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对初中社会学科教学实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1

翻转课堂对初中社会学科教学实用研究

陈小慧

苍南县灵溪镇第四中学   325800

摘要:翻转课堂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传授课堂知识并内化课堂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初中社会学科教学而言,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本文结合初中社会科学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的特点,分析在初中社会科学教育中该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社会科学;实用性

前言:翻转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丰富多样的现代教学资源以及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带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学的条件,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自主地融入学习中,从而增强翻转课堂教学的效率。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再是成绩,而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指导学生改正。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指的是先使知识内化,然后再传授知识,改变了传统的先传授知识、后内化知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课件或者视频等完成自学,然后再在新课上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室不是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对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翻转课堂是遵循唯物史观,并将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将人地关系、生活时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国家认同意识等,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翻转课堂对社会学科教学的实用性

(一)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的个性化

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再听课,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快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较为磨蹭,因此无法快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则能够让他们尽可能地掌握知识,在社会科学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的效果。

(二)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质量

在同一个班级中有学优生,同时也有学困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学优生特别关注,还应多给学困生以鼓励和关怀。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进行分层,将班级分为ABC三个等级,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匹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学困生来说,知识的难度应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教师利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难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困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跟上教师的上课进度,但是翻转课堂让学困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从他们能够学得懂的知识出发来听课,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质量。

(三)增加翻转课堂的互动性

翻转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学生参与学习小组,则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化指导。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能照顾一部分的学生,没有时间对其他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观看视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不断探索问题和解决难题。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学生更愿意学习该科目,比如教师的性格上比较幽默风趣,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位教师,那么也会跟着教师的教学方向来学习。教师利用翻转课堂授课,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密切,也更容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提升课堂管理的效率

翻转课堂在社会科学课堂中应用,有利于增强科学课堂的效率,从传统的社会科学课的教学模式来看,传统课堂中教师重视学生的动向,但是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则容易跟不上教学的节奏和步伐,容易落下功课,比如前半部分的知识没有跟上,那么后半部分的课堂也难以跟上,但是对初中生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被动听讲必然是难以完全做到的,而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先利用现有的资料以及网上的资源自学,然后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知识的基础上授课,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会相应提升,当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对知识的陌生度较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掌握课堂中的知识。

三、结语

现阶段翻转课堂在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难题,如需要教师拥有更高的教学技能,教师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才能使课堂组织能力不断提升。翻转课堂模式还要求学生接触网络,通过网络的方式自学更多的知识,这样对学生的能力也有考验,同时也要求家长对学生上网进行管理,避免学生上网做其他事情,影响自身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邹旭明.“翻转课堂”与初中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J].中学生英语,2020,No.797(1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