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的方法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家校沟通的方法与策略

梁静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临枫小学 610110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可见,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能更好地形成教育的合力。

我们面对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教育背景、成长经历。怎样和这些完全不同的家长沟通,和他们达成共识?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了解新时代家长的特点。

家校沟通本质就是人际沟通,对沟通对象的分析和了解有助于我们一方面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去做相应的准备,为沟通过程中遇到了相应的情绪、行为作出恰当的处理与回应。

根据家长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有的放矢,才能事倍功半。

    1、积极配合和默默支持型。这部分家长是我们最有力的支持者,他们对教育有正向的思考,能很好地履行家长的职责。

2、放任不管型。这部分家长一般又分为两类,一类认为不用管,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就没怎么管过,一样成长得很好,甚至比那些当时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发展得更顺利。另一类是由于自己的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

    3、有心无力型。这部分家长愿意配合老师,但缺少方法,不知道该怎么配合教育,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感觉无能为力。

    4、完美型。完美型的家长一般比较焦虑,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一般,比不上别的孩子,家长的压力就会很大,就会花很多时间和力气在孩子的学习上,如果孩子达不到要求,收到的负面评价就比较多。结果就是急坏了家长,孩子反而会养成拖沓、被动的习惯,内在的力量不能得到激发。

    5、溺爱型。溺爱型的家庭不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愿望和要求,不接受其他人指出孩子的缺点。

6、指导型。指导型的家长往往学历比较高或者个人事业发展比较好。由于家长本身在工作上的卓越,他们更容易单从自己的、或者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老师的教育教学。

二、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让家长信服。

目前的教育环境给老师、给家长都有很大的压力,老师是一线教育的实施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长其实把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转嫁给了老师,同时也把压力转给了老师。孩子的教育必须是家长、学校的携手共进的结果,所以,怎样让各种类型家长的信服,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教师的自我认同感。教师的自我认同感来自两个方面:职业的自我认同以及专业能力的自我认同。从事教师这样一个职业,在各行各业优秀的家长,特别是非常优秀的家长面前,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这份自信更多来自于专业能力的自我认同。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如果教师的课堂受到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收获知识与能力,还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就会从内心接纳教师,从而更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也更容易获得家长的配合。这份在专业上的自我认同感,也能帮助教师在面对任何类型的家长都平静、理性又游刃有余。

    (二)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需要一件一件细致地去落实。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班级事务……当教师尽力把自己分内的工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时,家长就能看到老师责任感以及为班级、为学生付出的努力,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为家校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教师需和学生一起努力建设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成长的机会,在班级中形成正能量。优良的班风有神奇的功效,有过滤、净化甚至是自洁能力,不仅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好得成长,家长也能受到良好氛围的感染和浸润。

(四)对待家长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作为一名老师,自己明白,无论家长从事什么职业,对于老师而言,他就是家长,你们之间的链接点就是孩子,需要解决的就是孩子目前的问题。面对每一个家长,都要做到以礼待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

三、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沟通中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老师向家长汇报班级情况、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规划、方法等的机会,同时也是家长了解老师教育教学水平、其它综合素质的途径。家长会是一把双刃剑,家长会是否成功,很大意义上关系了老师在家长心中的分量,自然也关系到家长是否配合我们的工作。所以,每一次家长会都需要我们提前规划、精心准备。

家长会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是家长培训会、问题研究讨论会、孩子的成长展示会。但是至少一年应该有一次家长的培训。

家长培训会:可以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引导家长去认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可以是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培训等等。还有问题研究讨论会;经验分享会;孩子成长展示会等。

(二)个别交流。 所有交流的前提是理解,共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1.倾听。主要用于第一次单独沟通时,或者家长主动找我们沟通。教师需要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家长的叙述,教师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家长的关注程度、家长的教育能力等等,为后面的沟通奠定基础。

    2.教师要客观反映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目前的问题。特别要注意从问题指向孩子面临的困难,从而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出现了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携手帮助孩子打败困难。比如面对“溺爱型”的家长,他的孩子小丁,身材比同龄的孩子高大,科任课不听老师的指令,常常出手打同学。体育课迟到半节课,扰乱课堂纪律。英语课做手工,非要帮同学做,被别人拒绝后就出手打同学,孩子还爱吹牛,吹嘘自己有几万块钱,要请全班吃火锅等等。

在和家长的沟通中,要引导家长从孩子的行为表象去破解孩子渴望帮助的行为密码,比如,可以可以引导家长去认识到,小丁平时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课堂,影响了班级,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在同学心中的形象,在班级中受到的认可度很低,导致了他在班里很不自信,没有存在感,所以他就用各种不恰当的方式来彰显他的存在。教师要让家长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向上的,小丁也一样,在他的心里也有一颗积极上进的种子,只是方式不对。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帮助他,用合适的方式去在班级中找到他需要的存在感,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家校沟通,我们面对的家长类型不一样、孩子的问题不一样,但角度和方式是具有共性的,都要注意从现象引到本质,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去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家长明确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并且一段时间后有反馈,适时督促和鼓励家长,坚持用正确的方式帮孩子建立规则、健康成长。

同时,教师还要有心理准备,孩子的问题不会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因为家长是成年人,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这需要我们有长时间解决问题的准备和耐心,有进步了,就鼓励孩子、鼓励家长,鼓励他持续地坚持下去,也让家长明白,需要改变的其实是自己。

当然有时候,老师做了许多却仍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或者他明白老师的用心,但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孩子,这虽然是极少数,但还是有的。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也不必沮丧,可以通过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要太苛责自己,也不要对教育失去信心。做好自己该做的、能做的, 教育本来就是一项慢的事业,有时候真的只能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