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楷书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金农楷书刍议

詹雲栋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541006

摘要:金农虽终身布衣,但却在出生便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在青年时期遍寻雅士,受到了何焯等名士的教导,通过何焯的帮助结识了众多师友和过目了众多金石碑版。随后金农游历四方,遍览金石书画。早期专心于颜体,随后将宋代雕版写经体融入,欲摆脱帖学正宗的束缚。金农以隶书扬名于书坛,楷书多见在其绘画的题跋上,在书写时少了作品推敲的束缚,反而更加率性自然。形成了用笔爽劲雄厚、结字高古灵采、章法错落有致的怪奇独特风格。其对帖学的反叛推动了碑学的兴盛和完善,开拓了后世碑学新局面,影响了清代以来无数书家对碑学的探索。

关键词:金农  楷书  题跋  雕版写经体

一、金农楷书取法来源

(一)遍寻雅士

金农出生于杭州的望族,青年时期的金农,就有着诗礼传家传统的熏陶和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与资源。《冬心先生集·自序》中记载到:

“予赋性幽夐,少耽索居味道之乐,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有山无穷,若沃洲、天姥、云门、洛思诸峰岭,群欲褰裳涉波,昵就予者。于是目厌烟霏,耳饱澜浪,意若有得,时取古人经籍文辞研披,不间昕夕,会心而吟,纸墨遂多,然犹不自慊。”[[1]]

可以看出金农家境较为富裕,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且为他求学创造了物质条件。少年阶段对其影响颇深的有上绪、何焯、毛奇龄、朱彝尊等,在这一时期,结识的师友和过目的金石碑版,奠定了金农书法风格的形成。

(二)精访山水

中年时期的金农游历四方,足迹半天下,寄情于山水之间。有长达二十年的漫游生活,汪士慎形容其“诗人情性惯离家”。漫游是金农的嗜好,也是他的禀性,在此期间是想寻知音,也更期盼展露才情抱负的际遇。漫游经历分为两个阶段来说,第一个阶段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康熙六十年(1721),这期间金农主要拘于江浙一带,第二阶段为雍正元年(1723)——乾隆元年(1736 年),长达十余年,足迹遍布“齐、鲁、嵩、洛、晋、秦、楚、粤之邦,往返长达二万里”[[2]]。在此漫游期间广泛接触名流雅士的同时也结识了一些权贵,由各种原因使得身边的人没能帮助金农进入仕途。差不多二十年的漫游中,金农遍赏名山大川,尽访荒台陊殿,不断的陶冶性情,所到之处更是遍览金石字画,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接下来的书画生涯中积攒了强大的能量。

(三)融合唐宋

金农楷书的份量在其绘画中的题跋往往占有很大的比例,金农题画的书迹也是金农晚年书法表现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以楷书为主,经常运用他的宋雕版写经体。所谓的宋版写经体是金农楷书沿着其艺术追求不断发展的又一成果。从年少时厉鹗观其书而称其为“小颜公”来看,金农楷书当是初师颜体,并对其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其60余岁的诸多题画诗款中仍能看到明显的颜体痕迹。但在其书法艺术思想日趋摆脱正宗帖学的过程中,他书中宋人写经与雕版装饰的效果日见突出。

二、金农楷书艺术特征

(一)用笔爽劲雄厚

金农楷书用笔与其行书、隶书、漆书作品在用笔有明显区别,不使用倒薤笔法,但和其楷隶相似,作品中前后时期用笔差别明显。

金农楷书前期:用笔微肥,横竖笔道粗细均等;方起圆收变化单一;这种规律让每个字更趋美术化,可窥金农用笔借鉴了民间抄书手,金农57岁所书《金刚经》较早的抄经体楷书,是此期间作品之代表。

金农楷书后期的用笔瘦硬、精致,有明显的起切笔动作,收笔丰富具变化,线条改之前的丰满见骨感,爽劲中富变化,捺画有一波三折迹象,加强了用笔意识,写的成份变多,刻板的成份则减少。

(二)结字高古灵采

就“结字”而言,金农楷书打破了传统楷书纵势势态,取法了隶书横势的特点,字造型多取用“长脖子矮脚”的奇特形状,左右结构的字形多采用左放右收。姿态生动而富有变化,貌似无意之举,实则有心之变。金农朴素简洁的风格,古朴浑厚的书法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楷书往往会给人严谨方正、近于呆板的感觉。金农楷书的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在平正中求其险绝势态,严谨中求其意趣,外敛而内张,严谨中不失气魄。横平竖斜是金农楷书的一大特点,其横画相比于其他楷书的横画显得更加平直,不做任何笔法上的技巧,正是这一特点增加了其结字生动的特点,展现出古朴率真的韵味,在多笔横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数笔平行的处理方式,变化十分微妙,长短相似,或从长变短,或从短变长,体现出一种秩序感。在有秩序感的同时,横画的平直与竖画的斜势搭配,将金农楷书的结体表现出奇崛中不失平稳。其楷书中捺画通常扮演着紧收的角色。

(三)章法错落有致

由上文可知,其现存楷书数量较少,其楷书多用于绘画作品的题跋上,这与传统楷书纵成行,横成列的章法不同,吸收了行草书章法的特点,错落有致,行与行之间疏密对比强烈,打破了楷书字与字之间气息难以连贯的藩篱,左右穿插呼应,联系紧密,亦融合了大幅行草书墨色对比强烈的特点,节奏舒缓无固定形式,随势而生。

要分析金农楷书的章法,因楷书作品现存少的原因,所以要从章法上面去赏析的话,得从他绘画作品中作主要研究对象,其绘画作品题跋的章法随机应变,无固定式,搭配和谐自然。他绘画作品中题跋有多字数的,从多字数的作品上赏析和思考,章法布局上把画去掉,只留下字,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平时书法创作的章法去使用。

三、金农楷书后世影响

金农书法在清代碑学运动的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清初期帝王的喜好和提倡让帖学在书坛占据上风,此时期直到雍正朝,我们把这个时期看作为明末书风的一个延续。到了乾嘉之际,帖学之风达到了高潮,往后,帖学书法逐渐衰落,碑学逐渐兴起。到了道光之际,尊碑抑帖的书学思想迅速蔓延开来。金农所言“耻向书家做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推崇碑学理念,体现了不随波逐流的逆行者身份,与馆阁体和帖学书风呈对立面。但是金农书法对于碑学的的兴盛和完善开拓新局面,在当时和后世的书法产生了的影响具深远意义。

纵观清代碑学的发展历程,可知,清中期是碑派书法的开端,此时期以学习取向以篆隶为主;到了道咸时期,学书者从篆隶拓展到楷书,这时人们取法对象为北朝的造像、墓志,作品追求刀刻效果,使当时书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清末,碑学理论和碑派书法以趋于成熟,影响远播日本、朝鲜等国。此外,地下文物资料的不断发现和广泛传播,让碑学理论和碑派书法的发展收获源源不断营养来源且充满生机。至今,碑派书法的发展历经一百多年,已硕果累累,书家众多、风格各异,尤其是篆隶书法创作,继成乾、嘉之后的又一次高潮。而金农在碑学的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小视的,他力求创新的性格总能让他在书法艺术将近枯竭时,找到新的能量来补充滋养。他大胆从北齐碑刻和无名书家中汲取新鲜营养,变抄经体书法的刻板楷书,这些都为后来的碑派书家们作大胆的尝试,让碑派书法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变的更加明朗。

四、结语

金农经历了何焯等名人雅士的教导和指引,加之在何焯处过目的金石碑版,是金农楷书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年二十余年的游历山水,精访金石,广开了金农的眼界,也奠定了金农反叛帖学正宗的思想的基础。此外,金农对颜体的取法和对宋版写经体的融合,也奠定了金农楷书风格的主基调。无论是从用笔、结字、还是章法上都打破了传统楷书的束缚,用笔在平正中求其险绝势态,结字取法了隶书横势的特点,字造型多取用“长脖子矮脚”的奇特形状。章法章法随机应变,无固定式,搭配和谐自然。金农书法对于碑学的的兴盛和完善开拓新局面,在当时和后世的书法产生了的影响具深远意义。


[[1]] 金农. 冬心先生集[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1

[[2]] 张郁明.吴岭梅.蒋华.等,扬州八怪诗文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