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B油层采聚浓度与含水变化特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2
/ 2

二类B油层采聚浓度与含水变化特点研究

张蕾蕾

身份证号码:370125198712081228

摘  要 二类B油层投入聚驱开发以来,采聚浓度升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从井组上来看,井组采聚浓度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亟需明确二类B油层采聚浓度与含水变化特点。本文结合井组动静态资料,逐井组解剖分析,搞清不同类型井组采聚浓度变化的特点。采聚浓度上升幅度受油层性质、动用程度、吸水状况等因素影响,油层发育及连通好、推进速度快的井组,采出端反映为采聚浓度上升快,含水下降幅度较大,推进速度慢、见效差的井组采聚浓度升幅小。

主题词 二类B油层  聚驱  采聚浓度  含水 

根据二类A油层聚驱见效规律,含水下降期先见效再见聚,含水下降一定幅度后,聚合物段塞形成油墙大规模推进到采出端,采聚浓度快速上升,区块含水大幅度下降并进入到低含水稳定期。但二类B油层投入聚驱开发以来,采聚浓度升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从井组上来看,井组采聚浓度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本文综合分析井组动静态资料,逐井组解剖对比,搞清不同类型井组采聚浓度变化差异的原因,明确二类B油层采聚浓度变化的特点,为开发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不同类型井组采聚浓度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

选取开采不同层系的两个二类B区块进行数据分析。

从井组上来看,采聚浓度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采聚浓度上升幅度(采聚浓度上升值>250mg/L,150~250mg/L,<150mg/L),将井组分为高升幅、中升幅、低升幅三类。

通过数据对比,开采不同层系的二类B油层采聚浓度升幅与含水降幅关系具有相同的特点。以其中一个区块为例,分析采聚浓度上升幅度差异的原因。

统计分析静态资料,结果表明采聚浓度上升幅度与油层发育及连通、吸水厚度比例等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其中,高升幅井组油层发育及连通状况最好,注采能力强,吸水厚度比例最高,聚合物推进速度快,含水下降幅度最大。低升幅井组油层发育及连通、吸水状况、注采能力最差,含水下降幅度最小。

1.1高升幅井组

高升幅井组有33个,采聚浓度上升幅度大,含水下降明显,分析对比之后,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见效效果好的井组有17个,主要位于基础井网油井排,剩余油富集,注采能力强。

油层动用变差,导致含水回升的井组有9个,油层发育及连通较好。注聚初期见效效果较好,采聚浓度上升较快,由于吸水变差,厚层底部出现突进,吸水厚度比例仅为72.3%,导致含水回升。

薄注薄采,席状砂发育为主的井组有7个,发育薄差层,连通较好,聚合物推进速度快,主要位于老井排或注采主流线上,含水下降幅度小。这类井油层发育席状砂为主,层薄但一类连通率较高,剩余油相对较少,聚合物推进速度快,采聚浓度易突破。

1.2中升幅井组

中升幅井组有49个,油层发育及连通状况、吸水厚度比例、井组注入参数、含油饱和度等主要数据均低于高升幅井组,但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通过逐井组解剖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位于基础井网水井排或主流线上,水驱动用程度高的井组有28个,剩余油较少,含水下降幅度很小,未见到聚驱效果。

见效效果相对较好,含水有进一步下降趋势的井组有21个,位于基础井网油井排或分流线上,剩余油相对富集,采聚浓度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聚合物推进速度相对较快。

1.3低升幅井组

低升幅井组有47个,三类井组中低升幅井组采聚浓度上升幅度最小,含水下降幅度最小。通过分析对比,低升幅井组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连通差,注采能力低的井组有28个。油层发育及连通差,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井组无法得到有效驱替,未见到明显聚驱效果。

注采关系完善,注入参数偏低的井组有11个,以厚注采发育为主,位于河道中部位置,聚驱效果差。

连通方向少,位于断层边部的井组8个井组,油井主要位于注水井北部,根据地质特征认识及示踪剂结果,北向运移速度最慢,采聚浓度上升缓慢。

2不同类型井组调整做法建议

2.1高升幅井组

见效效果好的井组这种类型井组采聚浓度水平较高,根据二类A油层采聚浓度和含水变化规律,目前已处于低含水稳定期,下步存在含水回升的可能性比较大,应紧盯该井组动态变化,尤其是吸水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最大限度延长低含水期。

油层动用变差,导致含水回升的井组,这类井应及时加强吸水剖面调整,提高薄差油层动用程度。

2.2中升幅井组

位于基础井网水井排或主流线上,水驱动用程度高的这类井水驱采出程度高,应适当提高注聚浓度,提高驱油效率,促进含水下降。

见效效果相对较好,含水有进一步下降趋势的井组,这类含水下降井,紧盯含水及产液变化,及时压裂引效,进一步提高见效程度。

2.3低升幅井组

连通差,注采能力低的井组,这类井应采取油水井对应压裂,着重改造渗流能力,匹配合理注聚参数,提高注采能力。

注采关系完善,注入参数偏低的井组,这类井应在注入压力有余地的前提下,上调注聚参数,发挥聚合物调驱作用,促进油井见效。

连通方向少,位于断层边部的井组,

这类井应提高有效连通层段注入量,提高累注孔隙体积,促进含水进一步下降,具有较大的开发调整潜力。

3结论

3.1两套层系采聚浓度与含水变化关系具有相同的规律,采聚浓度升幅大的井组,含水降幅最大。

3.2二类B油层不同类型井组采聚浓度上升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受油层性质、动用程度、吸水状况、平面分布方位等因素影响。

3.3油层发育及连通好、推进速度快的井组,采出端反映为采聚浓度上升快,含水下降幅度较大;推进速度慢、见效差的井组采聚浓度升幅小

参考文献

[1] 王启民、冀宝发、隋 军等.大庆油田三次采油的实践与认识[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1,20(2),1-6.

[2] 于明等.2017. 喇嘛甸油田北北块一区葡Ⅱ7~高Ⅰ4+5油层聚合物驱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