,能躲则躲,能推则推,尸位素餐不愿作为二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有些干部不到50岁就觉得年龄到杠,提拔无望,工作热情直线下降,办公室变养老院,一张报纸一杯茶,忙于保健与养身三是任职疲劳、消极怠工有的干部患上任职疲劳症,消极怠工懒作为,自认为没功劳也有苦劳,抱怨组织没能调动升迁,产生干也是白干思想,慵懒无为、缺少干事激情

(二)明哲保身不敢

主要是一些干部做老好人,当太平官,怕得罪人,不愿担责,不敢碰硬,明哲保身有的干部认为干事越多风险越大,在反腐压力下,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只要不是上级钦点的事,能不做就不做;有的干部怕工作失误有风险,凡事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无论啥事都要请示上级,凡事怕担责有的干部热衷于当太平官、做老好人,对部下违法乱纪现象,或不闻不问,或纵容偏护只想做绅士,不敢做战士,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

(三)效率低下慢作为

主要指少数干部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不推不动,不催不办、表现为慢作为有的推诿扯皮、中间梗阻,只要是棘手事,烦心事、犯难事,能推则推,能踢就踢,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上级已经决定的事,咬文嚼字抠条文,还要研究研究、把关把关有的办事拖拉、效率低,推推动动,做事不讲效率,与职责要求相去甚远有的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对已经明确要求推进的工作,还要等文件、等指示,群众关切的问题,还是很难及时得到落实

(四)能力不足不善为

主要是一些干部能力素质偏低,无法适应新常态,难以把握新趋势,对国家发展战略了解不多、掌握不深,业务能力与履职要求不相匹配有的干部看似忙碌,实则劳而无功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学习,不钻研,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有的干部习惯于吃老本,创新能力不强,工作缺乏预见性,常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有的干部不善做群众工作,不愿与群众打交道,存在本领恐慌能力危机

躺平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会让地方错失发展良机,造成巨大损失,付出沉重代价也会破坏党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躺平现象治理起来难度很大,必须花大力气,打好攻坚战

二、躺平现象的生成机理

躺平的生成机理复杂多样,既有传统中劣质文化传承接续的因子,也受特定时期政治环境以及官员的自身修养影响,还受体制机制缺失的制约躺平现象,从表象上看是官员个体或群体行为,但又和体制机制、传统文化、外部环境息息相关总体而言,传统文化、个体素质是内因,体制机制和外部环境是外在条件,传统文化和外部环境对于个体和体制机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体制机制又对个体的行为起约束和导向作用官员个体素质、传统文化、体制机制和外部环境四个层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躺平的生成

(一)从个体因素看:部分官员长期不注重自身修养,精神滑坡、素质下降,这是躺平现象生成的根本

1.理想信念缺失

为官不为,归根到底还是理想信念退化,宗旨意识淡化所致现实中,不少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退化,宗旨意识淡化,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抬头现象一些干部喜欢跟老板比,自认为经济地位不高,抱怨制度不公,认为当官也没什么意思,表现在工作上,对个人名利看得重,重私利,轻大义,用交换准则代替奉献精神

2.能力素质跟不上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部分干部不注重自身学习,能力素质跟不上近些年来,中央加大了改革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新政,同时对土地政策、财政税收、地方债务等方面严格管控,再走老路风险很大,而部分官员处于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其他办法都没用的极度焦虑状态这让疏于学习官员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感这些官员不是不想为,而是缺过硬本领

(二)从体制机制看:制度缺失或机制运行不畅,对干部问题难以有效管控或约束,形不成正面导向,这是躺平现象生成的主因

1.用人导向上偏差干部选用制度尚存缺陷一是唯票、唯分导向相当一段时间, 在选人用人标准上存在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现象过分倚重考试和选票,使一些会考试、能演讲、人缘好的干部迅速上升,而一些埋头苦干、踏实干事的干部错失良机二是干部淘汰机制不畅干部选任考评制度对干部违规责罚过轻,通常只要不违反法律和严重违纪,即可保职无忧,其级别不会降低,即便被问责,也还可复出制度的保护属性,使得官员能上不能下成为政治潜规,客观上鼓励了官员不作为

2.岗位职责不清晰目前还有相当制度边界不够清晰,形成 灰色地带,甚至还存在制度空挡如缺少躺平测评的专门制度现行干部人事主要还是编制管理,而不是岗位管理,权责界定模糊不清机关人员三分之一现象仍较突出,即干部忙忙碌碌,轻轻松松,无所事事的各占三分之一这说明多数岗位还处虚设状态,存在权责不清、责任交叉、人岗不匹配现象,为为官不为提供了生存空间

3.考核激励不完善一是保健激励不科学对干部而言,工资福利、职务晋升、政绩考核等都可成为动力来源而高压反腐态势下,也有一些原本正常的福利待遇或取消或削减事实上一些保健因素的不足,也让少数干部心理失衡而影响工作二是考核激励不到位现行考核科学性、严密性不够,年度考核指标过于笼统、定性标准过于简单,仅有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而不称职又常常归零,可见,这样考核难以有效反映干部业绩高低、贡献大小,使考核机制效力锐减三是天花板、退二线干部反面影响扩大现行制度对天花板、退二线干部缺乏有效激励,甚至是反向激励,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示范效应一方面一些天花板、退二线干部精力还充沛,工作能力强,想干事但却给予过多约束,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对其管理上放任自流,给特权,有些退二线干部不上班,工资照拿福利照享,吃空饷不干事,引发其他干部效仿,破坏制度公信力

4.容错机制不完善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诸多发展难题急需破解,迫切需要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但因尚缺少鼓励干部改革创新的成熟制度,特别是包容失误的免责机制还不完善,造成原本富有工作激情的干部畏惧改革、不敢闯、不敢试[1]虽然浙江各地都出台了容错免责规定,但操作起来很难把控,事实上还没形成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勇于改革者撑腰的宽松环境

(三)从传统文化看:一些官员官本位思想遗毒颇深,高压之下,为保官守位,中庸之道得以流行,这是躺平生成的内在基因

一些干部深受官本位思想的消极影响,权力观、政绩观偏差,把升官当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认为当官就是居高位、得厚禄、享清福,信奉升官发财[2]表现在工作中,即为了一己私利,有选择地作为,对有利个人升迁的显性政绩积极作为,而对需要长期投入的潜在政绩充耳不闻[3]十八大以来,当四风被打压,没了车子、特权和油水,一些干部也就没了干事的劲头而反腐高压之下,一些干部把中庸之道视为保官守位的灵丹妙药,不做出头鸟,不打第一枪,该为的事情不为,中庸之道其追求适度的核心要义被误读,中庸演变成了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庸之道是特殊环境下官本位思想的变异,可见,为官不为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的因袭,是对政治新生态的消极抵抗

(四)从外部环境看:政治新生态、经济新常态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得一些干部原有的惯性思维、路径依赖难以适应新生态的需要,这是为官不为生成的重要条件

1.来自从严治吏政治新生态的制约躺平现象由来已久,但在政治新生态的当下,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面对日益扎紧的制度笼子,一些干部倍感压力客观而言,福利被削减,权力被制约,寻租空间被压缩,这使得很多习惯于得实惠、捞好处的干部很不适应,其结果是摊子不管,工作不干,经济上不去,矛盾不处理,甘当太平官,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2.来自群众和媒体外部压力影响近些年来,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政治热情高涨,成为推进新政治生态形成的重要力量

但自媒体时代,很多问题很难管控,而官民矛盾常常被媒体激化或放大,使得官员处在一种持续的批评氛围中,甚至出现官员群体污名化现象,无论干部做什么,群众都不叫好,在这样的环境下,官员容易产生避事避责的自我保护意识,产生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困惑[4]

3.来自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挑战进入经济新常态,干部履职环境更加复杂,改革发展任务异常艰巨,面对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等新要求、新任务,势必要求干部转变发展理念,打破思维定,突破路径依赖这就需要干部花更多时间精力,更新知识,转换理念在新旧观念替换中,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干部,深感能力不足、为官不易,并迅速转变成躺平的工作惰性,并悄然蔓延

三、治理躺平的主要路径

治理躺平既要从思想作风上挖根源,又要从管理监督上下功夫,还要从制度机制上抓长效,必须找准问题的症结和根源,遵循干部队伍建设规律,在党性教育、干部选任、制度规范、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环境营造等多方面系统谋划,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构建治理长效机制,促使官员行为回归正位,形成全市上下合心合力,共绘浙江新蓝图的良好氛围

(一)加大教育培养力度,筑牢为官当为的思想根基

躺平归根到底就是干部的总开关出了问题这就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注重伦理塑造,培植公共精神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规范教育行为,创新教育方式,不断强化干部党性修养,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把外部灌输与内心感悟、课堂讲授与现场体验、理性思维与情感冲击相结合,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让干部入心入脑,牢固确立干部价值就在于担当”“不干事也是腐败的理念,改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组织纪律涣散等突出问题二是加强公共精神培育高度重视对干部公共精神的教化和培养,强化行政伦理教育,责任意识培育,不断巩固和强化公共精神对干部的激励作用增强履职的自律自觉精神,从价值理念深处激发为官当为的内生动力,增强躺平的免疫力

(二)突出能力素质提升,补好干部能的本领短板

针对干部能力不足不会为问题一是要在岗位培训中提高能力水平把干部需求作为培训计划生成的基点,从实际出发,分层分类分专题培训,严格实行项目化管理”“课题研究式学习、互动式研讨和导师制成果转化等举措,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培训全过程并把学习成果与干部考核、使用结合起来压实学习责任二是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能力水平注重强化干部一线实践历练,坚持在承接艰巨任务中锻炼干部,完善干部包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包乡包村制度,促使干部下沉一线、主动担责、增强才干;坚持多岗位锻炼干部,经常性选派干部到国家战略实施地、重大改革项目、重点工程、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进行培养锻炼,提高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在服务基层、破解难题中锻炼干部,引导干部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实践中提升能力三是在改革创新中提高能力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持续创新在规划布局、政策争取,项目推进,人才引进、征地拆迁等,出思路,想办法,见成效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水平

(三) 强化重实绩用人导向,着力打通干部能下行通道

发挥选人用人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规范选拔任用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按照好干部标准,强化以实绩论英雄、凭德才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对敢抓敢管、敢闯敢试,实绩突出的狮子型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对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业绩鲜明的老黄牛式干部及时加薪晋级,坚决不用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太平官[5]在干部人事安排上动真碰硬,着力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上见成效对政治上不规矩、岗位上少作为、经济上有问题,作风不实、能力不够的干部,该降的降,该调离的调离,该开除的坚决开除,改变官员只升不降的政治潜规彻底干部能上不能下,只要不出事,始终有位子的藩篱

(四)制定权力责任清单,形成清晰无缝责任链条

权力与责任边界不清,是干部不能大胆为、放心为的重要原因这就必须明确权责界线借鉴企业标杆管理及质量管理方法,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厘清各级机关党与政、正与副、集体与个人、不同层级之间的责任边界,明确责任内容,形成科学有序、清晰无缝的干部责任链条[6]做到定人定岗、定岗定责、定责问责切实解决权大责小、有权无责、责任不清、责任死角等问题躺平形态进行分类描述,明确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乱作为,与应作为、敢作为、善作为、巧作为的界限[7]以权力清单制、程序规制、流程控制,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担责的工作格局,清除躺平滋长空间

(五)完善绩效考评方式,增强考核结果实际效用

针对考评不够科学现象一是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尽量做到全面、科学,注重考核指标正向反向、共性个性、静态动态的有机结合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考虑岗位特点做到既有共性指标要求,又有个性指标考核

既看干部在任期内的成绩,又要看前任留下的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干部的主观努力,又看干部环境和条件二是改革创新考评方式改变以前不提不考、不到年底不考核的做法,逐步实现日常考核、分项考核和年度考核的有机统一,下级参评、群众评价和同级互评、上级主评有机结合要改变年初下指标、年底对标的考评方式,合理分配考评档次,合理确定不称职比例,发挥考核导向作用三是有效运用考评结果考评结果与绩效奖励、选拔任用、班子评优直接挂钩,适度拉开考核的区分度和奖励比例对不称职者,应由组织部门按程序处理,及时淘汰庸官、懒官,切实提高考核结果的实际效用注重干部有效激励,营造有利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1] 陈静.新形势下“为官不为”的生成逻辑及治理机制[J].理论探讨,2016(9):131.

[2] 杨晶,杨刘保.为官不为塑因[J].领导之友,2016(8).

[3] 董飞.刍论“为官不为”的发生机理与治理之策[J].理论导刊,2016(8):55.

[4] 周云超.“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商,2018(2):89.

[5] 浙江省委.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治理为官不为的若干意见[N].浙江日报,2015-11-06.

[6] 董飞.刍论“为官不为”的发生机理与治理之策[J].理论导刊,2016(8).

[7] 肖小华.对症下药治理“为官不为”[J].秘书,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