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拓展阅读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让拓展阅读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黄艳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小学

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件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引领学生开展阅读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阅读的策略

1、课内拓展阅读材料的来源

①教师提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有着丰富的阅历,并且能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筛选,所选的文章往往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注意平时的积累,还可以利用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共同搜集,做到资源共享。

②学生提供。学生是阅读真正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让学生学习处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这样不仅丰富了拓展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③师生创作。低年级教材篇幅短小,一点点内容教师要反反复复教两三节课,让学生感到非常厌倦。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新词编编儿歌,讲讲故事,并把优秀的作品打印出来推荐给全班同学,作为大家共同学习的拓展阅读材料。教师也可以自己动手写些文章,以供同学们学习。学生对于同学和老师写的文章,读起来更加亲切,兴趣也非常浓厚。

2、课内拓展阅读内容的选择

①与文本作者相关

当学生学过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后,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写的其他文章以及有关书籍,可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例如:从《匆匆》中认识作家朱自清、从《凡卡》中认识作家契诃夫。从《稻草人》中熟识“语言大师”叶圣陶……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名家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或课前,或课尾,或课中,要适时地把作家请出场,推介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家的初步认识,开启一扇以“课文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大门,从而对其作品产生阅读期待。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及作者其它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另外借助“同步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在学习了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事迹及感受对鲁迅的怀念之后,我向学生介绍鲁迅的一些作品:《鲁迅全集》、《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让学生走近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品质。

②与文本主人公相关

教材中的有一些课文是关于历史的、科学的、文学名人故事,学生在学过课文后往往流露出想更多的了解这些名人的强烈兴趣,这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这些名人的其他故事,学生的阅读会呈现出比平时阅读所不能及的效果。

像这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阅读,一定是最有效的阅读。

③与文本内容相关

学生学习课文,首要目标是积累知识。当我们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满足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就是“以人为本”,可是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对课改理论解读有偏差的教师,却因噎废食,为了“改革”,就出现“重能力、轻知识”的做法,这是不科学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拓展阅读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障碍,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相机作为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

④与文本表达方法相关

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是有必要选择和推荐那些和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内容供学生阅读的,这样也能很好的起到学生主动阅读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如在学习《丰碑》一文时,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文章表达方法上独具特色,设置悬念,既“合情合理”又在“意料之外”的结构安排给学生一种震憾心灵的艺术效果。教学完这一课后我们安排学生拓展阅读短篇小说《桥》,体会那位普通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学生很自然地感受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3、课内拓展阅读时机的安排

对文本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和延伸,这决定了拓展教学只能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辅助环节”。它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并服务于文本的解读,所以要求我们在进行拓展阅读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找准能进行拓展的时机。

课前拓展,奠定基础

课前拓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本课储备能量。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前,布置的预习时,老师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他与周瑜的年龄这两方面创设悬念,让学生查找有关介绍诸葛亮方面的书(如《三国演义》、《我国古代军事家——诸葛亮》等),学生在查找课外读物时,发现原来诸葛亮原来比周瑜小,还在查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②课中拓展,深化理解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学生对于“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难以理解。这时,教师把鲁迅及革命志士遭到反动派迫害的事例展示给学生,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拓展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时,不待老师讲,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理解句子含义了。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既扩大了阅读量,又很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真可谓是“一课三得”。

③课后拓展,学法迁移

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可能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扩大视野。如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向学生推荐少儿版《三国演义》,学了《黄继光》,让学生读读诗歌《永恒――献给黄继光》,从后人对黄继光的赞美之中进一步体会英雄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壮举。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课后拓展也可以为学生学法的迁移提供一定的保证。

著名的崔峦老师曾说过:教科书是凭借,课外资源是活水,关键看你挖了怎样的沟渠,引来了哪里的活水,适度才是关键。合理的适度的拓展阅读,它既不是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也不是泛滥无度的枯枝败叶,而是锦上添花的秀美之作,更是画龙点睛的绝妙一笔!愿我们的课堂中多一些变“添足”为“添花”的拓展阅读,愿课堂更趋向和谐,更趋向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