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师心枝

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喀什分院   8448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是一个制度的道德基石,也决定了一种制度的核心价值,堪称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过程是一种逐步积淀、形成价值认同的历程,它的塑造途径也是复杂多样的,科学认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塑造的基本思维依据,通过理论认识就可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过程,可以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逻辑以及文化作用。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根本条件,要达到人类自觉的价值认同感就需要构建和内化机制,从而形成强化激励机制以及灌输的促进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价值认同

前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文化要求和精神生活之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生价值目标。其建立与发展是一种由情感到理性,由理念到实际,由他律到自治的经济社会经济开发认同活动,积极探索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既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时代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保证。

一、桃李不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

扩大社会认知,并且让这种认知外化于行,需要着重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学校基础教育。随着新媒体发展的全民化,广大学生乃至低龄儿童沦为"低头族"。资讯信息的多元化拓宽着学生的视野,未经过滤的资讯也挑战了学生稚嫩的思维防线。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想、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必要。

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引导。党员干部是广大群众的风向标,干事创业的干部,带得出激情奋进的队伍,在大是大非面前顶得住,拿得出,过得硬。党员干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化、形象化,以个体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成为表现载体,才会以良好的作风,带动全社会良好风尚,形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社会风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困境

(一)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的矛盾

人类的生产实践过程一般分成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方式,也就是通过制造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物质生活为基本的与物质生产一定的联系;另一类是文化产品,反映了某个地区或制度中的政策、法制、道德和文化的产物。

(二)传播媒介功能异化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在多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大众首先在于宣传的效果。高效的信息将形成培养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一方面,受到大众文化的熏陶,现代的工业领域的科技也大大地改善了企业文化的传递形式与传递效率,能够简单、迅速地获取希望获得的资讯;但是,正是由于中国大众文化的传播覆盖面广、重复度高特点实现了中国文化制品的大规模生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的机制,实现总体推动合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涵盖了高等学校各内设机构,并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学校教务、宣传、学工等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工作,更是高等学校党务与管理部门的共同工作。

例如,政府要分配合作、齐抓共管。校宣导部、学工部、团委、武装部等机关要在校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精心承担好开展统筹、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主要职能,并强化了对我校重心管理工作的规划和指导。校教务工作处、两课部、学工处、维护处、后勤处等主要职能处室和教学工作机关,把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实践融于各种活动中,形成合力。

(二)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内涵与方式,提高认知认同

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政的讲授是学生精神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战场,但教育灌输思维依然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手段。但是,也应该考虑到时代性的差异性和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重大变化,从三个方面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接受。

例如,以社会主义的中心价值推动校园环境构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核心和内涵,并融合在校园环境生活物资文化建设、规章制度社会文化构建、行动社会文化构建,以及精神文化建设当中。然后,要举办形式丰富多样、内涵丰厚的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使全校师生深入活动,形成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最后,要发挥校训、校歌、校徽、校标,尤其是校园的文化涵养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深入发掘校园文明的教育作用。

(三)不断创新社会参与的内涵和方式,促进人人参与

要坚持社会实施,凸显教学重心。社会实施是中国学生贯彻社会主义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受中国大学生喜爱的社会实施教学形式。因此,学校要发挥好社会实践性作为教学载体的功能,社区实践活动的组织要贯彻整个教学的自始至终。同时,对社区实践活动的评选也要努力做到重点突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坚持”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以实际行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对学生的日常加以规范和疏导。学校要综合利用法制、规章、职业道德、行政管理等管理手段,使学生日常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经过这样一以贯之的实施与锤炼,使精神内部化于学生之身心。

结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和合理的方式,对促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拘泥于理论知识,而是应突出其实际,从而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培养制度,把知识理念、价值认同、道德规范等融入培养制度之中,从而便于对其进行培育,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赵秋枫.从人文精神视角加深对大庆精神的理解[J].大庆社会科学,2020(2):25.

[2]陈立勇,刘晓华.在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过程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