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2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田廷科

山东省东平县新湖镇农业生产综合服务队

摘要:玉米茎基腐病已成为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中危害严重的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主要对玉米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药剂、化学防治进展、生物防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未来防治策略重点关注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引言

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镰孢菌复合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以假禾谷镰刀菌为优势致病菌。该病虽然在苗期也有一定危害,但其主要危害时期在玉米成株期。近年来,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秸秆全量还田,且缺少翻耕作业,导致该病发生虽然有一定起伏,但总体发生仍然较重。玉米感染该病菌,首先在茎基部及根部表现症状,之后蔓延全株,并影响叶片光合能力。

1为害症状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病期为玉米灌浆期,症状高峰期时间较长,分为青黄枯、青枯、黄枯三种发病症状。若品种较易感病,处于高温高湿田间时很容易出现茎基腐病,病叶从上到下呈现水烫状,在很短时间内出现枯死,叶子灰绿色;如果品种比较抗病,在遇到恶劣的生态环境时,玉米发病规律是叶片会逐渐出现变黄、枯死的现象,整个发病时间过长,整体出现黄枯状。而真菌性玉米茎基腐病的病斑一般是以茎基部为核心进行发展,后期基部很多环节都出现变褐发软的现象,甚至会产生大规模收缩的问题,导致玉米易在发病环节处断裂,出现大量倒伏。当工作人员将所有病株拔出后,能明显看到根须数量逐渐降低,初生根和次生根全部变成褐紫色,甚至出现明显腐烂的现象,导致病根表皮产生剥离现象。通过将维管束间隙撑开,能明显看到间隙中出现各种红色霉状物和白色菌丝。另外,细菌性玉米茎基腐病主要表现在玉米叶末和茎秆出现浸水腐败、组织软化等现象,个别环节出现明显的恶臭味。真菌性玉米茎基腐病的病株通常会提前出现各种症状,如倒伏、枯死等,导致玉米果穗下垂,籽粒松瘪,穗行数下降。后期感染疾病的玉米植株,通常不会出现倒折现象,但患病部位器官会枯死。

2防治措施

2.1玉米茎基腐病的生物防治

通过筛选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木霉菌,选取最有潜力的GDSF1009进行盆栽和田间试验,均表明对该病害防治效果良好,可以促进玉米生长,田间试验表明8~10g/孔接种木霉菌颗粒防治效果可达到65%以上,增产2%~11%;木霉菌颗粒剂75kg/hm2用量下,对田间自然发病的玉米茎基腐病防治效果27.23%~48.84%,增产率最高为11.7%。木霉菌之所以能防治该病害,原因在于木霉菌可以定殖于土壤和玉米根部中,在整个玉米生长期内均可以控制该病害的侵染,达到持续防控的目的,并可以促进玉米生长。此外也有文献证实,木霉菌可以诱导玉米产生系统诱导抗性来抵抗叶部病害木霉菌可在玉米根系周围定殖,丰富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显著减少病原菌镰刀菌种群数量。科研工作者已筛选出多种对该病害病原菌具有拮抗和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如粉红粘帚霉、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秸秆和肥料增殖木霉内生及拮抗生防细菌、放线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稻壳炭A和竹制炭B2种生物炭能显著的降低茎腐病病原菌的侵染危害,对玉米生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目前生产上无登记防治该病害的生物农药,该病害的生物防治在生产中应用仍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2.2化学防治

目前,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化学药剂种类多样,单剂数量较少,复配药剂数量要远超单剂数量,这表示该病害防治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工作人员使用复配药剂来提升防治效果。同时,已登记的玉米茎基腐病防治药剂分为8种类型,如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等类型,最常用的是精甲霜灵杀菌剂、咯菌腈杀菌剂和福美双杀菌剂,上述几种杀菌剂在实际应用中占据较高比例。另外,根据剂型分类主要分为种子处理悬浮剂和悬浮种衣剂。结合实际使用方面,工作人员需全部采用种子处理剂,该处理方式单一。针对真菌性玉米茎基腐病,研究人员将敌委丹和金阿普隆制剂按1:500比例混合,所发挥出来的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到68%;适乐时和多菌灵拌种给玉米茎基腐病带来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和55%。针对细菌性玉米茎基腐病,工作人员可于发病初期在向茎基上喷洒适量农用链霉素,能有效限制病害发展,提高防治效果。

2.3加强田间管理

第一,合理使用肥料,减少细菌数量。禁止使用带病秸秆还田。农家肥料要经过腐熟后才能使用,减少土壤中菌源数量。此外,合理配制氮磷钾肥,科学施肥,控制好氮肥的施用量,避免玉米徒长,影响玉米抗病能力。第二,要及时拔除发病植株,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在玉米苗期和抽雄后要及时拔除怪苗和病苗,避免传染给其他健康植株。第三,结合玉米品种和当地土壤条件合理密植,保证玉米田间的通风透光性,促进玉米生长。第四,加强中耕除草。及时清理田内杂草,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2.4清除病残体

病残体是引起作物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一直被认为是防控作物病害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对于零星发病麦田,可将患小麦茎基腐病的植株带出并进行集中销毁。对于发病严重的麦田,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应进行过腹还田或堆沤还田,从而减少土壤中的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数量。对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清除病残体更显重要。研究表明,小麦茎基腐病的致病菌主要是假禾谷镰刀菌,该病原菌的腐生性要明显强于寄生性,虽然该病原菌不能直接侵染玉米,但是可以在玉米秸秆中大量越冬,农田大量粉碎的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实际上为小麦茎基腐病致病菌安全越冬提供了良好条件。所以,对于玉米秸秆量比较大的农田,适当将秸秆清除出田也可以减少越冬的菌源基数。

2.5其他防治

合理施肥可以有效抑制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研究表明:氮是影响玉米茎基腐病的首要营养因子、钾次之,连续高量施氮处理发病最重、连续不施钾处理次之,施钾可显著减轻茎基腐病的发生。研究证实钾肥可明显提高玉米抗茎腐病能力,施用硫酸锌和有机肥也有一定的效果,而高氮复合肥和尿素的防效较差。研究证明钙离子明显提高玉米对玉米茎基腐病侵染的防御能力,钙离子和可溶性糖在玉米与病菌互作中,协同调节寄主的防御反应。硅肥、微肥等与杀菌剂一起混用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对该病害的防效。玉米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率。选择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首要考虑的,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玉米抗鉴团队针对国家玉米品种审定试验,通过一票否决淘汰了生产上具有风险的高感茎腐病玉米品种。很多研究者对腐霉病、镰孢菌种质资源进行鉴定筛选,均筛选到对该病害高抗性的品种,表明我国玉米种质资源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性资源,但绝大部分抗性材料未得到有效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家逐渐意识到茎基腐病给玉米生长带来的影响,想要完美防治茎基腐病,提高玉米年生长总量。但由于在防治过程中受到各种外在因素,如玉米品种、土壤土质、自然环境等的影响,防治效果不太理想。本文通过分析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原因,从其他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来解决茎基腐病给玉米带来的影响,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所有玉米能正常生长,从而提高河南省玉米总产量。

参考文献

[1]刘树森,马红霞,郭宁,等.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茎腐病主要病原菌及优势种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262-272.

[2]马红霞,张海剑,孙华,等.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检测方法研究[J].植物保护,2017,43(3):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