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 2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段炫炫,姚艳,孙思宇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邯郸

乳房叶状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双相分化肿瘤,其中上皮组织和间质组织占比较大,约占乳房肉瘤的0.3%~0.9%,而纤维表面上皮性肿瘤的比例则为2.5%[1]。Muller于1938年首次报道了乳腺叶状囊肉瘤,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依据[2]的组织分类原则将其划分为优秀、交界性和不良三类。

乳房叶状肉瘤病通常可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内分泌紊乱致使激素分泌紊乱: PTB的发病率注意在三个年龄组高,即(1)青春期月经开始,会导致体内内分泌激素紊乱;(2) 婚后停止分娩;(3) 绝经前后。因此,由于生理结构不同,男性和青少年很少发生此类疾病。2) 纤维腺瘤的形成:由于年轻患者的疾病,与纤维腺瘤有明确的关系。某些等位基因的缺失和扩增在纤维腺瘤发展为滤泡性肿瘤中起作用。一些肿瘤具有纤维腺瘤和滤泡性肿瘤的组织学特征。3)与种族、地理、健康习惯、母乳喂养率和其他因素相关的因素

术后,乳腺叶状囊肉瘤基本完全切除,预后总体良好。虽然一些恶性手术在输血过程中可以部分治愈,但通常会导致严重后果。手术后两年内,该病部分复发。肿瘤的年龄和大小被认为对复发影响不大。主要因素是组织的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及手术切除的范围。如果复发,请注意,有时病变对生长型更具侵袭性,但大多数良性患者在进一步局部扩张手术后效果更好。目前,对化疗和放疗的效果没有一致的评价。当前乳腺叶状囊肉瘤具有局部复发率较高的趋势,本文将对近六年收治的四例患者进行报告。

1. 临床资料

一名42岁的女性因“8个月右侧乳腺肿瘤”住院。体检显示,右乳上象限的肿瘤大小约为5厘米,境界清晰,活动良好。超声显示肿瘤包膜的正常内部回声不均匀。术前,我们诊断患者患有右乳腺纤维腺瘤,并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与患者交谈后,我们建议再做一次手术。由于患者年龄较小,我们决定“右切除”。

女子20岁,右乳肿物4年前约花生米体积,近半年明确增大,现约4cm。查体:肿物位在上象限,运动度良好,界限清晰,质地坚韧,B超检查结果显示肿物界限清晰。术前充分考虑到乳腺纤维腺瘤可能性较大,但不排斥外分叶状肉瘤的可能性。“肿物广泛切除法”手术中,将肿物及其周边超过1cm的常规组织一并摘除,术时冰冻切片结果显示出纤维腺瘤;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该肉瘤为良性,因此未再次进行手术。患者术后已经过去了二年,并未发生转化。

一名41岁的妇女因“左乳复发肿瘤半年”住院治疗。两年前,左乳上象限的肿瘤被切除,“纤维腺瘤”的治疗效果显著。六个月后,肿瘤再次被发现,生长迅速,约5厘米。术后病理检查,“肿瘤切除扩大”切口超过癌症细胞界限1厘米。患者患有边缘叶癌症,但未分类丁基。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医生建议患者接受“左乳单纯性摘除术”治疗,但患者拒绝了。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患者没有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情况。

女子19岁,因出现“右乳肿物3月”而就医,查体见肿物约3cm,运动度良好,状态清晰,确诊为“纤维腺瘤”,于是在门诊进行了外科摘除,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呈现纤维腺瘤。然而,一年后,肿物恢复,增长很快。经过回查既往病理切片,我们认为乳腺叶状肿瘤的倾向性良性,因此建议病人进行“肿物扩大切除术”治疗。然而,病人拒绝继续接受“切除术”治疗,因为尽管复发肿瘤的状况仍然存在,但术后随访观察结果表明,病人目前状况良好。

2. 结果

经过对四例患者的回访,最终确诊为乳房叶状恶性肿瘤。在术前,我们进行了“乳腺纤维腺瘤”的确诊,并按照临床病理结论将其分成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对于良性患者,我们进行“乳房肿物广泛切除法”或“单纯切除法”的治疗,迄今未发现复发或转移。

3.讨论

   目前尚不明确乳腺叶状肿瘤的原因,但或许与雌激素分泌和新陈代谢失调相关。这种疾病在青春期和中年妇女中更为常见,或许与这两个阶段女人身体内分泌激素失衡相关。当雌激素水平增高,孕激素浓度降低或者两者比例失衡时,乳腺组织会不完全增生和恢复,最终形成乳腺内部结构的恶化、乳腺基质和上皮成分的增生、肿瘤甚至癌症的形成。

乳房叶状恶性肿瘤的临床和鉴别特征如下:(1)病史较长,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展;(2) 临床上无痛性实性肿块是主,主要是单个肿块,分布在外上象限;(3)肿块生长呈膨胀性,边界清晰,活动度良好,极少侵及肌肤和胸肌筋膜。(4)确诊该病的依据是石蜡切开报道,但X线钼靶拍照和B超检查对定性判断的意义并不大,只有10%~20%的患者术前判断成立[4]。此外,术中快速冷冻方式和针吸细胞学检查也很难精确判断。病理组织学检验是科学的诊断方法,但是良性叶状癌症与乳房纤维腺瘤的差别并不明显。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间质细胞增生明显,有些会形成叶状结构[5]。此外,该疾病的恢复率也很高,由于术后治疗区域的扩展,恢复率会大大降低,84.6%的肿瘤局部复发产生在恶性肿瘤单纯切除术后[6]。(7)这种疾病的淋巴转移率相对较低。

   乳腺叶状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癌症,它或许会导致良性癌症的局部细胞再生和恶性癌症的远距离转化。所以,在治疗这种疾病时,应采取多样化的原则,以避免与纤维腺瘤相似的情况发生。治疗叶状癌症的最主要方式[7]是术后,但不建议单纯摘除癌细胞。这样做或许会导致恢复率增高。[6]指出,首先术后的方式与恢复率和病死率有关。此外,手术方式的选用还取决于病变特性,有所不同的特性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治疗方式。针对良性叶状癌症,应该通过癌细胞扩大摘除术来进行治疗,切缘距癌细胞应大于1cm。如果手术前检测到肿瘤淋巴结,应添加腋窝淋巴结进行清洁,否则不需要。

由于叶状肉瘤的发病率低,人们对其了解甚少,因此很容易被误诊。此外,小的叶状肿瘤多呈实性,界限清晰,运动度良好,分叶明显,容易被错诊为纤维腺瘤,尤其是针对青春期妇女而言。另外,B超、钳靶X线摄片等手术检测也与纤维腺瘤有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1] 沈镇宙,邵志敏.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6-67.

[2] 华积德.肿瘤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636.

[3] 何建军.乳腺叶状束肉瘤31例诊治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6):528.

[4] 任建强,刘俊,王建丰.乳腺叶状束肉瘤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3,11(3):143.

[5] 黄斌,孙丽君,仇玲玲.乳腺叶状肿瘤1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22(3):268.

[6] 史凤毅,叶海军.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J].中华病理学,2002,31(3):208-212.

[7] 顾新军,黎炎.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5,17(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