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幼小衔接数学认知教育坡度的方法及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减缓幼小衔接数学认知教育坡度的方法及策略

高崇 ,李思琦

长春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   吉林省长春市  130051

2011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 通知》指出:幼儿园、学前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为:“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这说明国家、社会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因此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责无旁贷!

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数学成绩不佳是儿童从幼儿园走向小学之后困扰家长问题之一数学也成为了家长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质量产生质疑的学科。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在幼小衔接阶段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然而,数学学科幼小衔接的 很难把握,因此通过实践研究找到了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认知的坡度并形成减缓坡度的方法和策略!

一、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数学认知衔接问题的呈现

(一)数学认知能力培养目标功利化,内容小学化

(二)数学活动单一,缺少与其他活动领域 的整合和延伸

(三)数学活动缺少生活性、游戏性和操作性

二、减缓幼小衔接数学认知教育坡度的方法及策略

(一)建立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 教师学习共同体(观念同步)

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教师同步参与幼小衔接相关培训

幼儿园教师基本没有小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小学教师也很少有幼儿园教育教学经 验,这就很难对幼小衔接工作做出教育目标和方面的把握和判断。因此,数学幼小衔 接教育的教师队伍要更加专业化,潜心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优化数学幼小衔接的 教育方式。小学要主动与幼儿园多沟通联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间也要加强合 作交流,为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教学共同努力。互联网+式的教研模式,解决两地联合协同推进的隔空问题。

(二)提高幼儿教师数学认知领域的核心素养(素质提升)

1.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幼儿园阶段以游戏为 主,而小学阶段则转变成学习为主,进入正规的课堂学习模式。

在数学幼小衔接阶段,应让学生逐步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幼小教学方式进行 统一,设置过渡教学环节能帮助儿童缓解不适应的现状。在教学策略上,尊重儿童 的个体差异,开展形式丰富的数学活动,在玩中学,可以多开设动手操作的课程,发 展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儿童喜欢数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把幼儿园的游戏教 学和小学讲授型教学相结合,让儿童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让儿童顺 利完成学习心理上的过渡。

进入小学一年级后,数学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认数、读数、写数的能力,强 调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这一重要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得以高速发展。因 此,教师在教学数字时要调整好教学进度,可以运用直观教学,让学生看一看、摸一 摸、数一数,建立具象思维,从而抽象出对数字的理解。在教学简单的加减计算时, 要考虑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可以用把小圆片分一分、圈一圈等方法,帮助儿童理 解算理。

2.提高制定合理数学衔接目标的能力

首先,数学衔接课程目标的选择应符合幼儿 的认知水平。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幼 小衔接阶段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 的过渡,该阶段的幼儿已经建立了符号功能,但 又不能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其思维开始反映实 物整体结构,由自我中心主义向去自我中心过 渡,由思维不可逆性向可逆性发展,对事物认知 的守恒性初步萌芽。所以教师在选择目标时应符 合该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同时教师还应明确大 班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指 南》对 5-6 岁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指标, 做出了明确的描述。如目标二:感知和理解数量 及其关系中,要求大班幼儿能用简单的记录表, 记录简单的数量关系。因此教师应仔细研读指南 中的指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学衔接目标。

其次,数学衔接课程目标的选择应强调幼儿 数学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为幼 儿提供持久且强烈的内部动力。如果在幼儿园阶 段,幼儿能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小学 后,即使面对难度加深、系统化的数学学习也不 会感到厌倦。因此,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是数 学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再次,数学衔接课程目标的选择应强调数学 思维的建立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当代人们对 数学的认识从静态观转向了动态观,从原来的获 得静态的知识技能转变为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 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纲要》也明确指出,数 学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 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实 际上数学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密不可分。如果幼 儿能在成人帮助下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 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数学应用的习惯。所以 幼儿园的衔接课程要为幼儿创设应用的机会,让 幼儿在其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抽象 符号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另外,教师在组织目标时,还需要结合小学 数学课程目标。了解幼小两学段课程目标的内容 和特点,抓住两者的过渡 点,由整合性、整体 性 的目标,逐渐过渡到专门化的目标。还要关注幼 儿的最近发展区,在循序渐进小步迈进的同时, 让幼儿跳一跳,伸手抓住头顶的苹果。但切记不 要过度,以免走入小学化的误区。

3.提高科学组织数学教学内容的能力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遵 循三个原则: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 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 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 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首先,要横向整合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 新《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的主 要表现,也是最基本的表现。教育内容的整合最常 见的方式就是主题活动。在大班幼儿的数学衔接 教育中,数学教育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相结合整 合到主题活动中,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避免数 学学习的枯燥性。如幼儿园以“量的比较”为主题, 设计健康领域的“我换牙了”,语言领域绘本阅读 种牙齿”,科学领域的“牙宝宝的一生”等。

《纲要》中还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 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 容要有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 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教师应该 把生活和游戏作为数学活动内容的重要生成源, 从中提炼数学知识,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善于从 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解决问题。

其次,纵向循序渐进,使数学学习更富挑战. 从上文原因分析中可知,幼儿园大班数学课程内 容与一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课程内容都以数、量和 图形为主,包括数的认识、量的比较、形状与空间 认知、逻辑与分类、整体与部分、排序、测量、图表 的使用,客观上为衔接期整合课程内容提供了便 利。教师可在大班幼儿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设置合 适的难度挑战,结合具体实物,给幼儿提供发展 抽象思维的机会,促进其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兼顾衔接需求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教学 的一个基本原则。幼儿教师在贯彻这一原则时需 要综合考虑幼儿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尤其针对大班幼儿, 需要教师结合小学段幼儿的特点,兼顾衔接需 求。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 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实物教具, 以游戏、活动、操作、实践等方法为主,但又要考虑 到该阶段幼儿有小学数学衔接的需求,所以,也要 适度运用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谈话 法等。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这两类方法的协 调。可以用生活化和游戏性设置情境,激发幼儿学 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主 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结合讲授法使 幼儿理解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增强幼儿对符号的 理解。

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讲授和讲解法时要注意语 言的趣味性,要用拟人化的言语,将幼儿的兴趣调 动起来,避免枯燥化的教学。比如在二维图形三角 形的认识中,教师为了让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属性 特征,用三角形的变式来引导,语言如下:“这是三 角形,它很调皮哦,它要翻几个跟头,看看你们认 识吗”“它要翻了哦,你们不要眨眼睛哦”“原来它 有三个角,还有三条边,虽然翻了跟头,但它的样 子没有变哦,还是三角形哦”。教师用“翻跟头”这 样具有童趣的语言引起幼儿对三角形变式的注意 和思考,将三角形的属性特征这样概念化的知识 生动化,幼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基于儿童视角进行幼儿园数学认知深度学习模式(方法得当)

案例1:构建扑克蜂巢

选题缘由:

科学探究活动中,昆虫标本盒子里的各类标本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她们在“猜 猜它是谁”的游戏中尽享探究的快乐。在对照昆虫记录纸进行标本物描述的过程中,幼儿在同伴较为准确的语言提示下,猜出了盒子中 8 种昆虫的名称,其蜜蜂标本,引发了幼儿关于工蜂与雄蜂区别的讨论;还有的幼儿通 过“蜜蜂请客”的故事表演想到了,邀请益虫来新家做客的情节,教师提出:“小蜜蜂的新家在哪里?小蜜蜂的新家长什么样子?的问题,激发了幼儿观察并亲自 制作蜂巢的兴趣。教师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考虑到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让六边形稳定下来等各种问题。幼儿在解决一系列问题过程中, 会不断提高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性交往与合作等能力。综合考虑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教师与幼儿共同开展了《构建扑克蜂巢》的活 动。

活动一:神秘的标本盒子

学习品质: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幼儿能专注地观察记录标本盒里的标本
并且能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和线条进行记录,体现了幼儿敢于探究与尝试的学习品
质。

活动二:建构蜂窝

学习能力:幼儿在设计蜂窝的过程中,才想着制作蜂窝需要的扑克数量,
并进行动手操作,获得成功后,重新数出实际用到的扑克数量,通过数量对比的 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三:加固六边形蜂窝

学科知识:幼儿在想办法解决六边形稳定性的过程中发现了在六边形中加一个大的三角形或加六个小三角形就可以使六边形变得稳固,幼儿还探索出用支撑力可以使六边形更加稳固,他们发现了这个支撑力可以作用在六边形的边上。活动四:连成几个蜂巢

学习品质:在连接蜂窝的过程中,幼儿为了使自己小组的蜂巢变得更大, 蜂窝更多,她们自发地与其它小组商量,体现了她们较强的合作意识及合作
技能,成功地进行了组间合作。

使用工具能力: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反复使用透明胶及回形针,提高了自身使用材料工具的能力。

深度学习中的提升

(一)幼儿

幼儿尝试对照六边形蜂窝设计图,使用扑克牌制作六边形蜂窝,她们发现六边形蜂窝并不稳定。随后探索让六边形蜂窝稳固起来的办法,幼儿们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那种办法,她们都借助了三角形解决六边形的稳定性问题。

(二)教师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空间支持。例如,在设计六边形蜂窝前,教师没有直接向幼儿讲解蜂巢的构造构造,而是引导幼儿进行资源分享,并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总结出蜂窝及蜂巢的结构,以提供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另外,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知识支持和经验支持。在选择制作蜂窝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提示幼儿考虑实际操作性与应用性的问题,以利于后续活动的有效开展。

综上呈现了,深度学习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足的探索时间;为幼儿提供情感支持;在幼儿进行蜂巢连接工作时,教师始终支持幼儿自主寻找合作伙伴。

当然,减缓幼小衔接数学认知教育坡度,不是我们教师单方面努力就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的工作需要国家进行全局审视;教育行政部门行政干预下的小学及幼儿园纵向衔接;加之注重引导儿童理解概念的内容要素与能力表现,重视为教师配备相应的教学指导纲要横向落实:最后还要基于教育质量监测及时检验幼小衔接数学认知发展成效,为幼小衔接数学认知课程的修订提供决策依据,在实践中持续完善。

参考文献:

马媛,柳兵.基于微观系统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06:13-16.
    白佳玉.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社会适应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高军.儿童入学准备的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01:23-25.
    王声平.幼语言入学准备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柴赛飞.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个案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李德明.有效教学理念下大班幼儿数学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张丽.幼小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腰冰.幼儿数学入学准备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廖莎.父母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杨 欢,张 胜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基于大概念的幼小衔接课程框架及启示——以数学课程框架为例[J].学前教学前沿.2022

作者简介: 姓名: 高崇,出生年月:  1976.1.29,性别:  女,籍贯: 吉林省长春市, 最高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