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初探——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背景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初探——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背景浅析

蒋致宁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斯大林是斯大林主义模式的创始人。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在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战争,并在战后形成了不同于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建设苏联的过程中,斯大林非常重视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世界面临空前变化、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回顾斯大林提出科技概念时期的历史和理论背景,总结其对中国科技发展和建设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

一、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的历史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从1929年开始,由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从美国延伸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如英、法、德、意、日等的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矛盾加剧,为了转移对内部矛盾的注意力,帝国主义国家在分析了诸多原因后,把目光转向了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在军事上压制苏联军事工业的发展,在经济和商业上封锁苏联经济,希望压制苏联这个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的发展动力。当时,已经建立了法西斯政权的德国和意大利也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主义的发展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以便成功地给苏联制造困难,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集团试图入侵中国东北,妄图以此作为侵略的起点,把自己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向南北扩展。

    从苏联国内来看,1904年起,俄国因设法对外扩张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控制权而与日本进行战争,1914年俄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正式参加一战战争的压力使得俄国国内社会矛盾不断加速激化,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向下转移,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和工人成为了受到影响最大的社会群体,底层人民当中对俄国当局的不满情绪强烈,俄国国内状况空前严峻19213月,俄共(布)十大采纳了列宁的意见,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为前提,制定实施了创造性的新经济政策。通过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国内的工农业逐渐恢复并开始有序生产,逐渐复苏的俄国经济,使得生存空间狭窄的苏维埃政权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与限制之下得以恢复与发展。1924列宁去世后,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列宁为了让战后的俄罗斯经济得到喘息而提出的临时政策,如果苏联想加快走向社会主义的进程,就必须在内部投入尽可能多的资源,特别是在工业发展方面,而来自外部的资本主义由于继续被包围,在过去缓慢的步伐中很难做到。其目的是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的工业差距,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技术落后,在一些关键领域不得不依赖外国进口。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因农业的落后而受到极大的阻碍,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小农思想,农业的发展非常缓慢。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逐步形成了斯大林计划政治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以中央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全社会所有制中占支配地位为特点,大大加快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二、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的理论背景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理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性地看待科学和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科学和技术理念包括以下主要方面。(1)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改善生产力,以保障制度;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必须掌握科学和先进技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只有掌握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无产阶级才能继续保持政权稳定。科学技术是无产阶级用来维持和加强其政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2)科学技术作为力量推动历史不断前进。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技术进步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影响与制约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 科学技术有其两面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预见到了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必要的劳动时间缩短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加剧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科学技术逐渐变为资产阶级奴役无产阶级的工具,

2列宁的科学技术理念

    列宁的科技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继承和发展,他把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将科技观点应用于苏维埃政权的具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发展。列宁的科技观包括以下几点:1、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和电气化。列宁认为,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优越的生产力以及先进的政权,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是电气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政权。

2.建设共产主义一定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握在无产阶级自己手中,列宁认为,技术被资产阶级异化为从无产阶级那里榨取剩余价值的更有效的手段,只有在社会主义下,技术和科学的成果才能被全体人民所享用。社会主义的基础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共产主义只能是先进的政治组织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3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教育,需要人力资源。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工人是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实现社会主义电气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时苏联的情况是文化和科学落后,文盲率占总人口的50%,所以列宁认为发展教育对苏联至关重要。列宁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力量,以教育为重点,团结和改造旧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2、专著【M】: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北京,1978

3、期刊论文【J】:雷新超、《斯大林运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期刊论文【J:蒋学成:《学习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一文的一点体会》,《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

5期刊论文【J:李梦岩:布尔什维克应当掌握技术!学习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一文的体会》,《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8年第6期。

6期刊论文【J:梁红军:《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当代科学技术功能》,《学习论坛》,2005年第8期。

7期刊论文【J张秀华:《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理论探讨》,2012年第4期。

8、期刊论文【J】:司永海:《略论斯大林和联共(布)的科技和人才思想》《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