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体模型图的创立及应用——新中医的创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中医人体模型图的创立及应用——新中医的创建

张英旋 张文成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内蒙古商都县医院皮肤科,内蒙古 乌兰察布市 013450

摘要中医要发展,必需要继承,只有在继承的前提下,才能做好发展。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也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此,我们结合先天五行图、后天五行图、三五至精图和当代医学理论等,创立了中医脏腑模型图,并开展了多年而又广泛的临床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起到来了对中医很好的继承与创新作用,很好的推动中医药事的发展及可以的为人健康务等作用。

关键词:继承、发展、创新、中医人体模型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在文章开始,为叙述方便,我们先来认识几幅图,以便对下文的理解。这几幅图,分别是:先天五行图(如图1)、后天五行图(如图2)、三五至精图(如图3)、人体模型图(如图4)等.

图1 先天五行图

图2 后天五行图

图3 三五至精图

图4 人体模型图

图1是黄帝五行图,是先天五行图,为黄帝所创,它也是个方位五行图,它是由1+4(一个中心加四个方位:东南西北)组成,呈字形套个的样子。该图的特点是,在中间,东、南、西、北依次排在其四周。它是从实际中来,是实际的真实写照。它是《易经》常用的五行图之一,也是中医基础《黄帝内经》中五行图之一。它的特点是:以相对为克(如南北相克),相邻为生(如东南相生)四周(东南西北)生中间,中间生四周。它特别强调以中治四方,以中和四方。据我们考证,此图源于黄帝等先贤对北极星、北斗星和自然变化的认识,是一副关于时空对应的宇宙自然图,它是幅全息图,它不仅可以说明宇宙自然,还可以解释人体情形,是最初的五行图。图2是后天五行图,又称大禹五行图,是大禹在先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他对现实的认识所创做的。先天五行图为体,后天五行图为用,二者构成了体~用关系,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发展[2],奠定了基础。说到这里,我强调一点: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五行木火土金水与方位东南中西北、五脏肝心脾肺肾等是对应的,可以互相代称,如:一说木,在方位上指的是东,在五脏时,指的是肝、、、、、、同样,一说东,在五行中,指的是木,五脏中指的是肝、、、、、、说明这一点,对理解五行学说很有帮助,所以,理解这一点,很重要,不然,下文就不好理解。图3是古代道家炼丹、养生常用的一幅图,名叫三五至精图,见于《周易参同契》等古籍中。此图,我最早是见于《话说太极图——易图明辨补》一书中,是三焦,是五脏,它给我启发很深:三五至精三五不也养脑吗?于是,便有了图4。图4,我们称它为中医人体模型图中医藏象模型图。这个图最明显之处就是不仅有五脏,还有了我们的首脑——头了,更加符合实际,突出了头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头的重要性。不仅明确了五脏的关系,更明确了头与五脏的关系,为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即指导思想,还开阔了中医的治疗思路。

中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中医的理论[5],博大精深。中医的治疗,至今仍有很好的疗效。中医,仍然很受人们欢迎。然古老的中医,如何才能焕发新机,如何才能更好的为人们所接受,更好的为人们所服务?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突破理论,有所创新[3],有所发展。只有更好的理论,更实际的理论[1],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中医,也才能更好的发展。

理论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理论滞后是中医难于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中医药,中医理论是关键。打铁还得自身硬。中医理论当与时俱进、与时相益。头,在人体中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中医却不能明确;五行中,中应该居中,怎么就不居中呢?中医的心理治疗,心脑疾病的治疗,如何能更好的开展呢?等等问题都需要新的指导思想。面对以上诸多问题,我们开始了上下求索

追本溯源,我们发现了先天五行图,把五行的还于中更符合实际也很实用,找到了五行的科学根据。也发现了现在我们一般而言的五行图,是后天五行图。先天五行图为体,后天五行图为用。这样,我们就对五行有了全面科学的理解与认识了。现在,我们明白了:原来五行始于黄帝,变革于大禹。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五行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幅图,那就是道家的三五至精图,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把三五至精图,按中医的思想,稍做修改,便创作出了中医人体模型图。古人认为头为精明之府,李时珍说:头为元神之府,《医林改错》说:头为一身之主,巜中医学新说》说:头为一身之元首,是的,现代医学不也是这样认识的吗?我们认为,头,凌驾于五脏六腑之上,当为奇恒之脏,因此,促使了我们创做了中医人体模型图。可见,这幅图是以中医基础理为指导,以黄帝五行图为基础,并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认识所创作的。按照这幅图的意思,我们开始了临床实践,现举例如下:王xx,男,60岁,纳差,大便不调,又有关节病:腰腿痛,手足凉怕冷,四肢无力,大脑反应迟钝(西医做核磁报告:有轻度脑梗),我们用升阳益胃汤合独活寄生汤等,治疗效果良好。另外一患者,赵xx,男,70岁,过食寒凉,出现了腹痛、腹泻、心悸、胸痛、头晕、乏力等症状,我们给予附子理中丸和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效果很好。还有一位患者,李xx,女,43岁,系身心疾病,为抑郁症:胸腹胀痛,不思饮食,月经不调,精神不振,心烦易怒,失眠等,我们用逍遥丸、越鞠丸、和小麦甘草大

汤等加减治疗,效果佷好……类似病例,我们治了很多,都很有效。别看我这个例子很简单,其实,比这些个病例更复杂的,我们按照我们这样的思路治疗,疗效都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去广泛的应用吧,临床实践去,慢慢体会吧,其中奥妙无穷。我常常把黄帝五行图称谓阴阳百应图,其中的内涵太丰富了:有阴阳,有三焦,有五行,有中间,有四周,有顺序,有时间,有方位,有变化,有生克,有发展,有制化,有现象,有实际,有关系,甚至于有精神,有意志,有思想,有方法,等等。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疗效。在这些病例治疗中,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就是以我们创作的中医人体模型图为指导,应用了其中头以五脏为基础的思想中间生四周、中间治四方的理念进行治疗的。通过对脾胃的治疗,治了心病,治了脑病,甚至,还治了肝的问题,治了肾的问题,等等。说实际的,其实,如此治疗,大家也在每天应用,不是吗?但就是缺少个明确的思想!缺少了个的概念,更缺少个中医人体图的指导。古时候,首先是《黄帝》有应用黄帝行图,只不过不明显而已为在《内经成书的时候,是大禹行广泛用的时候)来的《胃论》显的到了,却缺少个黄帝的概念,直到近代虽有《圆运动的医学,应用帝五行,当代《扶阳也应用了黄帝行,,都没有明确黄帝行,更没有《中医人体》,今天我们功的用了黄帝还明确黄帝。并且,在五行础上,还加,构成了中医所特有的经典第一图——《中医人体模型图》,并此图之思想为指导,在床上展开了广泛的应很成功。以上例说明,我们的这副图(中医人体模型图),这个思想,能正确的指导临床实践,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很有意义。前面我们说过:这个图,最明显之处,就是除了五脏,还有了我们的首脑——头了,更加符合实际了,突出了头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头的重要性。不仅明确了五脏的关系,更明确了头与五脏的关系。为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即指导思想,还开阔了中医的治疗思路。该图,不仅明确了中医首脑与五脏的关系,还发展、丰富了中医理论,形象简明的说明了中医的许多思想,同时,也发现,开阔了中医治脑病的治疗思路,甚至为心理疾病的治疗拓展了思路。首脑者,天宇也,天空也。脑为天,五脏为地,天旋地转,天地相应,人体是正常的。天行有常,地行有度,反之,则为病。天善积清气而为天。天喜清而恶浊。脑以精气为用。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是因为:从五行上讲,心为君火,火主温,火生明;从生理上讲,心主血脉,联系全身,也灌盖全身,运精气以养脑,正所谓血气以为神。治五脏,可以治首脑。五脏是首脑的基础。中医治脑病,可以从心治,从肝治,也可以从脾治,从肾治,甚至从肺治。心理治疗,也是如此。终于明白:中医从五脏而识脑也!中医以五藏为本也!中医治脑以治五脏而为其治也!中医真高明也!

大家都知道,《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是中医的奠基之作。自《黄帝内经》创业垂统以来,决定了中医的特色,奠定了中医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与西医不同的特点。我们发现,黄帝五行图,是《内经》之源,中医之本。黄帝五行图,揭示了中医的根本和医理玄机,把博大精深的中医之理,尽收该图。当我们发现了黄帝五行图,再看中医,仿佛拔云见日一般。有一种久别重逢之感和激动非常之幸运!以黄帝五行图为基础,我们创作出了《中医人体模型图》,更是让我们激动了万分。一幅图,阐明了中医理论之基础,更阐释了中医的科学所在增加了中医的自信,更增人的化自信!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黄帝五行图,为先天五行图,为体,它是从实际中来,是实际的真实写照,也更符合实际情形。不象大禹五行图,它从实践中来,为用,是后天五行图。我们在这里,创作的是中医人体模型图,讲求的是实际情形,所以选择了以中为本的黄帝五行,作为创作的基础,来说明中医认识的人体的结构,很符合实际。大禹五行图,在诊断治疗中,特别是应用五行辨证的时候,是很实用的,这一点,我还是须要特别申明的。另外,古人开创了以五脏为基础的治脑方法,现在有人提出了心脑共治的思想,我们还要发展肝脑共治、脾脑共治、肾脑共治等思想,并加强对脑的研究,期望发展出中医也有专门针对脑的治疗。特别是中医的心理治疗,治心,更要治脑。中医讲,脑为灵枢,脑为神枢,西医讲,脑为神经中枢,都强调了脑的重要性。我们中医,要继续发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医结合的精神,明确脑为奇恒之脏,以突出其重要地位性,明确其重要性,就是想提高中医对脑的认识,重视对脑的研究,以便开拓出中医的新境界。同时,我们要以中医人体模型图的创立为契机,推出中医新理论,开始中医新实践,从而开创中医新局面。

至此,我们说, 中医应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幅图。它能回答中医最基础最根本的许多问题,从此,中医有了自己最基本的思维导图和最基本的理论根据。在加强中医持色的基础上,使中医迈向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进程上,走向中医现代化。《中医人体模型》的提出,弥补了中医的不足,对中医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丰富了中医思想,拓展了中医思维,提供了中医的思维模式,成为中医的一个思维导图,也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促进中医的临床实

践。今天,我们把该图公之于众,建议,把该图编入中医的教材中更好的促进中医的发展。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知:中医的发展,不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本,不能发展;无源,则无以流。.我们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发扬其精华,突破其束缚。没有继承[4],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更没有发展。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新的认识,推出新,创新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也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医人体模型》的提出,弥补了中医的不足,对中医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丰富了中医思想,拓展了中医思维,并给中医提供了一个中医的思维模式,成为中医的一个思维导图,也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促进中医的临床实践。我们建议,把该图编入中医的教材中更好的促进中医的发展。我们的中医人体模型图的创立和应用,必将为新中医的创建和中医学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我们经过“上下求索”、实践探索,创做了这副“中医人体模型图”,我们明确了许多道理,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开始了广泛的临床实践,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必将为中医的发展,为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学军,陈志刚,李安琪.以发展的观点认识中医理论的精髓[J].中国医药导报,2007(06)

[2]符会珍.浅谈基层中医现状与发展[J].家庭生活指南,2021,37(03)

[3]吴结枝,王桂云,李荣慧,曹宝丹,张国民.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10)

[4]王金平.论中医的继承与普及[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06)

[5]刘辰霈,张晖.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0)

作者简介:张英旋(1998-1-5),女,汉,内蒙古浩特市人,医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老年病专业;张文成(1972-12-21),,汉,蒙古兰察布市商县人,全,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