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单体合成工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2
/ 2

氯乙烯单体合成工艺分析

张建涛

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76100

摘要:在进行聚氯乙烯的生产制备中,需要应用大量的氯乙烯单体作为原材料,而受到聚氯乙烯应用范围逐步拓展的影响,大规模生产制备氯乙烯单体得到了更多关注。当前,应用于氯乙烯单体合成制备的工艺相对较多,文章主要以乙烯法、乙炔法、乙炔-乙烯法以及乙烷法这些在较为常用的工艺为切入点,对氯乙烯单体合成的主要工艺与要点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乙烯;乙炔;催化剂;氯乙烯单体;合成工艺

引言:氯乙烯为制备聚乙烯及其共聚物中需要重点应用的单体,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较为重要的一种化工产品。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氯乙烯单体合成工艺有所增加,需要参考实际生产条件与需求选择更为合适的工艺选择。

一、氯乙烯单体制备的概述

    氯乙烯或是氯乙烯与其他单体在水介质中混合,并在搅拌后悬浮聚合制得的聚合物为氯乙烯单体。在聚合期间,将皂化度维持在60-80mol%以及平均聚合度为500-100第一种聚乙烯醇悬浮稳定剂添加至悬浮液中,在转化率维持在30%-60%的条件下,落实对皂化度维持在70-85mol%以及平均聚合度为1500-270第二种皂化聚乙烯醇的添加。在初始到转化率为20%-50%期间,将搅拌功率设定为80-120kg·m/s·tom,其后可以将搅拌功率调整为130-200kg·m/s·tom。此时,实际所得到的聚合物有着相对较高的堆积密度,能够自由流动,属于脱单体,胶凝,和吸收增塑剂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二、氯乙烯单体合成的主要工艺与要点分析

(一)基于乙烯法的氯乙烯单体合成

投放氯化铁作为催化剂,将其在二氯乙烷溶液中溶解,在反应器底部通入氯气与乙烯气体,促使其在二氯乙烷溶液中发生放热反应,最终实现对氯乙烯单体的合成。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主反应为:混合乙烯与氯气,能够在二氯乙烷溶液中生成氯乙烯单体,同时释放200.46KJ/mol的热量。所产生的主要副反应为:存在于二氯乙烷溶液中的氯乙烯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与三氯乙烷;乙烯与氯化氢发生反应,生成氯乙烷。

(二)基于电石乙炔法的氯乙烯单体合成

投放以活性炭为载体、以氯化汞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支持乙炔与氯化氢进行气相反应,以此实现对氯乙烯单体的合成。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主反应为:混合乙炔与氯化氢气体,生成氯乙烯。所发生的主要副反应为:乙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二氯乙烷;乙炔与水反应生成环氧乙烷。

实践中,需要投放的主要设备为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控制反应管的直径约为57毫米;设定管壁的厚度约为3.5毫米;投放规格为φ3×6毫米的条状催化剂,即HgCl2/AC催化剂[1]。控制氯化氢气体经过石墨冷凝器,并以一定比例与乙炔在混合器中进行混合,随后转移至石墨冷凝器内,投放温度为-35℃的盐水,对混合气体实施间接冷却处理,将其温度降低至-14℃;然后,将混合气体转移至酸雾捕集器内,应用硅油玻璃棉实现对酸雾的捕集处理,促使气体混合反应后生成盐酸,并转移至盐酸贮槽内集中存放;对于完成酸雾剔除的干燥气体,将其转移至预热器内,由上部进入串联转化器组内;粗氯乙烯气体在后台反应器内排出,并在高温的支持下,实现对氯化汞的带出,结合加设活性炭的除汞器的应用,完成对氯化汞的剔除;气体转移至石墨冷凝器内,依托0℃水的投放,促使气体温度下降至15℃以下,并转移至泡沫塔内;对过量的氯化氢实施回收处理,并完成对30%以上的盐酸的制取,在酸贮槽内集中存放。

(三)基于乙炔-乙烯法的氯乙烯单体合成

    相比于其他氯乙烯单体合成工艺而言,基于乙炔-乙烯法的氯乙烯单体合成工艺流程更为简短,技术成熟度理想,但是更加适用于生产能力要求不高的氯乙烯单体合成生产中。在该工艺中,所应用的主要原材料为混合的稀乙炔-乙烯,对这两种轻油裂解产物实施联合生产,此时所发生的基础性反应包括:混合乙烯与氯气,生成二氯乙烷;热裂解二氯乙烷,生成氯乙烯与氯化氢;混合乙炔与氯化氢气体,生成氯乙烯单体。合成期间,乙烯与乙炔混合气体现在反应器内与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以此促使混合气体中所包含着的乙炔转化为氯乙烯单体;应用二氯乙烷,可以实现对相应氯乙烯单体的洗涤回收。对于剩余的气体而言,其中基本不再包含乙炔,转移至氯化反应器内,能够促使乙烯与氯气发生反应并生成二氯乙烷,在此过程中,需要投放氧化铁作为催化剂[2]

    在应用乙炔-乙烯法合成氯乙烯单体期间,并不需要落实对乙烯以及乙炔的分离,主要利用氯气落实对混合气体的处理,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混合气体法。相比于其他氯乙烯合成工艺而言,基于乙炔-乙烯法的氯乙烯单体合成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设备,工程精简,所以价格相对较低。例如,提取轻质石脑油进行热裂解处理,在剔除高馏分后,使用氯化氢落实对乙烯、乙炔、一氧化碳、氢混合气体的处理,以此促使其中所包含着的乙炔气体逐步转化为氯乙烯单体;随后,组织展开气体分离处理,针对分离后所剩余的气体,应用氯气落实处理,以此完成对二氯料或是燃料的制备,并投入其他环节领域应用。

(四)基于乙烷法的氯乙烯单体合成

    在不稳定的温度范围内,如1000℃,饱和碳氢化合物能够与氯气发生反应,从而生成较为大量的氯乙烯单体。此时所发生的基本反应为:混合乙烷与氯气,能够生成氯乙烯与氯化氢。在应用乙烷法合成氯乙烯单体期间,需要投放合适的催化剂,以此促使反应温度有所下降,并达到减轻设备腐蚀程度、减少副产物产生量的效果,促使副产物氯代烃能够转化为氯乙烯,明显提升乙烷的转化率。在基于乙烷法的氯乙烯单体合成期间,依托单步反应即可将乙烷与氯气转化为氯乙烯单体,所以需要投放的反应器为1个;同时,由于并不使用乙烯作为合成氯乙烯单体的原材料,所以在实际的合成生产期间,并不需要引入乙烯裂解装置。氧氯化反应器为使用乙烷法合成氯乙烯单体时需要重点投放的设备,在其中输入乙烷,促使其与循环的氯化氢混合,并与氧气以及饱和氯化氢结合,转移至流化床反应器的底部,最终实现对氯乙烯单体的合成。

    另外,可以应用二氯乙烷裂解法落实对氯乙烯单体的合成。一般而言,在石油炼制期间所产生的副产物以及由石脑油、石油裂解后可以获取到相对较多的乙烯,提取这些乙烯,促使其与氯发生反应,即可完成对二氯乙烷的制备。在常压或是加压条件下,对制备出的二氯乙烷展开热裂解处理,即能够获取到氯乙烯单体,实现对氯乙烯单体的合成。在应用二氯乙烷裂解进行氯乙烯单体的合成制备期间,并不需要投放精制乙烯作为原材料,因此可以促使整个氯乙烯单体的合成过程与工序环节得到简化,避免产生过高的成本,实现对氯乙烯单体合成投资的有效控制与降低。

总结:综上所述,乙烯法、乙炔法、乙炔-乙烯法以及乙烷法等均可以实现对氯乙烯单体的合成与制备,实践中,需要参考实际生产条件的不同,选取更为合适的聚乙烯单体合成工艺。同时,要持续落实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推动氯乙烯合成工艺的升级。

参考文献:

[1]鲍玉香,马宏飞,脱永笑,祁艳颖,冯翔,杨朝合,陈德. 氯乙烯单体合成催化剂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2021,40(04):2034-2047.

[2]黄太仲, 氯乙烯合成新型催化剂及生产工艺的开发. 山东省,济南大学,20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