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经济学基础》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研究

邵勋勋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摘要: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发挥思政育人作用更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下课程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则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具体探讨该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相关策略,并给出推进《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育人

前言:《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财经类、国贸类等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通过学习这一基础核心课程,学生则能够掌握与经济学相关的基本思想、概念以及分析方法,有助于增强其对于经济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并锻炼其经济学意识与思维[1]。但是《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复杂经济模型、枯燥统计数据及图表曲线等内容,因此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课堂上,他们很容易会出现枯燥、畏难情绪,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但从课程思政角度来看,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经济学基础相关内容时,可以积极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适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培育、职业精神养成等思政育人内容,一来有效增添专业课程趣味性,二来也可以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专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同向同行。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建议

(一)宏观经济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宏观经济学部分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经济发展相关联,其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宏观经济学数据内容,从而更好地总结现实经济发展规律,以经济学教学来客观、科学的认识世界。从主要内容上看,宏观经济学知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为了更好地融合相关思政元素,教师则可以结合我国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来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其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使其明确国家政策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作用,从而有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命感。

例如,在“国民收入理论”相关教学章节中,教师可以结合各项国民收入的宏观经济指标、过节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等案例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经济政策出台背景下所蕴藏的经济学理论,并通过这些理论、案例促使他们认识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对提升人民幸福感作出的贡献,进而有效激活学生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又或者是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的章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等话题,以此帮助学生认清当下社会的复杂就业形势,也积极培养其忧患意识,鼓励他们要紧紧把握有限的在校时光,练好专业基本功,提升自我核心竞争能力。同样的,在面对就业问题、失业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借此引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引导学生以科学正确的眼光看待每一份职业,尊重每一个劳动者,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与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而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教学中,教师则要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有传统的资本与人口拉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增长。换言之,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创新人才才是我国经济未来更持久的增长源泉,那么当代大学生更是国家与社会的希望。教师在这一部分融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以及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内容,那么所起到的专业育人作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2]

(二)微观经济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从学科结构上说,微观经济学知识主要源于西方经济学当中的微观部分,其具体学科理论能够对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但由于其本身自有的西方经济属性,因此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在开展微观经济学知识教学工作中,教师则应当善于凸显其理论知识内容,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立场、观点以及相关方法来进行辩证唯物认知,从而有机地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学习意识。而微观经济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相互融合,更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使得思政教学内容与我国经济形态内容高度相符。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教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相关内容时,结合这一章节中所包含的效用理论、无差别曲线以及消费者均衡等知识点来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本质原因所在,采用经济学眼光来看待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出台,进而提升对党和政府致力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相关理念的认同感,进而促进其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发展提升。由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知识中还涉及消费手段等内容,那么思政育人工作中,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自身实际,重点引导他们坚持理想消费、适度消费,发扬并传承中华民族朴素节俭的良好美德[3]。在“生产者行为理论”相关知识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市场竞争环境中典型市场结构特点和形成条件等基本内容,并明确党和政府的宏观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与爱岗敬业工匠精神,以创新力量共同实现伟大中国梦。又或者是在为学生讲解“收入分配理论”知识时,针对分配机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二者关系实质实现“平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原则体现。而在介绍“消费函数”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消费环境、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关心民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家国情怀。

二、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对策

(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在高职《经济学基础》专科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的强化育人作用,从而有效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通过构建完善体系来逐步规范经济学基础课程知识教学标准,同时设置相应的思政育人目标,以此指导思政元素更好地与经济学基础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关注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教学模式应用,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教案备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多个层面深入融入思政元素与课程思政点,坚持实现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目的。

(二)建立科学思政教学目标

从整体上看,《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就是要在传授学生相关经济学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那么具体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要勇于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主动将经济学基础课程知识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高度,同时按照思政育人要求,引导学生更高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历史使命等充分结合起来,以专业教学共同承载促使其形成正确人才观、职业观的思政教学工作。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经济学基础》专业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专业基础理论,为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使得抽象性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教师通常会借助信息媒体技术来为学生进行创新教学。同样的,在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教师同样可以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地将时事经济要闻、经济案例、社会热点等思政教学素材纳入专业知识课堂,一来丰富思政教学资源,二来在创新、多元的思政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也能形成良好互动,课程思政教学体验增强,育人效果也能够得到自然而然提升。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针对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思政教学素材库,定期组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充实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经验,助力构建富有思政特色的精品专业课。

结束语:综上,在《经济学基础》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则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地挖掘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中所蕴藏的思政点、思政元素,同时积极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立科学思政教学目标、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共同推进思政育人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敏聿,何有良.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经济学基础”为例[J].大学,2022(30):21-24.

[2]温菊萍.五年一贯制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J].现代职业教育,2022(26):139-141.

[3]张海峰.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2(03):170-172+175.
本文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课题:《经济学基础》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研究(编号:JG202201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