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养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2
/ 2

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养探索

林小燕 

杭州市上城区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或者其他可能会造成公众身心健康损害的事件。由于其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在救治中存在巨大的阻碍。护士作为患者的主要接触者以及参与医疗救援的主力军,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事件的进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判断、减少蔓延、后续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护士的应对能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知识技能有待提高。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养策略

引言

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这一命题对医学教育而言更加具有紧迫性和使命感。医学人才培养必须紧随时代要求,在不断提升医学生临床专业水平的同时,全面培养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明显不足,相关课程体系仍欠完善。对多数医学院校而言,预防医学是面向临床、护理、口腔等非公共卫生专业医学生开设的为数不多的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内容的主干课程,且长期以来这部分内容并不被重视。基于这一现状,课题组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及其对医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并以预防医学为基点,通过系统改革和实践,旨在强化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

1新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及其对医学生的培养要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蔓延迅速,短期内即可造成严重的公众健康损害,应急处置风险高、难度大,稍有疏忽就可能错失良机。如何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或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减少其损害,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合作的系统工程,涉及事前应急准备、早期监测预警、现场应急处理、公众引导、善后处理等诸多环节。医务人员作为应对主体主要肩负着吹哨预警、临床救治、心理疏导、科学研究等多重重任。这就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始终保持高度的防控意识和警惕性,不仅要具备早期识别能力,还要具备保证医院在应对过程中快速、高效发挥其功能的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处理突发情况的素质,更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牺牲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与各大行业的融合与发展,其中自主竞争、平等竞争的思想观念推动了医疗事业的提效增质,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但市场经济也带来一定负面问题,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侵蚀医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医学生的价值判断。如在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少部分医学生变成冷漠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个别医学生只见权利不见义务,冲击疫情防控秩序,发生不理智行为。极在奉献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碎片化问题,教育过程非持续性,主体力量非聚合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就育人力量来看,社会及家庭的力量是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重要抓手。此外,医学生也是奉献精神教育的主体,但传统教学设计并未给予医学生个体主体性发挥的空间,缺乏参与平台与机会。同时,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发挥不足,在奉献精神认知层面多数医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层面,未将其上升为理性认同与自觉层面,同时理论与实践呈现分离状态。就知识输出来看,当前倚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课堂和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发挥,存在部分学生对奉献精神处于冷漠状态,不够重视等问题。

3基于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培养

3.1增加情景模拟+调查处置方案制定的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预防医学》教材中的实验项目多为案例讨论,案例讨论对预防医学教学具有较高的适配性,对训练学生的预防医学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具有很大帮助。但基于给定问题的讨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且现有教材中的部分案例直接给出参考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偷懒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思维,且在实践中,学生讨论不充分和提前完成讨论的情况较为普遍,课业挑战度有所不足。基于这一现状和强化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将实验中原有设定的讨论内容进行了适当压缩,增加了情景模拟和调查处置方案制定的实验环节。学生分组完成讨论后,根据案例中增设的情景模拟内容进行模拟演练,最后结合讨论和模拟演练制定出书面的调查处置方案,并附在实验报告中。教师通过上述实验改革,一方面可以提高课业挑战度,同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

3.2沉浸式教学

(1)榜样示范:在针对护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中安排榜样示范内容,通过与优秀人物事迹的近距离接触与交流,帮助护士正确认识自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价值,如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以来,很多医院都存在优秀抗疫护士,其职业经历和疫情来临时的抉择心理等均是鲜活的实践题材,可通过课堂或话剧分享抗疫经历,帮助护士获得沉浸式体验,促使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素养从隐性状态外化为具体执业行为。(2)情景模拟:情景模拟在沉浸式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针对护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教学中,设立食物中毒、传染病、化学物泄漏3类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小组成员以抽签形式选择小组模拟主题并根据相应主题角色扮演患者、群众、护士、医师等,并自行制定演练脚本,每组时间约为20min,演练过程包括事件评估、上报、现场应对、总结等,演练后由导师负责评估各组演练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且各组间应互相探讨演练心得及困惑。(3)沉浸式学习:利用视频、话剧活动开展教学,这一类的教学对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较好的启发性,且多样、开放的活动能够实现空间、时间的延伸,带领护士在此种情境中接受知识、技术、信念的熏陶,利于发展护士的应对能力、应对思维及应急准备意识。(4)艺术运用:艺术手段在培训中的运用能够调动气氛、激发护士的学习情绪和对职业的认同感,如开展优秀抗疫图片征集活动,或通过视频绘画等帮助护士重温学医初心,或通过举办护士应急处理能力展示活动来不断提高护士应急处理能力。

结束语

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两门课程、三四个学时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各相关部门科学的顶层设计、宏观的统筹规划、积极的引导鼓励,更需要任课教师的素质提升、倾心付出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本课题仅基于预防医学课程进行了探索,亟待更多课程的挖掘,更多同仁的参与,形成共振合力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任丹凤,闫涛涛,刘锦锋,杨楠,杨瑗,朱丽,陈天艳,何英利.加强针对临床专业医学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346-348.

[2]岳国峰,柯巧.临床医生公共卫生素养现况调查及对医学生培养的启示[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8):3453-3456.

[3]韦洪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培养人才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0(24):111-112.

[4]瞿述根,万新龙,周佩佩,廖忠鹭,黄宏,刘晓冬.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20,27(04):337-341.

[5]孟凡玲,马荣,陈曦海.加强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培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医学生教育的启迪[J].商业经济,2020(07):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