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在中职“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在中职“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李倩倩

辽宁省锦州市卫生学校     121000

摘要:目的 研究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选取我校护理中专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A组,另外两个班作为B组,A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B组采用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教学。结果 B组学生对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总体评价较高;B组学生急救护理技能考核成绩高于A组学生(P<0.01)。结论 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在急救护理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救护理;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护理专业

引言

急救护理是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急救护理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使学生拥有综合救护能力。传统的急救护理教学通常侧重于对学生单项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对学生综合救护技能的关注度不高,致使学生实际救护能力不足,这给学生今后工作实践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提升急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笔者将传统教学法与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急救护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救护能力的提高找到有效路径。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三个班作为A组,另外三个班作为B组,均由同一专业教师担任主讲教师。A组100人,其中男8人,女92人,年龄16~18岁,平均(17.07±1.72)岁;B组102人,其中男7人,女95人,年龄17~19岁,平均(18.17±0.56)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及综合急救能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A组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急救护理操作技能实训教学,即采取单项操作训练的方式进行,每个操作项目的教学流程为“学生观看操作视频→教师分解示教→学生操作练习、教师观察指导→学生课外练习→操作考核”。

1.2.2B组教学方法

B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进行急救护理操作技能实训教学,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第一,构建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模块。教师以急救护理课程标准、医院急救护理工作需求为依据,创建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模块,包括创伤现场救护和心脏骤停急救两个模块,明确急救护理操作实训项目,包括止血方法、包扎方法、固定方法、搬运方法、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技术、AED使用方法、电除颤技术等8个实训项目。第二,编写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资料。教师应以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项目情况为基础,根据教学需求编写专门的教学资料,并结合真实的临床病例资料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制定综合救护任务。第三,开展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在课前一周左右时间,教师可通过班级群或云平台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包括救护操作微课视频、模拟训练病理资料等,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训练任务,指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交流、模拟训练的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和掌握。对于模拟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长可通过班级群或云平台和其他小组成员、教师共同分析讨论,以此达到解答疑惑的目的。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先系统、全面地为学生讲解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相关知识,并对课前学生预习、模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重点讲解、指导,然后再组织学生以课前小组为单位,以抽选方式选择模拟训练项目进行综合实训,并对学生模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出改进意见,以此提升学生的急救护理操作技能。最后,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外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并通过小视频的方式将本小组的模拟训练过程上传至班级群或云平台,然后由教师及其他小组学生共同观看和评价。

3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用SPSS20.0处理,考核成绩等定量资料以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年龄、性别等分类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4结果

4.1对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评价

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回收,回收率为100%。问卷设计依据Jeffries的理论,由设计者自行设计,结果见表1。

4.2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A、B两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对比,B组成绩更优(P<0.01),详见表2~3。

5讨论

急救护理的实践性很强,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本研究中,学生技能训练涉及心肺复苏技术,如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还涉及救护技术,如电除颤术、心电监护方法、静脉通路的建立、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给药技术等。涉及学科范围广,《急救护理学》从中专三年开始,整个施救过程涉及护理技术时间跨度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复习已学知识,同学认为对回顾已有知识非常有帮助。该课程涉及病例是从临床选择并进行适当改编,课前学生需要以组为单位进行自行讨论、救护方案设计、抢救过程中的配合等,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急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喜欢此种教学模式。教师对整个模拟施救过程在兼顾质量的同时对时间进行限制,以培养学生救护意识,快速准确的判断、施救、团队合作能力等。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急救技能得到了提高,学生认为团队合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个别学生在评判性思维和学习满意度等方面有不太赞同的情况,可能与个别同学自信心不足或能力差异等造成,也可能由此种教学模式的限制所导致,因为病人毕竟不是真实人体,没有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但在我院现有条件下,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综合技能救护训练模式在我国现有护理教育教学条件下,使护生形成救护团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对病人进行救护,得到学生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苏伟英,陶丹.数字场景化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3):92-94.DOI:10.20037/j.issn.1671-1246.2022.13.36.

[2]何旭,周香德,林珍.急危重症护理学急救技术实验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价值与运用探讨[J].大学,2022(18):113-116.

[3]沈晓君,韩贤明.急救医学情景仿真训练系统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4(03):100-103.DOI:10.16588/j.cnki.issn2096-8426.2022.03.020.

[4]刘春江.“互联网+”协同视域下高职急救护理学课程思政模式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05):25-28.

李倩倩1985.10,女,吉林,本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