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护士分层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杨芝兰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

摘要:目的 观察了解分层管理应用于妇产科护理管理中所能取得的实际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时间区间集中在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研究时,选择在妇产科就诊的产妇96名,所有产妇按照均等随机原则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产妇的护理工作小组人员实施分层护理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普通组产妇护理工作小组人员应用常规管理方式实施管理,研究组产妇的护理工作人员实施分层管理。观察两组产妇经过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后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整体效果改善情况。结果 结合本文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可知,分层护理管理制度和相应管理流程对于提升妇产科护理管理质量有重要作用。产妇对于本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更高,所取得的实际护理效果也更为显著。具体指标对比结果也显示出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妇产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当优先考虑结合护理小组人员实际情况实施分层管理,提升护理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妇产科护理效果。在护理工作落实时,应当优先考虑此种管理方式。

关键词:护士分层管理;妇产科护理;满意度

引言:

妇产科具有收治患者数量大,且后续护理工作复杂性强的特征。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不仅要结合产妇需求用专业的方式方法执行护理流程,更需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妇产科护理的质量。这与产妇产后恢复妇产科产后,身体状态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具有更加清晰的逻辑。同时,护理管理工作的落实也能够在实践中有明确的目标[1]。因此,在面对产妇实施护理时,这种更加有效的护理方式应当积极引入应用,本文研究中,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的96名产妇组成样本群体组织研究过程现将研究过程在下文中进行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样本群体,总人数达到96人,所有参与研究的产妇均为在我院分娩的产妇。按照人数均等原则对其进行分组,抽取样本时,以随机抽取方法落实相关工作。其中,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产妇组命名为普通组。另一组产妇命名为研究组组内护理工作人员实施分层管理模式。现将产妇一般资料报告如下。普通组产妇:年龄分布区间情况,最大36岁,最小23岁,年龄平均值(26.03±1.13)岁;产妇孕周情况,最短孕周37周,最长孕周42周,平均(38.3±1.3)周。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不具备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产妇:年龄分布区间情况,最大38岁,最小22岁,年龄平均值(25.17±1.09)岁;产妇孕周情况,最短孕周38周,最长孕周42周,平均(39.1±1.1)周。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不具备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普通组方法

本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实施护理管理,护理管理工作主要依托管理制度以及常规的工作安排流程作为依据对护理小组成员实施管理[2]。具体护理管理工作要点,结合产妇主观需求以及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具体执行,管理工作主要依托制度落实管理工作成效的观察主要以患者的反馈信息为依据。

1.2.2研究组方法

本组产妇的对应护理小组成员实施分层管理模式观察,产妇接受分层管理护理后的实际效果,下文为分层护理管理模式背景下的管理工作流程。①分层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首先针对护理小组成员的工作安排工作内容进行合理分配,结合其职称等级、工作经验、工作年限实际情况实施分层管理,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分级责任。制定具有层级化和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在具体物理工作中作为依据发挥作用[3]。②实施分层次小组管理按照。3名普通护士与1名高职称护理人员同组的分组原则进行护理小组结构构建由具有丰富经验、职称水平更高的护理工作人员做好小组工作安排规划小组工作目标任务,其余基层护理工作者则按照小组引领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落实具体工作。在工作落实时,采取轮班制度,保证护理小组成员能够24小时不间断的为产妇提供护理服务。③针对护理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指导,为提升产妇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针对性,应针对小组成员做好日常培训管理。一方面通过组织日常授课对护理工作理论护理方法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作为护理培训资源进行应用。另一方面,也应当从实践维度出发,由护理部门统一提供护理查房、护理操作训练的实践项目应用一对一分层培训方式对小组成员实施培训教育。提升护理工作者细节护理能力,专项护理能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管理方式实施管理后的护理成效情况,护理成效分为十分有效,基本有效,基本无效三个层次。观察两组产妇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情况满意度,也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维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23.0,这一软件实施将P<0.05作为判定研究结果,具备统计学差异的主要依据。

2.结果

2.1观察两组产妇在护理过程中的实际效果通过观察可知,研究组产妇由于护理小组成员实施了分层管理模式。因此,护理舒适度护理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护理完成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都得到了显著减低。组间对比结果较之普通组显示出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统计结果在下表1中显示。

表1 产妇护理效果具体情况对比统计表

所在分组

产妇数量

十分有效

基本有效

基本无效

有效率

研究组

48

30

16

2

95.83%

普通组

48

20

20

8

83.33%

P

<0.05

2.2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情况通过观察可知,研究组产妇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更高,组间对比的差异显著性也更强,具体统计结果在下表2中显示。

所在分组

产妇数量

十分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研究组

48

30

17

1

97.92%

普通组

48

21

20

7

85.42%

P

<0.05

3.讨论

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对于产妇护理来说能够提升护理工作的针对性,产妇也会基于这种护理模式获得舒适度更高的护理。体验这主要是由于分层护理管理模式背景下的护理工作目标护理工作任务分配都非常明确,产妇提出的任何需求都可以基于轮班制护理制度随时得到满足。另外,产妇的分娩结局差异,对护理工作的差异化要求也能得到满足[4]。由此可见,分层管理后护理工作的细节性和针对性都显著增强,对于取得护理效果有重要作用。工程护理管理工作既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应当结合实际对护理管理工作的要点护理管理工作落实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形成前期的护理管理工作方案,为最终优化护理管理成效奠定基础。对于护理工作人员来说,其自身也应当在中层管理工作的基本模式下遵从整体规划安排,提升个人在护理工作落实中的能力水平。

本文的研究中,显示研究组产妇应用了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后,护理成效、护理满意度两项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和优化,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通过本文实践分析可知,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妇产科的产妇护理,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能够提高护理管理成效,对于产妇护理工作而言,应当优先考虑选择此种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邱明霞. 责任护士分层管理对妇产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效果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9):2270-2273.

[2]李亚玲,唐炜,凌文静,王银花,欧阳静.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护士能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贵州医药,2021,45(12):2013-2014.

[3]胡爱欣,温声琼,吕素文. 多模式分层心理护理对无痛分娩初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7):3861-3863.

[4]李坤莲,莫燕虹,胡贵兰. 产房温馨细节化管理联合助产士分层授权护理对会阴侧切初产妇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的影响观察[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2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