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井震特征研究——以XHSDQ地区白垩系地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井震特征研究——以XHSDQ地区白垩系地层为例

 张传梁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山东东营 25700

摘  要:XHSDQ地区白垩系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滨浅湖滩坝砂及滨浅湖等沉积微相。对该地区地质、测井、地震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各沉积微相井震特征解释模板。总结出有利储层中水下分流河道及滨浅湖滩坝微相的重要识别依据,GR曲线可作有利砂体的划分标准,地震响应特征具有明显的强反射强连续性特征。综合以上研究可更加准确识别有利砂体,为储层预测打下重要基础。

关键词:XHSDQ地区;沉积相;水下分流河道;滩坝;井震特征

区域地质背景

XHSDQ地区位于KCSQD中西段,白垩系具备良好的岩性圈闭条件,在区域构造背景、物源分析研究基础上,综合岩性、沉积构造、剖面结构、测井相、地震相等沉积微相识别标志,认为XHSDQ地区白垩系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滨浅湖滩坝及滨浅湖泥等沉积微相[1-3]。沉积相控制有利储层分布,对各沉积微相进行井震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沉积微相井震特征研究

XHSDQ地区白垩系作为油气勘探重要目标层段,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为YKLDT强烈活动后的平静构造沉积旋回,由底至顶发育YGLM组,SHH组,BXG组,BSJQK组地层。SSH组沉积期,XHSDQ地区整体发育滨浅湖亚相,可细分为滨浅湖滩砂,滨浅湖坝砂,滨浅湖泥三个沉积微相,滨浅湖滩砂和滨浅湖坝砂可作为有利储层,BXG组沉积期,XHSDQ地区底部B一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远沙坝,河漫滩,分流河道间湾4个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9口井见到油气显示,QG102井测试获3.5方油,顶部B二段以滨浅湖亚相中的滨浅湖泥为主,可以作为区域性的盖层。SHH组及BXG组整体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不同的沉积微相具有不同的井震识别特征,本次研究将对此进行总结。

2.1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岩性以浅灰色、棕色、浅棕色细砂岩、棕色含砾粗砂岩为主,单层砂体厚度在10-30m之间,为厚层砂体,末端单层砂体厚度多在7-15m之间,为中厚层砂体;发育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沉积构造,底部见冲刷面。测井曲线多呈低幅锯齿状、箱形,呈现两低一中的特点,低GR(44-50API),低Rt(1-5Ω·m),中AC(60-72μs/m);末端具有两中一低的特点,中GR(61-86API),低Rt(1-5Ω·m),中AC(60-70μs/m)。地震反射为中低频高连续强反射特征。

分流间湾微相:岩性以褐色、棕色泥岩,棕色粉砂质泥岩为主,纵向上厚层泥岩或泥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测井曲线多呈低幅锯齿、平直形,呈现两高一中的特点,高GR(80-100API),高Rt(12-22Ω·m),中AC(64-76μs/m)。地震反射为中低频高连续空白反射特征。

河漫滩微相:岩性以灰色长石砂岩,浅灰色粉砂岩,浅灰色、浅灰绿色、浅棕色细砂岩为主,纵向上薄层砂岩与泥岩互层。测井曲线多呈中幅锯齿、指形或箱形,呈现两中一低的特点,中GR(50-65API),低Rt(1-5Ω·m),中AC(70-80μs/m)。地震反射为中低频中低连续弱反射特征。

远砂坝微相:岩性以绿褐色、灰色、浅棕色细砂岩为主,纵向上为薄层砂岩,部分夹薄泥岩层;发育水平层理、小型板状交错层理等。呈微弱向上变粗的反粒序特征。测井曲线多呈中幅锯齿、漏斗形,呈现三中的特点,中GR(51-88API),中Rt(7-12Ω·m),中AC(64-78μs/m)。地震反射为中频中低连续中反射特征。

2.2滨浅湖滩坝沉积相

滩砂微相:岩性以灰白色、灰色、浅灰色、浅灰绿色粉砂岩为主,砂体厚度多在2-6m之间,为中薄层砂体。测井曲线多呈低幅锯齿、指形,呈现两中一高的特点,中GR(63-81API),高Rt(10-21Ω·m)中AC(59-77mV)。地震反射为中低频低连续空白反射或弱反射。

坝砂微相:岩性以浅绿色、浅绿灰色细砂岩为主,砂体厚度多在10-25m之间,为中厚层砂体。测井曲线多呈中幅锯齿、箱形,呈现两低一中的特点,中GR(57-85API),低Rt(3-5Ω·m),低AC(55-68mV)。地震反射为中高频中低连续中弱反射特征。

滨浅湖泥微相:岩性以棕色、棕褐色、绿灰色泥岩为主。测井曲线形态为平直形,具有两高一中的特点,高GR(71-115API),高Rt(10-19Ω·m),中AC(60-80μs/m)。地震反射为中强连续性中低频率空白反射的特征。

结合岩心、测试及测录井等多种资料,开展岩石学、测井相及地震相等沉积微相识别标志研究,明确白垩系的沉积相带类型及特征,建立沉积微相的地质-测井-地震综合识别图版(表1)。结合井上试油结果,有利储层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滨浅湖滩坝中的滩砂和坝砂微相,砂体厚度大,储层物性好。结合井震识别模板能够更好的对XHSDQ地区有利储层进行刻画。

1 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其岩电震特征

沉积亚相

沉积微相

岩性特征

测井曲线特征

地震反射结构特征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

细砂、粗砂岩,单层砂体厚10-30m

两低一中,低GR,低Rt,中AC;低幅锯齿箱形

强反射,强连续性,中低频率

水下分流河道末端

细砂、粗砂岩,单层砂体厚7-15m

两中一低,中GR,低Rt,中AC;低幅锯齿箱形

中弱反射,中弱连续性,中低频率

分流间湾

厚层泥岩

两高一中,高GR,高Rt,中AC;低幅锯齿平直型

空白反射,强连续性,中低频率

河漫滩

薄层细砂岩与泥岩互层

两中一低,中GR,低Rt,中AC;中幅锯齿指形或箱形

弱反射,中差连续性,中低频率

远砂坝

薄层粉砂岩,夹薄层泥层

三中,中GR,中RILD中AC;中幅锯齿漏斗形

中等反射,中差连续性,中等频率

续表1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其岩电震特征

沉积亚相

沉积微相

岩性特征

测井曲线特征

地震反射结构特征

滨浅湖滩坝

滨浅湖泥

厚层泥岩

两高一中,高GR,高RILD,中AC;低幅锯齿平直型

空白反射,中强连续性,中低频率

滩砂

中薄层粉砂岩

两中一高,中GR,高RILD中AC;低幅锯齿指形

空白反射或弱反射,差连续性,中低频率

坝砂

中厚层细砂岩

两低一中,中GR,低RILD,低AC;中幅锯齿箱形

中弱反射,中差连续性,中高频率

3 结论

通过对XHSDQ地区白恶系进行综合地质测井地震研究,总结不同沉积相中有利沉积微相的井震识别特征:

(1)辫状河三角洲亚相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有利的沉积微相。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单层砂体厚10-30m;测井曲线形态为箱形,具有低GR,低Rt,中AC的特征,GR曲线对沉积微相的划分具有指示作用。地震呈强反射,强连续性特征。

(3)滨浅湖滩坝亚相中坝砂为有利的沉积微相,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砂体厚度多在10-25m之间。测井曲线多呈中幅锯齿、箱形,具有中GR,低RILD,低AC的特征。地震反射为中高频中低连续型中弱反射的特征。

参考文献:

[1]赵红格,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 2003, 21( 3):409- 415.

[2]薛良清,GallowayWE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潍与三角洲体系的分类EJ].地质学报,1991,65(2):141—153.

[3]亦楠,肖敬修,薛培华.湖盆三角洲分类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