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底泥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河道底泥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高国钱 ,李梦林

云南利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自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以来,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纳管截污、河道清淤、补水调水、生态修复、水体自净”等治理措施进行了水环境整治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文章分析制约水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水体、底泥的整体监测和研判,确定河道底泥污染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要原因,本着“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治理原则,针对河道底泥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河道底泥;污染治理措施;资源化利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行业的发展决定了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制造业发展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加上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河道污染问题严重,甚至严重威胁到了周边自然、生态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加速推进水污染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首要解决的难题。因此,深入分析当下河道整治中水污染治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探索应对和解决的方法是十分必要、迫切和有意义的,更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1河道底泥整治内容和必要性

河道底泥整治是环保事业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项目内容多、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是依据现代环保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对河流生态环境以及周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整理,从而逐步缓解、改变直至重塑健康、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河流生态环境。一般来说,河道整治包括环境监测、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多项内容,而水污染治理在整个河道整治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其治理成效将直接关系到河道底泥整治工作的质量。另外,环境监测、生态保护以及后期的生态修复也都与水污染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强化水污染治理、提高其工作成效是当下河流整治工作的关键,也是完成国家生态环保目标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只有全力推进河道整治以及水污染治理工作,才能实现对水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保障人们生活的健康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2水体和底泥现状

2.1水质现状调查及分析

共设置水质监测断面3处,分别为西小站桥、九道沟闸和西关闸(区界北段)断面。在某尚未划定水功能区,按V类标准进行现状评价分析。西小站桥和九道沟闸断面水质多年均值为地表水V类,西关闸断面水质年均值为劣V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CODCr。水质污染趋势为下游水质劣于上游水质。根据津南区入河排污口调查统计,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周边农业农村排口排水及支流汇水,汇水区域内部分村落尚未接入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排入村边沟渠或坑塘;在汛期降雨时,大量的雨水混合污水直接进入,增加了水体的污染负荷,尤其是初期雨水的汇入,对河道的污染冲击比较大;十米河、石柱子河、双桥河、西排干渠等汇入支流受沿岸面源污染影响水质较差,均劣于地表水Ⅴ类。

2.2底泥现状调查及分析

为准确掌握底泥情况,对底泥进行检测,共布设11处点位,每处点位取浅层1(0~30cm)和深层2(50~80cm)两份泥样进行常规指标、重金属指标、半挥发性指标等数十项指标监测并采用DB12/499—2013《中新天津生态城污染水体沉积物修复限值》进行评价。

3底泥治理措施

3.1底泥治理措施

3.1处置措施比选

3.1.1河道清淤

河道清淤是一种传统的底泥处理方法,通常在干场条件下施工作业,通过机械结合人工开挖的施工形式,将河底淤泥清运至指定区域进行后续处理或利用。相比其他底泥修复技术,河道清淤通常具有工期短、实施难度低、单位淤泥处理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可能产生淤泥量较大,需考虑大量淤泥处理或综合利用的问题。

3.1.2底泥异位固化

底泥异位固化稳定技术是将河道底泥疏浚至岸边集中进行脱水减容、固化稳定处理并将处理后达标底泥运至指定地点安全填埋,消除河道重金属污染风险。底泥异位固化稳定技术按照施工顺序分为杂物清除、底泥疏浚、泥砂分离(含河砂淋洗)、泥浆脱水减容、稳定固化、尾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和河道生态修复共8部分内容。相对于原位固化稳定工艺,异位固化稳定工艺具有以下优势:河道底泥不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河底保留洁净砂石,为河道中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有利于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底泥的清除利于排涝。

3.1.3底泥洗脱原位置换

底泥洗脱原位置换技术是针对水体内源污染结构和季节性分布规律提出的内源治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一敞口的倒扣泥面箱体内,产生相对约束的湍流,在泥面湍流作用下,泥水界面胶体状沉积泥分散开来,通过翻滚、碰撞和摩擦,颗粒分散度越来越高,洗脱越来越彻底,粒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态泥砂重力沉降、原位覆盖,进一步阻止底泥深层污染物释放。粒度较小的颗粒态污染物随水泵出,经絮凝分离后沉降于水槽抽取外运,絮凝分离后的清水回流水体。通过将清洁底泥覆盖于污染底泥上,起到“覆盖掩蔽”的作用,不仅能有效阻隔底泥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污染;而且清洁底泥能为水生植物的立地与生长提供良好的底质条件。

3.2处置措施确定

对河道底泥治理工艺进行了比选,从技术适用性、底泥产生量、处理周期、处理效果、投资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综合分析本工程的特点,结合处理周期、处理效果和投资等因素,采用河道排干清淤方法并设计了底泥的综合利用,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3.3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注意事项

河道底泥真正实现资源化利用,需根据河道底泥的特性、污染程度、周边环境情况,充分考虑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及政策影响,因地制宜开展底泥资源化利用。未来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在底泥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应充分分析底泥的特性和污染程度,为底泥合理资源化利用提供基础技术依据。(2)底泥资源化应充分考虑当地政策及环境影响因素、经济成本因素,真正实现底泥资源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底泥施用于蔬菜、农田等涉及生物食物链的领域需谨慎,并加强控制和监管,避免出现底泥有害物质转移至农作物并积累,从而影响到人类健康。(4)底泥中微生物的种类较多,是一个微生物的资源库,应充分利用原有微生物为后续水环境修复做技术储备。河道底泥资源化合理利用,不但能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实现能源生态化综合循环利用。

结束语

某区采取排干清淤的作法解决了河道内源污染的问题。工程清淤底泥富含氮、磷、有机质等营养物质,适用于第二类建筑用地中的绿地用土;河道底泥经晾晒等简单处理措施,可用于区域内的绿化用土,成功实现了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参考文献

[1]周成,杨国录,陆晶,等.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因素及底泥处理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6,34(5):113-117+94.

[2]吕洁华,孙喆,张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及关键因素判别[J].生态经济,2020,36(6):83-88.

[3]黄小龙,郭艳敏,万斌,等.沉水植物恢复对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环境影响[J].环境工程,2018,36(7):17-21.

[4]张伟.福州市晋安区新店溪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方案[J].中国市政工程,2020,(3):41-45+129.

[5]刘传,黑亮,蔡名旋,等.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动态[J].人民珠江,2019,40(10):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