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时代性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3

探究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时代性特征

王保全

 山东省临沂市文化馆

摘要:民族声乐,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催生的产物,声乐理论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声乐发展规律的总结,当下的民族声乐事业要积极实现创新发展,广大民族声乐研究工作人员要在优秀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他国声乐的精华和先进观念,重点突出民族声乐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科学性、艺术性等特征,积极明确发展方向,为民族声乐实现更好地发展提供有效引导,推动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实现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时代性

民族声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民族声乐经历了人们数代的传承,渐渐发展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声乐系统,民族声乐的发展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有着很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民族声乐是一种意识呈现方式,在当下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有了明显增加的大环境中,研究民族声乐的时代特征,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民族声乐的时代特征

民族声乐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历程,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民族斗争精神得到了锤炼和强化,民族声乐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和诸多艺术家的探究和整理而发展得越来越繁荣,生命力也越来越旺盛,目前,已经形成了很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民族声乐的科学性

民族声乐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文化内涵、音乐结构和表演风格等三方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音乐开始进入我国,然后,随着不断地渗透,一些美声唱法渐渐进入我国的声乐界,给声乐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自此开启了一场持久的中西方音乐的“雅俗之辩”,谁是主流,谁是非主流一时之间难分上下,这也让声乐民族化成为了各届关注的焦点。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在全国音乐观摩会议上,首次提出“土洋并存”的声乐发展政策,这意味着多年的学术之争宣告结束,同时,也基本明确了要取人之长促进声乐发展的基本原则,声乐界在这一原则的引导下积极实现创新和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展一直秉承坚守自己的原则,积极借鉴西方音乐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兼容并存,声乐界的专家们也积极开展了声乐理论理念、唱法技巧、作词风格转变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很丰富的研究成果。自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不断深入,声乐工作者在国际交流中,也渐渐地认识到民族声乐在作词、作曲、演唱、编导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足,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西洋音乐进行了研究,积极借鉴西洋声乐在唱法方面的优势,以期推动民族声乐实现更深层次的创新。经过了声乐界专家的努力,民族声乐在积极借鉴了西洋唱法中的腔体共鸣、气息控制等优势后、整体的审美、唱风、语言以及表达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这让民族声乐的发展路径更丰富,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声乐系统化、规范化理论系统的建设。

要想提升民族声乐的科学性,首先,就是要改正“民族声乐并非美声训练”的观点,在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的时候,要以传统声乐的精髓为重要根基,在借鉴西洋声乐优势的时候,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开展声乐教育的时候,要积极借鉴一些西洋声乐中好的发声方法,然后积极创新民族声乐的音色、气息位置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将民族声乐理论、西洋声乐中的一些容易理解且可行性高的训练方法结合到一起,既要保持民族声乐的个性,同时又要积极借鉴他国声乐的优点,以让中国声乐呈现出音域宽广、声音通畅等特征,积极拓宽民族声乐的演唱覆盖面,力争练就一种能够同时演绎多类作品的功力,让“中西合璧”声乐水平得到切实提升。

(二)民族声乐的时代性

民族声乐的时代性,主要是指声乐作品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其展示出了某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声乐作品是通过展现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和广大听众实现精神共鸣。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些与时俱进的声乐作品展现出的是先进青年追求平等、追求自由、崇尚科学的时代精神;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声乐作品大多展现出来的是民族团结的时代精神;上世纪四十年代,声乐作品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当家作主的气魄,现在,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期,当今时代声乐作品要展现出民族全新的政治面貌、展现出人们幸福的生活状况,展现出社会各行业蓬勃发展的繁荣盛世。民族声乐的时代性要求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要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民族声乐才会在现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将中华民族全新的精神面貌、顽强的拼搏动力以及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展现给世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灿烂的民族声乐文化在展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折射出每个社会发展时期的主流以及所蕴含的社会精神,这便是民族声乐时代性的体现。

20世纪30年代中期,冼星海等诸多音乐家,创作了一大批专属于那个革命时代的经典著作,它们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鼓舞,《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它是那个历史时期激励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精神号角,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了民族声乐鲜明的烙印;新中国建成以后,渴望祖国强大、希望人民幸福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祖国和人民的精神追求,《歌唱祖国》等以系列期待祖国更美好的作品成为了这一时期声乐创作的主旋律,诸多很经典的红歌,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拥护和爱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走进新时代》等一大批歌颂新时代的声乐作品问世,这些作品激励着人民蓬勃奋进,立志将祖国建设地更强大、更昌盛。

(三)民族声乐的民族性

民族声乐的发展根基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灵魂和根基,也是民族声乐在发展历程中务必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要一直保持对祖国、对民族和对人民的绝对忠诚。民族声乐有着很明显的地方特征,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很和睦、很团结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传统优秀文化,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化决定着声乐作品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且各有各的优点:委婉纤细的云南民歌、开朗诙谐的东北民歌等等都充分体现出很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就民族声乐而言,民族性是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有别于他国声乐的主要特征,在中华民族各时期发展历程中,不断遭受了什么样的灾难,不管要面临什么样的危机,民族声乐都给了人们勇敢面对危机、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这也让声乐作品的民族性越来越鲜明。具体而言,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主要是借助于一些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例如作品的语言和旋律等。比如在新中国刚刚建成不久创作出来的《浏阳河》,湖南地方特色很浓厚,它将对祖国的炙热感情体现地淋漓尽致;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童谣《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人们在新时期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歌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格调很清新、内容很丰富的声乐作品问世,这些作品都将声乐的民族性充分体现出来。

(四)民族声乐的艺术性

我们通过梳理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经典的声乐作品都是对应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然后经过艺术加工,以一种很独特的形式呈现出来,声乐作品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文化内涵让作品更有感染力,所以,我们说,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文明进步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都是民族声乐艺术性的根基,声乐家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灵活的展现手法进行二次创作之后,形成了优秀的声乐作品,然后以一种合理的艺术方式展现给民众,一个优秀的声乐作品,有着很高的兼容性和总结性,每个声乐作品都是汲取了古典音乐的营养、借鉴了世界优秀声乐的精髓后诞生的经典之作。以《孟姜女》等作品为例,在这个作品的创作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曲目来源于北方民歌,它们有着很鲜明的地域特色、很浓厚的乡土气息,然后经过了声乐家的加工以后,整个作品得到了深化,把明显的时代特征融入到声乐作品中,然后再由专业的演唱人员进行深情地演绎,听众被作品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感召力所震撼,这便是一曲经典之作的魅力。再比如说声乐作品《松花江上》,该作品将作者忧国忧民、憎恨日寇的情感融入其中,表现的是作者对国土被侵、百姓受辱的悲愤之情,在歌声中、在曲调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幽怨之情,在整首作品中,既包含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又包含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愤,作品以悠扬的旋律、浓郁的东北特色、如泣如诉的演唱,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

(五)民族声乐的地域性

民族声乐有着很明显的地域特征,我国的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生态环境、文化习俗、语言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民族声乐是丰富多彩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民族声乐的地域性特征是很明显的,我国地域广阔,且民族很多,这让民族声乐的创作资源更加丰富,比如说青海民歌的嘹亮、藏族民族的粗矿、东北民歌的诙谐、云南民歌的委婉等等,这些都是民族声乐地域性特征的直接体现,这些千姿百态的民族声乐,展现出来的是浓厚的民族风情。

民族声乐的创作者也很重视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地域性,积极从民歌中挖掘素材,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和融合,然后创作出内容很丰富、个性很鲜明的民族声乐作品。比如说《乌苏里船歌》是东北地区很著名的民歌,它的音乐素材来自于民歌《嫁令阔》,这是一首乌苏里江流域赫哲族人留下来的民歌,整首歌有着很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歌词讲述的是赫哲族人日常生活劳作的一些习俗以及在江山捕鱼的一些劳作画面,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有着很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整首曲子旋律优美,诉说着诗情画意,让人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一副美好的画面中。这首曲子不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广泛传唱的曲子,更是驰名中外的精品民歌。再比如说《克拉玛依之歌》是讲述石油产业建设和发展的一首曲子,歌词中对比了地处戈壁的克拉玛依城旧社会和新社会的不同景象,整首歌都是在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此曲有着很明显的新疆风格,歌词很生动,旋律很优美,而后经过创作者的推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抒咏技法。这首歌有着很明显的叙事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得到了很广泛地传唱。

在前文中介绍的这些民歌,都有着很明显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后期经过作者的创新和改编,最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新声乐作品。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民族声乐发展最大的特征,也为民族声乐的传承做出了很突出的贡献。

二、民族声乐的发展前景

民族声乐的发展,经历了很多的波折,然后才创造出展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声乐系统,在当下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将民族声乐更好地传承下去,以让它的影响力得到增强,积极探索一条民族声乐和他国文明艺术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要以民族声乐的传承为主

要把民族声乐看作是发展的根基,在理念方面,积极突破声乐作品取材难,创新思维受限等方面的制约,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德育精华,积极借鉴他国声乐的技巧,着力推动民族声乐实现更好地发展。

(二)要高度重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

民族声乐创作人员要在充分尊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声乐曲目进行创新,让声乐作品的观赏性更强,能够带给广大民众更好的视听体验。再就是,声乐创作人员,还应将积极创新的理念和清新的曲风渗透到声乐作品中,客观看待中西方声乐创作的区别,从曲目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等诸多方面深入挖掘先进的声乐元素,积极搭建中西方声乐交流的平台,在演唱技巧等诸多方面展现声乐的韵律美。

(三)要高度重视民族声乐风格的把握

在创作声乐作品的时候,创作者要科学把控声乐的风格,务必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创作曲调的时候,要把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和曲目的艺术风格相融合,让作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更突出;声乐创作要在原生民谣、传统声乐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让曲目的民族性能够充分展现出来,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对曲目进行创新和完善,让传统声乐能够展现出勃勃生机,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创作者可以将自己对声乐的理解融入其中,在声乐特征得到保留的基础上,让声乐作品更具魅力,让曲调风格更饱满;再就是,在创作声乐歌词的时候,要注意风格的把握,每一部声乐作品都需要进行语言表达,在确定声乐歌词的时候,要深入结合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对于声乐风格的展现而言,语言和旋律是处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创作声乐语言的时候,创作工作者可以将每个民众的文化融入其中,借助于丰富的民族语言让曲调单一的状况得到改善,同时还会让曲调更加连贯。比如说,在创作蒙古族民歌的时候,把短调、长调融合到一起,把蒙古族的美景和浓厚的蒙古族文化融合到一起。

(四)高度重视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工作的进展

通过加强重视,让民族声乐的理论系统更加完善,积极促进民族声乐和现代音乐相融合,让民族声乐在展示艺术方面实现新突破。再就是,在曲目的情感创作中,还应重视培养和提升对表演、对乐器的理解能力。在当下这个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背景之下,各国文化相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就是要在这一大背景中实现更好地传承和创新,让民族声乐得到持续优化传承,渐渐打开民族声乐理论系统发展新局面。

三、总结

总之,民族声乐,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催生的产物,声乐理论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声乐发展规律的总结,当下的民族声乐事业要积极实现创新发展,广大民族声乐研究工作人员要在优秀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他国声乐的精华和先进观念,重点突出民族声乐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科学性、艺术性等特征,积极明确发展方向,为民族声乐实现更好地发展提供有效引导,推动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玉屏.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41.

[2]王莉.民族声乐和服装设计的艺术融合[J].棉纺织技术,2021,(10):31.

[3]翁鹤.新媒体技术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中的应用-评《新媒体音乐传播: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技论文,2021,(10):1173.

[4]陈娟娟.美声唱法中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评《声乐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117.

[5]严丽花.浅析徐沛东声乐作品的民族特点和演唱技法[J].当代音乐,2017,(2):96-97.

[6]张素华.民族声乐作品在高校美声教学中的重要性[J].音乐创作,2014,(11):50.

[7]张琪舜雨.基于信息化视角下谈民族声乐作品在美声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与信息化,2020,(23):105-107.

[8]唐敏.关于民族声乐研究的艺术类型学思考[J].人民音乐,2014,(8):12.

[9]高娃.徐沛东民族声乐创作中对地域元素的探究[J].大舞台,2015,(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