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夯实德育阵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3

“感恩教育”夯实德育阵地

章佳银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理论内涵

(一)教育学中的人本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以情感教育为主。人本主义强调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且具有个人价值观。不同的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接收能力不同,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让教育真正走近学生。同时,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挖掘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而非被动的。因此,教育过程中需要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主动引导和鼓励,用积极正向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儒家文化中的感恩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感恩思想作为人类社会中普遍的行为准则,在儒家文化中占据较大的篇幅。中国作为伦理本位的社会,忠、孝、节、义中所包含的核心之义都是感恩。孝是子女对亲人的报恩,是感恩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的父母;忠是臣对君主的报恩,是感恩君主的信任;节是夫妇之间的报恩,在传统文化中多指妻对夫的感恩,在关键时刻要为丈夫保持贞操;义指朋友之间的报恩,友人之间讲究信任、互不背叛,感恩彼此的知遇之恩。在儒家文化中,感恩思想贯穿始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感恩的论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014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时指出,“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只有成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保持一颗感恩之心,加强自省与自律,才能成为能堪大用,能担大任的栋梁之才。

二、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目的

为了解感恩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如何影响德育阵地,揭示在不同群体的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为感恩教育在夯实大学生德育阵地中提供路径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市某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712份,有效率为89%。受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如表1-1所示。

表1-1  样本分布情况

变量

是否独生子女

是否有受资助的经历

是否为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

就读年级

合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205

123

23

305

18

310

134

95

99

328

199

185

29

355

13

371

147

139

98

384

合计

404

308

52

660

31

681

281

234

197

712

(三)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导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1. 大学生对感恩认知的群体差异分析

(1)感恩认知差异的学生身份分析

关于不同身份大学生的感恩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2-1),大部分大学生持有较强的感恩意愿。其中,学生党员持有较强感恩意愿的比例(85.5%)和学生干部持有较强感恩意愿的比例(70.4%)远远高于普通学生的比例(53.6%)。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作为因综合素质筛选而脱颖而出的学生群体,各方面表现都较为突出,受到学校培育的平台支持和机会给予相对丰富,对于感恩的认识相对普通学生深刻,能持有较强的感恩意愿并将之付诸行动。

图2-1  不同身份大学生持有强烈感恩意愿对比图

(2)感恩认知差异的学生年级分析

关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感恩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2-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感恩意愿不同,高年级大学生相较于低年级而言感恩意识更强。其中,持有强烈感恩意愿的大学生三年级时比例最高(79.9%),而一年级则比例最低(75.6%)。低年级大学生尚从中学阶段迈入大学,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担当,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重新定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同时,随着不断的学习,对事物的认知会不断发展,进一步增强对感恩的理解和实践。

图2-2  不同年级大学生持有强烈感恩意愿对比图

(3)感恩认知差异的学生家庭分析

关于不同家庭大学生的感恩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2-3),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是否为受资助家庭的学生感恩意愿不同。其中,非独生子女的学生持有强烈感恩意愿的比例(85%)高于独生子女的学生(70.7%);受资助的学生持有强烈感恩意愿的比例(93.2%)高于非受资助的学生(75.6%)。独生子女因父母宠爱等原因易形成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相对而言,具有较少的包容、理解和责任担当意识。受资助学生持有强烈感恩意愿的比例较高,这与学生在受助过程中所接受的感恩教育的内容有关,即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生活中与人和谐相处,感恩国家,服务他人。

图2-3  不同家庭大学生持有强烈感恩意愿对比图

  1. 大学生对感恩教育内容的关注程度分析

本次调查对大学生对自身内在感恩素质(如公平、理解、诚信等)的关注程度进行了统计(详见表3-1)。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公平和团队精神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应答比例分别为60.7%和53.1%,对理解和责任感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应答比例分别为15.4%和13.5%。这与学生的身份、家庭和年级息息相关,同时,对于内在感恩素质的关注程度不同也会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在调查中,学生对公平更加敏感,同时也更加注重在学习工作中发挥团队协作,部分学生责任感和理解不强,一边享受着国家和社会的给予的帮助扶持,一边却将权利和义务割裂开来,不主动履行自身的义务。

表3-1  大学生对自身内在感恩素质的关注程度统计表

非常关注

比较关注

一般关注

不关注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公平

432

60.7

129

18.1

122

17.1

29

4.1

理解

167

23.5

287

40.3

148

20.8

110

15.4

诚信

296

41.6

220

30.9

141

19.8

55

7.7

责任感

178

25.0

199

27.9

239

33.6

96

13.5

团队精神

378

53.1

150

21.1

152

21.3

32

4.5

敬业奉献精神

310

43.5

137

19.2

211

19.6

54

7.6

  1. 大学生对感恩教育路径的关注程度分析

本次调查对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接受的感恩教育方式进行统计(详见表4-1)。从学生视角来看,家庭氛围、朋辈教育和网络媒体是大学生最满意的感恩教育方式,易被接受,应答比例分别为23.2%、22.9%和20.4%。而书籍阅读和课堂讲授则是大学生最不满意的感恩教育方式,更不易被接受,应答比例分别为27.9%和17.3%。相对于书籍阅读和课堂传授这类传统、静态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在学生感恩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学生影响耳濡目染,时间长、影响深,感恩教育需要家校协同发力。朋辈教育是通过身边榜样的力量,将感恩付诸行动,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头,能给予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启发,充分搭建如“榜样之星”、“优秀学子分享会”等平台。发挥朋辈在感恩教育中的力量。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大学生则是习惯和熟练使用互联网的群体,互联网作为社会感恩教育的主力军,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在感恩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

表4-1  大学生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一项感恩教育方式统计表

最满意的

最不满意的

N

百分比

个案百分比

N

百分比

个案百分比

网络媒体

145

20.4

20.4

57

8.1

8.1

书籍阅读

15

2.1

2.1

199

27.9

27.9

家庭氛围

165

23.2

23.2

96

13.5

13.5

社团文化活动

54

7.6

7.6

90

12.6

12.6

朋辈教育

163

22.9

22.9

45

6.3

6.3

教师身体力行

100

14.0

14.0

77

10.8

10.8

课堂讲授

67

9.4

9.4

123

17.3

17.3

其他

3

0.4

0.4

25

3.5

3.5

合计

712

100

100

712

100

100

三、感恩教育夯实德育阵地的路径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程序,得出以下结论:感恩教育在德育阵地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应根据不同的群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在对大学生德育阵地的夯实过程中,感恩教育成效与课程思政、校园活动和传统文化存在着显著相关性。

针对以上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一)发挥教师主体性,加强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

以育人为导向、强调文化浸润的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以往单一的知识输出,发展为知识之间、知识与学生自我之间的“双向链接”,更加注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和融合,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作为夯实德育阵地的重要渠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可采用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融入感恩教育的元素进行授课。重视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课堂中浸润感恩教育元素,这是教师需要改变的“唯知识论”教学观念,让课堂成为学生提高感恩意识的主要场所,让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感恩的意义、价值和实现途径,做到精神成才。

(二)挖掘朋辈引领性,发扬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

感恩意识因群体差异而不同,感恩教育方式的接收度也因群体差异也不同。这时候,仅仅依靠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群体的精神浸润已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群体对于感恩教育的需要。发挥朋辈引领的示范作用,发扬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朋辈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生生沟通、传帮带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更有助于学生对于感恩的理解和接收。因此,感恩教育中应重点关注党员群体、学生干部、受资助学生,尽可能的提供条件、创设平台,开展大学生青年成长记、感恩之星评比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发挥感恩教育在德育阵地中的作用。

(三)立足家庭传承性,发挥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

很多家庭望子成才心切,在家庭教育中重视“智”的发展,而忽视“德”的培育。未能充分发挥中国家庭中的“感恩”、“孝道”等传统文化的浸润和传承性。家庭不仅是新生命的孕育之地,更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努力实现家校沟通,将学校的“感恩育人”的培育理念渗透入家庭教育中,鼓励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传承良好家风,促进家校协同联动。一方面,通过短信互通、电话沟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评奖评优、资助评定等国家政策和学校制度,以此为抓手,同时以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引导;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等新媒体渠道,让学生讲讲奖项或资助背后的故事,谈谈家庭对自己成长成才的帮助,将感恩教育由点及面,夯实德育阵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崔丹.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1):91- 94.

[3]陈克文.新时代资助育人的内涵和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06):1-2.

[4]张祖孝.自媒体视域下的民办高校学生德育阵地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73.

[5]赵冉.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吉林:长春工业大学,2022.

作者简介:章佳银,女,1995年10月生,汉族,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