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共育问题的解决途径及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共育问题的解决途径及策略

陈祥波, 向金亮

 南充市高坪区老君小学 637156

摘要: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在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过程中,普遍会面临较多现实问题,其中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内容、范围普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科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因此,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家校共育机制进行创新整合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着重探究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共育问题的解决途径及策略。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共育;问题;解决途径及策略

家校共育模式是逐步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切入点,能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以及规划方向。但是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并不能对留守儿童以及农村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客观评估,并不能与家庭教育进行互补,非常容易衍生出辍学等教育问题。因此在形成家校共育机制的过程中,教育观念以及沟通平台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结合部学家校共育问题

(一)双方重视程度不足

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主要面向流动人口以及留守家庭中的儿童,因此在开展各项家校共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双方重视程度不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未形成互补模式,留守以及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上学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1]。很多学生家长并不重视家庭教育,因此学生非常容易形成较为极端的价值观,对学校内的学习生活并不感兴趣,从心理层面不接受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并不关注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对部分流动人口家庭的学生普遍存在轻视等问题,难以从心理层面上认同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家庭教育相关联。很多流动人口家庭的学生家长普遍具有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并不关注城乡结合部学校开设的家校共育活动,并不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环节之中,双方教育观念也并不一致。双方重视程度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的受教育质量,还会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互补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的学生流动性特征非常显著,与大部分乡镇家庭不重视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共育模式有关[2]

(二)共育形式和内容单一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的家校共育形式比较单一,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交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在家长会以及其他互动形式之中探知学生的家庭教育效果。家校共育机制在构建和完善过程中会暴露出较多基础教育问题,尤其在城乡接合部的中小学校中,很多留守以及流动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形式非常单一,陈旧的教育观念会让学生从心理层面上产生较多问题和负面情绪[3]。家校共育的主要目标集中在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层面上,但是很多学生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并不正确,难以循序渐进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还会对城乡结合部学校开设的教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家校共育重点一般集中在学生教学主体之中,但是只通过家长会这一类沟通形式,非常难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家校共育形式以及内容的单一性,会直接限制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同共育效果,还会延误教学进度,对其他家校共育活动产生严重阻碍。

(三)教育观念难以达成共识

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教与育同样重要,但是很多学生家长普遍将教育职能交给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并不重视,双方教育观念难以达成共识,因此会直接影响到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能力、身心健康。教育观念难以达成共识,是当前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阻碍,因此部分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在家长会中过于偏向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很多地区的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争议难以被忽略,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有关。教育观念难以达成共识,与大部分城市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有关,社会层面所能够倾斜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大部分学生家长并不具备全面的家庭教育能力,只能够将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学校层面,并不能完全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共育活动,难以彻底解决学生身心层面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教育观念难以达成共识,与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的家校共育机制不健全有关。

二、城乡结合部学家校共育问题的解决途径及策略

(一)树立平等的家校共育合作观念

对于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的家校共育机制,学校和家长双方需要设立共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尊重学生的个人能力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等,围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够逐步树立平等以及真诚的家校共育合作观念。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属于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因此需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够协同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尤其对于流动人口家庭以及留守学生而言,其自我价值被尊重的教育目标非常关键,因此在举办家长会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出现扬长避短等行为,逐步平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树立平等的家校共育合作观念,都需要从端正教育态度入手,逐步强化家校双方之间的沟通质量和实际交流效率,对学生在不同时期实际面临的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很多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在面临较多教育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以平等合作的思想观念进行沟通交流,才能事半功倍,逐步提升在校学生的基础教育质量,逐步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和手段方法,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沟通方式

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构建家校共育机制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双方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沟通方式,不仅限于家长会以及家访等传统形式,深层次解读在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还需要与学生家长交换意见和经验,才能够针对性更新基础教育理念。城乡结合部学校需要合理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及新媒体平台,充分突显出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特征,才能够在逐步形成基础教育合力的基础之上,沟通协调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层面上进行正向引导和鼓励。部分城乡结合部学校会合理利用社区网络信息资源,对不同类型学生家长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在沟通协调过程中逐步灌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方法,逐步提升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质量。建立起有效的家校共育沟通方式,还需要对线上和线下沟通互动模式进行创新整合,逐步激发学生的受教育意识,在对比分析家庭与学校教育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向信息反馈机制。

(三)促进共育内容的全面发展

由于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基础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在构建和完善家校共育机制的过程中,双方需要有效促进共育内容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维度逐步形成共育模式,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内的身心发展需求。为有效促进家校共育内容的全面发展,学校不能够局限于家长会此类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双方各有分工,才能够逐步形成双向互动的共育局面。家长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家庭生活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其生活技能、思想道德观念,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师则需要平衡各学科教育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求知欲以及自主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家校共育内容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入手,在家庭层面逐步渗透榜样教育效应,在学校层面逐步渗透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等教育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在开展基础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在构建和完善家校共育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丰富和拓展协同教育形式、沟通交流形式以及共育内容范围,协助基础教育阶段内的学生从家庭、学校两个方向获取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古爱华,秦红霞.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的内涵、框架与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2(13):11-14.

[2]吕邦玄.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策略[J].亚太教育,2022(07):49-51.

[3]谭周峰,赵金虎.“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科技视界,2022(26):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