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防治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防治对策研究

郭赞美

清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11515

摘要:当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质量等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淡水鱼类是主要的蛋白来源,十分重要。为使生产出的淡水鱼质量达标,减少环境污染,避免高密度的养殖鱼病,需要科学的分析研究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的疾病,并提出科学化的防治对策,不仅保证淡水养殖鱼类的质量、产量,也让养殖户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防治对策

我国淡水鱼类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养殖难度不大,投入不多,因此广受关注和认可。当前我国的淡水养殖鱼类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完整的模式,养殖收益日渐提高。但由于环境、高密度养殖形式的影响,淡水养殖鱼类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成本增多,为此,养殖人员需要科学认识了解,完善防治对策,减少淡水鱼类发病的机率,使淡水鱼类养殖业获得稳定的进步。

一、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发生原因

1、水温

自然界中的淡水水温是不断变化的,季节不同,温度会在固定范围内进行波动,水温的变化让水体中的病菌、寄生虫有了活跃的空间,如果致病因子活跃程度比较高,鱼类患病的机率就会高;如果致病因子的活跃程度比较低,鱼类患病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比如初冬、春末,这时的水温是适合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为此,每年这一时期是鱼类疾病的高发期。

2、水体溶氧量

    溶氧量是水体中溶解的氧气含量,溶氧量与水体中的好氧菌、厌氧菌的繁殖有密切联系。水体中菌类浓度与鱼类的真菌病、细菌病有紧密的联系[1]。此外,鱼类的生存是需要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如果溶氧量比较低,鱼类就会大量窒息死亡。水体中的溶氧量太高也会使鱼类出现不适,使得鱼类组织中出现气栓,鱼类的正常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导致鱼类死亡。

3、水体中污染物

    当今工业产业快速发展,水体水域污染严重,工业生产中排出的污水中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致病微生物等,这些会给淡水鱼类的生长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得鱼类组织出现病变,大量死亡。即使受到水体污染的鱼类没有死亡,进入到市场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4、非正常养殖操作

    淡水养殖鱼类中,很多操作都会伤害鱼类的机体。若鱼类机体有伤口,水体中的寄生虫、微生物就获得了进入到鱼类的机会,使得鱼类患病、死亡。

二、淡水养殖鱼类的常见疾病

1、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就是由于病毒侵入导致的疾病。淡水养殖鱼类中,常会出现病毒性疾病,如草鱼是最容易出现病毒性疾病的鱼种,出血病是草鱼最为容易感染的疾病。若草鱼患有出血病,其头顶、腮部、眼眶周围会充血[2],鱼体的颜色会变暗、变黑。而且出血病的草鱼容易死亡,通常情况下,若患有这种疾病,草鱼的死亡率会超过70%,发病时间短,2-3天就会死亡。

2、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淡水养殖中,某些鱼类会受到细菌性疾病的影响。如草鱼出现细菌性出血病,若患有这种疾病,草鱼会先出现轻度出血,在口腔、鳍基等位置出现出血情况。若病情加重,有些草鱼还会出现体表出血的情况,鱼的腹部会逐渐膨胀,某些位置会出现红色斑点。除此之外,草鱼、鲤鱼也容易患有烂鳃病,若出现这种疾病,鱼类的游动会比较缓慢,头部会变黑,并且食欲会降低,随着病情的加重,在观察患病鱼的腮部,能够明显看到鱼的腮部会出现泥灰色斑点,或是整个腮部出现蜡黄色[3]。在观察这种细菌性疾病时,需要将其与相关的寄生虫病进行区分。

3、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是鱼体中出现由寄生虫而造成的疾病。淡水鱼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寄生虫疾病有粘袍子病、小瓜虫病等。对于粘袍子病,常出现在鲤鱼群中,如果鲤鱼感染了寄生虫疾病,鲤鱼的胸部、腹部和尾部会出现灰白色的胞囊。鱼群的大脑、肠道也会出现,不利于鱼的正常健康生长。对于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寄生虫,会在鱼类的头、眼、腮以及皮肤中寄生,寄生位置会出现小白点。为此,小瓜虫病又被叫做白点病。如果鱼类感染了小瓜虫病,身体组织会出现充血,无法自己觅食,死亡率会达到70%左右。小瓜虫病常出现在水温低、光照少的初冬和春末。

三、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治对策

1、出血病防治对策

对于出血病,其流行的水温为20℃-33℃,常发生在每年的6-9月份。若水温变化比较大,草鱼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容易出现出血病。对于出血病,在防治中主要是进行疫苗注射、药物内服、水体消毒等[4]。对于疫苗注射,淡水鱼类养殖户可以给草鱼注射冻干疫苗,对出血病的发生进行预防,使淡水养殖更加安全。对于水体消毒,若鱼群没有出现病鱼,养殖户可以使用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每半个月对水体消毒1次。若鱼群中有病鱼,需要每天对水体进行1次消毒,连续消毒2-3天,对水体中的病毒浓度进行控制。对于内服药物,若没有出现病鱼,养殖户可以使用大蒜素拌饵料的方法让鱼群的抵抗力得到提升。若出现病鱼,养殖户需要让病鱼内服三黄粉,进行辅助性治疗。

2、烂鳃病防治对策

    淡水鱼类之所以会出现烂鳃病,与水温升高、鱼鳃机械损伤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烂鳃病在北方主要发病期是7-8月,南方是4-10月。在对烂鳃病进行防治时,要进行水体消毒、药物投喂。对于水体消毒,在对鱼苗放养之前,养殖户要彻底对鱼池进行消毒杀菌,使用石灰消杀,对鱼池中可能存有的细菌病原体进行杀灭。鱼池中需要使用完全发酵的粪肥。草食性动物的粪便是嗜纤维黏细菌的重要来源,养殖时,每20天就需要使用强氯精对水体进行消毒[5],对水体中细菌的浓度进行控制。如果出现烂鳃病的病鱼,需要每天消毒一次,连续消毒2-3天。对于药物投喂,防治烂鳃病的主要药物鱼必康、茵必治,将药物拌入到饵料中,实现全池投喂,连续投喂5天左右对烂鳃病进行控制。

3、寄生虫性疾病防治对策

对于粘孢子病,防治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使用生石灰全面的对鱼池进行消毒,全面的对鱼群的生活环境进行清洁,对寄生虫的生长空间进行压迫。如果鱼群的患病比较严重,可以使用渔丰碘、菌毒克等药物处理。对于情况比较轻的鱼群,可以使用晶体敌百虫、孢杀等方式进行处理。

对于小瓜虫病,在防治时,要进行水体消毒、鱼体消毒、水温保湿以及避免鱼体损伤等。对于水体消毒,鱼群越冬转移之前,淡水鱼养殖户需要使用生石灰对鱼池进行全面的消杀,鱼群转移后,养殖户要每天使用亚甲基兰消毒2-3次。对于鱼体消毒,最好使用不会对鱼类表层黏膜造成损伤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氟哌酸等。对于水温保持,越冬使用的温室,需要将水温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保证每天接受一定光照,对小瓜虫的繁殖进行控制。在避免鱼体损伤时,养殖户要注意不能在搬运越冬鱼群中对鱼体造成损伤,不给小瓜虫寄生的可趁之机。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淡水养殖鱼类中,要将预防作为主要手段,通过科学化的防治对策减少淡水鱼类的发病率。明确淡水养殖鱼类发病的具体原因,并通过科学化、针对性的对策对淡水养殖鱼类疾病进行防治,提高淡水鱼类的养殖质量、产量。

参考文献:

[1]黄献虹.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J].农家参谋,2022(08):90-92.

[2]刘智宏.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防制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12):41-42.

[3]吴忠友.淡水养殖鱼类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J].养殖与饲料,2021,20(06):112-113.

[4]曹桂娟.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J].养殖与饲料,2021,20(01):97-99.

[5]曲宝凤.科学防治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J].中国食品,2020(1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