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转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7
/ 2

小学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转化策略

裔小燕

(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江苏镇江  212400)

摘要:随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身心获得建康成长。通过发挥学校教育中的“团体动力”作用,纠正和减少学生偏差行为的出现。有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偏差行为产生原因,在分析之后提出有效转化策略,对教育评价改革机制完善和优化,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预防小学生的偏差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基本前提。

关键词:小学生成长;偏差行为;产生原因;转化策略

引言: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偏差行为。儿童的偏差行为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纠正,对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有重要影响的。结合小学生偏差行为的出现情况,在该类外在表现当中,充分反映了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为维护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状态,需要分析学生出现偏差行为的相关原因,通过坚持正确育人理念,提出有效转化策略,优化学生发展成效,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一、分析小学生产生偏差行为的相关原因

学生的个性心理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个体的成长需要适合其个性心理特征的环境。然而家庭、社会的情况复杂多样,学校教育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导致很难真正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于是部分学生就会产生较严重的行为偏差。

(一)家庭原因

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若缺少家长的关注或者监管,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学生的冷漠、空寂等心理。学生的日常行为比较任性,容易我行我素,致使偏差行为的出现。随着偏差行为的持续发展,极易引发学生的心理扭曲现象,出现不包容他人、不厚待他人等外在表现。

(二)学校因素

在学校缺乏优良师资条件时,会对课程的正常开展带来直接影响。若持续将成绩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容易激发学生的厌学心理。在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的情绪之下,还会爆发叛逆、扭曲等心理。在设置的学习评价题时,若仅注重分数的提升,而无法加强对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培养,同样会诱发小学生的抵触、焦虑等不良心理,成为偏差行为产生的“导火索”。

二、转化小学生偏差行为的相关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指导

1.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形成科学教育方法

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家庭状况,可以采用家访的形式,由班主任教师面向学生家长,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对策。通过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选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和观念。在班主任教师的建议下,为学生家长推荐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者通过组织家长观看教育类专题影片的方式,使学生家长能够接触新型教育观念,对家庭教育方法全面优化。在班主任教师的配合下,家长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才能够在发现学生的缺点时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

2.建立温馨和谐亲子关系

若部分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比较疏远时,容易为学生偏差行为的出现提供条件。因此,在班主任教师的建议下,可以引导家长及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便了解学生在当前情况下的所思、所想。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偏差行为的“苗头”,由家长及时进行引导。

家长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日常沟通阶段,应保障语气委婉。另外,通过建立朋友一般的家庭关系,并及时的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塑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可以明显改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1]

(二)发挥学校作用,利用团体动力推进偏差行为的转变

1.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形成纠偏的团体动力

一方面,学校通过建立制度,成立由校长、班主任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共同参与的教育团体,在协同配合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合力。在学校层面形成团体动力,发现和评价学生的偏差行为、分析学生偏差行为的个性特征、制定适合学生个体的纠偏方案。学校教育团体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对儿童个性心理的认知水平及问题应对策略。加强观察和沟通,了解学生具体偏差行为产生的状况和原因。通过积极为该类学生建立档案,并采用有效心理干预措施,定期引导学生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班集体的管理和建设,将班级这一团体性质的集体,变为偏差行为学生转变的主要阵地,从而形成“发现偏差行为——团体活动纠偏——共同发展提高”的行为矫正模式。由于在学校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与班主任教师的接触时间最长,所以需要发挥班主任在团体活动开展、团体动力形成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通过某一阶段团体活动,促进偏差行为学生融入团体,逐渐改善学生的偏差行为。

2.发挥教师核心作用,有效运用团体动力

在小学教育工作的实施阶段,应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结合具有偏差行为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育转化措施,保障学生理念和行为的规范性。

2.1善用激励机制,在团体中发掘学生优势

在建立激励机制的过程中,面向具有偏差行为的学生,由教师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既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应帮助学生们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注重对观察力的培养,在提高观察敏锐性时,更好地把握落实教育转化工作的契机。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以获得更好的转化效果

[2]

例如,早操活动是一项团体活动,部分学生存在偏差行为,但在踏步时整齐有力,能够跟随广播的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该类闪光点,并在班级中及时表扬,对学生的优良行为加以肯定,以促进学生偏差行为的转化,充分发挥团体动力在纠偏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可以设立观察岗位,指派能够认真对待早操活动的学生担任观察员的职位。尽管学生存在偏差行为,但能够在督促其他学生做操的同时,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同时还能够主动监督他人,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以便自行规范个人行为和意识。在岗位工作中,学生能够认真负责,并及时地完成岗位任务。教师在给予肯定和表扬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2.2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用团体中的“爱”影响转变偏差

教师可以从情感层面着手,在发现学生具有偏差行为时,及时与该类学生亲近,以真诚的态度打动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需要具有热情和耐心,通过温暖和感化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教育转化工作的展开。

例如,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其性格孤僻,且自卑心理较强,班主任教师可以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经常对该类学生嘘寒问暖,并保障沟通和交流具有常态化的特性,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另外,基于教师的积极鼓励,在集体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借助集体的温暖和认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更加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为学生偏差行为的转化提供基本条件。

结束语:结合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现状,从偏差行为这一角度着手,分析产生该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合力形成有效的团体动力。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面向该类学生,形成全方位的引领,并在家庭、学校内部形成合力,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采用合理的转化措施,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双,罗玉琼.小学生偏差行为转化个例浅谈[J].新课程:小学,2021,(05):1-3.

[2]李杨莹.小学生课堂偏差行为转化的个案研究[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06):2-4.

[3]尚欣,刘宁,丁红军. 加强中小学生偏差行为预防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 创新人才教育,2021,(01):76-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