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让写作更有创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情境教学,让写作更有创意

印琴 ,赵金龙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摘要:当下的习作教学存在以写法指导为重,轻情境体验;以主题立意为重,轻学生经验的写作弊端。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一《变形记》为例,尝试以情境体验为抓手,创设整体情境,渗透习作知识,关联学生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让写作更有创意。

关键词:情境体验 创意写作

创见:习作教学的课堂窘境

在平时的听课中,笔者发现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着重视阅读教学,轻视写作教学的倾向。而在习作教学中,也存在着两大主要问题,使写作缺乏创意。

一、重视写作方法,忽视情感体验

一位老师在执教四年级上学期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时,她首先问学生什么叫好地方?在学生的回答当中,教师梳理出风景优美、游乐设施丰富、历史悠久等关键词。你知道哪些好地方吗?你想怎么推荐?

从这一环节的教学处理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抓住了好地方这个关键词,梳理出好地方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习作选材。整个环节当中,我们看到师生在一问一答,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推进着课堂,而缺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还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六年级上册习作一《变形记》的时候,出示了两个范文片段,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片段什么地方比较好。教师总结,文章想象很奇特,加入有一些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我们也可以在写作时加入相应的描写。接着,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指导学生怎样才能写好,关注了写作技巧,让学生明白,在想象时通过加入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相应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的生动、具体。通过方法迁移,想提升学生习作素养。然而,机械的训练,消磨的是学生的写作兴趣,无法唤醒学生内在的写作冲动。

二、重视写作意义,忽视学生经验

在批卷时,我们常常重视学生的写作是否有意义。选材是否有意义,文章结尾有没有主题升华。在如此的评价体系下,我们的习作教学变得功利化,出现大量的套作。甚至,那些稚嫩的孩子开始学生成人的样子故作深沉,天真、童趣荡然无存。

学生生活的直径基本在校园与家庭之间,他们的生活当中发生的大多数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而且,有意义的事情往往是我们的非常态生活。我们大量的常态生活,就是那一地鸡毛的小事。这些小事就是学生非常丰富的经验。老师们在追求有意义的过程中,把这些丰富的素材全部舍弃了。

简而言之,习作教学在当下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就是重教轻学。重视写法的指导,重视写作知识的灌输,重视怎样开头、怎样结尾,重视谋篇布局,重视对主题的升华等一系列的知识,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在写作当中需要的情境、任务,忽视了点燃学生内心写作热情……当下的习作教学陷入了重“技”轻“道”的漩涡。

创造:情境教学的内容框架

如何重构当下的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富有创意。

笔者以六年级上册习作一《变形记》为例,以情境体验为抓手,整体解构单元语文要素,合理创设作文的教学情境,以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一、目标确定:习作要素的整体解构

 单元导语页明确提出:“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一些。”从这样的导语我们不能看出,发挥想象、重点突出构成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围绕这样的导语,本单元选有《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等四篇文章。在这四篇文章的课后习题当中,都反复在强调着想象。《草原》的课后习题中要求“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丁香结》中有“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古诗词三首》中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之歌》的阅读导语则要求“找找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而在习作内容版块中则明确要求:“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会发生什么呢?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一些。”为了让学生更为充分的发挥想象,习作版块通过罗列和举例示范的方式,告知学生可以变大,可以变小,可以变成移动的事物,也可以变成无法移动的事物。而给出的四个题目“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飘在天上的日子”“地球自述”,从地下、地面、天上、宇宙四个不同的方面呈现了不同的变形。当然,也允许学生自拟题目。最后,提出修改要求。让学生之间互相阅读,互相提建议,根据相关建议修改习作。

基于以上分析,将六上第一单元习作目标设定如下:

1.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通过任务挑战、情节爬坡图等方式,能有重点地写清楚变形后的经历。

3.通过交流和讨论等方式,互相学习借鉴和补充,进一步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构:课堂教学的情境任务

(一)以整体情境代替零敲碎打

以往习作教学,以知识点来展开教学,形成一个一个的版块。这种以习作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尽管课堂逻辑体系严谨,但导致学生不断地跳出课堂,跳出情境。这种断裂式、碎片化的情境教学无法抵达学生的思维。同时,所折射出来的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因此,需要从服务学生的学的角度重构情境,整合情境,以整体的大情境来统整课堂。

在执教《变形记》这一习作时,创设 “魔法老师”的情境。我头戴魔法帽,手拿魔法棒,念动咒语,让全部学生变小。现在小小的你落在哪里?椅子上的空隙对你来说是什么?要想破除魔法,你们需要安全落到地面。你有什么办法?所有学生脱险后,老师启用魔法石,让他们变形。想要恢复原形,战胜魔法老师,需要找到“生命之钻”(即:正义、善良、美好……)。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都在魔法老师的情境当中。整体的情境是统一的,避免了学生的跳进跳出。同时,又将相应的学习要点,训练要点进行整合,从而让学生沉浸其中,乐享学习。

(二)以任务驱动实现螺旋上升

首先,通过建构积极的情境任务,促使学生从旁观者走向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内在驱动力。在《变形记》的教学中,设置这样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全部变小,第二个任务是让学生变形。无论是变小还是变形,学生要想恢复原形,他需要的是完成相应的挑战任务。这时候,学生不再是课堂的旁观者,他愿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此时,他正遭遇着困境,他需要拯救自己,解决当下的困境。解决困境的过程就成了奇迹创造的过程,其内心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其次,通过任务分解,达成不同的层次目标,从而让实现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在本次习作设置了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学生变小之后,他需要安全着落才能破除魔法。此时,学生发挥想象,去解决当下的困境。给予学生8分钟左右的写作时间。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呈现此次习作的目标:想象要奇特、重点要突出。第二次任务是学生变形之后,需要找到生命之钻,才能恢复原形,战胜魔法师。为了使过程一波三折,给予了学生情节爬坡图,要求学生有三个场面的描写,要确定好着重描写的场面。第一次任务的牛刀小试,既呈现了学生资源,了解学情,又通过生生评价,提炼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第二次任务便是基于此次习作目标的练习,同时又是之前故事的推进。每一次任务都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每一次任务目标和要求的达成,不断推动着整体目标的达成。

创生:情境教学的课型结构

立足于课堂,反思我们的教学,形成以情境任务来设计教学,推进课堂的策略。在“情境+任务”教学实施过程中,创生了情境教学的课型结构,形成了课堂推进的六大节点以及相应的实施要点。

一、课堂推进的节点

 

 

 

 

 

 

 

 

 

 

 

 

 

节点一: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之所以使用角色扮演,其最大的优势可以使学生由原来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进而进入到整个情境当中。在角色扮演的转型当中,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符合学生的情感认知。

节点二:牛刀小试。牛刀小试是学生在本次正式作文之前,进行的简要尝试。可以说,也可以写。这次尝试呈现的是学生既有经验,既有水平,是对学情的一种估量。

节点三:例文初评。例文初评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和亮点。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维的互动评价中,渗透本次学习的目标。

节点四:图表图例。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爬坡。在爬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思维的拐杖。通过图表图例等这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

节点五:再度尝试。再度尝试是本次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节点。这是对学生之间学习结果的考量。一方面,尝试前要有铺垫,另一方面,在再度尝试的过程当中,要给予充分的习作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

节点六:修改提升。在评价、修改、提升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评的一致性。不能偏离此次习作的主要目标。

二、课堂实施的要点

(一)情境:整合融通

整合融通的情境具有整体性。整节课的情境应该是一个大情境,而不是一个个零碎的小情境。学生在一个个零碎的小情境里跳进跳出,会削弱学生的体验感。

整合融通的情境具有融合性。它融合了单元主题,融合了语文要素,融合了学生学情,融合了习作目标。在多维的融合中,使得创设的情境更加接地气。

(二)任务:开放有度

开放有度的任务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任务不应该是小任务,一个个任务只会领着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在唯一的道路上。它应该是一个大任务,从起点到终点,呈现多种不同的路径。

开放有度的任务具有梯度性。任务并不能一味地去追求大,过分求大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空。要使任务更有效,它必须有度。难度上有梯度,目标上有梯度。每一次大任务的完成,都应该是一个教学重难点的攻破。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内在驱力,实现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让学生沉浸其中,乐享学习,使写作更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