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活德育的课堂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建构生活德育的课堂策略

王安青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小学

基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是德育课堂的基本路径。一节好的德法课一定要有生活的温度、生活的厚度、生活的高度。已有生活是生活探究的基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探究当下生活,通透于当下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不和谐、问题,创新性解决问题,从而过一种可能的新生活。生活厚度是对生活意义、价值感悟的前提与基础,发现生活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是对原有生活的超越,提升了生活的品味,生活建构才得以实现。

如何建构生活德育的课堂,几年来的学习思考,我觉得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做起。

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做好学情分析。生活建构的课堂是在了解学生整体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针对性、讲实效的教学,否则就是假教学。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了解,包括个体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情感状态、生活经验、内在的发展需求、个性特征等。其次,要对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了解,包括所在社区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地域特色、家乡文化习俗,所在学校、班级文化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侧重的进行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成长规律,利于教学的科学性;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建构的基础与发展需求,让教学更贴近学生;分析学生生活环境差异,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为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与确立学习方式方法服务的。不少教师德法课的教学失误,就在于对学生了解不够,学情分析不透,把握不准,贴生活不紧,教学针对性差。

二、深度解读文本,厘清“教”与“学”的逻辑。

新教材从内容的确定、话题设计、活动设计三方面为“好学”做了努力。一是内容选取坚持从学生生活出发,生成教育主题,然后再将生成的教育主题去覆盖课标要求,而不是从课标出发去选择。二是话题是按学习规律设计的(年龄、趣味)。三是教育活动的设计,主题和内容是儿童能理解的,适合儿童,更是能唤醒他们已有经验,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索。适合是底线要求,是激发儿童成长的“活性因子”,更好生活、更好自我的存在是课程的追求。

解读教材可以按照由大到小(套、册次、单元、课题、课时),从宏观到微观(课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材体现的新思想;内容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由低到高的衔接(同一教育内容在不同年段任务分工不同,学生学习要求与身心特点规律不同),由粗往细看(每一课问题层次不同,逻辑思路有别,预设的价值方向也不一样;基于实际,拓展的方向不一样)。解读教材要做到四看:一看同一主题内容在全套教材纵向上的衔接和分工,把握其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及由低到高内容上拓展的边界;二看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的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具体要求;三看每个话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每个话题的核心内容及该课的课时划分;四看每一课的图文表意,文中关键词所指向的教学目标点和本课的核心价值。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教材的总骨架与血肉就一览无余。

三、精准确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简练,直指达成的效果。如何精准设计教学目标?首先,要在明白学情、教材逻辑、学生生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着手制定教学目标;其次,目标确定的原则是用教育率的要求去覆盖内容率的要求,即要从学生实际确立目标去覆盖课标要求;其三,进行效果式的三维目标简练语言表述。

要确保儿童主体地位落实和学习内容的适切,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和发展的内在需求、主动熟悉学生各种(地域、家庭、学校)差异,让差异成为教学的资源;要体现课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求,弄清全套、分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教材、课时教材的逻辑(我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联系,相互承接转圜(螺旋上升的特点,年段“启蒙—延续—深化”)的梯度层次与关联关系(内容的并列、递进、总分,明面是内容,背后是情感),从而明确宏观(纲标目标)、中观(课程)、微观(单元、课时、课及课各环节)的不同要求。

四、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回归儿童生活。

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回顾自己的生活,整合他人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反思生活的不足,探究解决生活问题,完善不足,从而创造一种积极有意义超越现实不足的生活。这是生活化课堂的基本格调。生活化的课堂取决于生活,贴近教室里孩子生活的程度决定课堂学习的成败。这是内容选择的基本前提。

如何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他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内容,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2)是你所教孩子的生活,或者是他能够融入的生活,而不是别的,有能够把他们带入的浓浓地生活味道,打开生活的世界,用儿童可感可思的有道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引发儿童的道德理解、道德学习,探究生活蕴含的价值,提升生活品味,重构儿童的生活。(3)在保障课程基本目标、本质要求(意义)不改变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在取舍时,首先,要用好教材。经过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反复遴选推敲的文本,有典型性、代表性;其次,用发生在本校、学生家庭、社区身边的,本着保护隐私,对他人无伤害的原则,有针对性整合运用这些资源,对教材资源进行替换,增强探究的针对性;其三,内容选择以陈述事实为主,寻找法理依据,学习探究过程不传播仇恨与偏见。这是教育的原则。(4)为学生打开生活的世界。生活远远大于教材。随着新的治国理政理念、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发展、法律的完善,生活会有新的变化,道德认识会有新的发展,优胜劣汰是自然也是社会的法则,保护古老文明与开拓新文明会是有机的平衡,教师的观念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展示生活,探究生活,解决生活问题,集聚生活的智慧,创造更好的生活,才能拓展内容宽度,增强教学厚度,达到教学高度。“大道至简”,抓住根本。

五、创设厚实、灵动的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探究的是学生的生活,探究生活的目的是更好生活,寻找生活的价值意义。教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观察、访谈、问卷与家长的沟通要深入而恰当;入课要新颖、激趣、贴近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智慧导入;每项活动开始前要把具体的活动要求告诉学生,不要等活动后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突兀;在展示学生生活中展开学习探究活动,注重儿童已有经验的唤醒、重组、整合、提升,生活情景呈现要与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吻合,问题发现及解决要放手交给学生,活动时间要充足,教师要深入学习活动倾听、观察、及时予以引导,善于推动探究、体验、感悟的深入。有参与的智慧、生成的智慧;探究感悟、问题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直达道德意义,教师要有聚焦价值的智慧;活动的展示交流要充分,要把学习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要善用组织质疑、辩驳的课堂对话,在问题反思、在交流感悟中生成体验,在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有评价促动的智慧,强化生成,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综合素养,为回归指导生活搭建桥梁。生活是多样的,学习探究就有多角度、多方面,复合式的、全要素的生活探究,是建构不同生活的途径。课堂的厚实源于学习的厚实,学习的厚实取决于生活厚实、展示探究的厚实、问题解决的厚实及道德建构生成的厚实。

六、形成彰显德性的课堂生态。

德性是道德的品性,是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德性,如,医生:生命至上;商业经营:交换自由,童叟无欺,平等相待;法律、制度:公平正义;交通:安全、准点;教育:精神自由成长,心灵呵护。好的课堂生态,就是兜住课堂教学行为的底线,作为德育的课堂尤其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