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几点认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1

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几点认知

李兰

达州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  635000


重症患者营养不良增加了死亡率、住院时间和获得感染的风险。为了解决危重症病人的营养不良及其衍生问题,营养支持特别是肠内营养支持越来越受到重视。重症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作为营养支持的一个重要途径,已经被临床医师认识并广泛应用。下面就相关知识进行科普介绍。

1、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特点有哪些

危重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存在较高营养风险,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危重症患者由于外伤、感染可致肠萎缩和粘膜渗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可诱发系统炎症反应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同时,由于创伤、感染,常需要使用很多药物(如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抑酸剂等),会进一步破坏内脏血流的稳定及胃肠道粘膜的完整。肠内营养(EN),尤其是在24~48 h内实施的早期肠内营养(EEN),不仅能够提供营养底物,还能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肠道的微生态。所以,肠内营养已成为了临床诊疗团队对危重患者常用的营养模式。

2喂养时机的选择

对于危重症病人需要选择哪种营养支持方式需要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所有重症病人都要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和危重营养风险的评分,应做到尽早实行肠内营养,如果病情发展严重,消化功能比较差时也可与肠外营养联合使用。同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前要排出病人是否存在禁忌症,重症病人要在住入ICU的24小时到48小时之内就启动肠内营养支持,外科危重病人可提前在24小时以内。如果病人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没有肠内营养支持的禁忌症,也要尽早启用肠内营养支持。如果病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要在液体复苏完成后且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后再启动肠内营养支持。根据病人消化道的耐受情况,不断增加肠内营养支持的使用量,同时在相应的慢慢减少肠外营养补充量,注意不要操之过急,循序渐进,直到达到目标需要的营养补充量。对于危重病人来说,肠内营养支持的目标喂养量是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要104.6-125.5千焦的热量,目标蛋白的需要量的是每千克体重每天是1.2-2.0克。

3影响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由于患者病症及体质的不同,在临床实践中,影响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这些不安全因素可能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胃肠道并发症(腹泻、恶心、呕吐)、代谢性并发症(高脂、高血糖)、机械并发症(喂养管堵塞、移位、对口鼻或食道的刺激和侵蚀)以及感染并发症(中耳炎、鼻窦炎及吸入性肺炎)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不安全因素主要为选择肠内营养配方不当、投给方式不当及导管护理不当。肠内营养配方的不当选择主要是未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选用制剂;投给方式不当主要是投给量不当、输注速度的控制不当;导管护理不当主要包括导管堵塞、移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一定程度影响危重症患者的安全,所以,想要提高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就應从上述问题入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4肠内营养支持的剂量与制剂选择

经过大量研究数据发现,肠道通透性的增加或是发生其他营养不良问题多是因为身体摄取的营养不足需要量的50%,只有肠内营养供给量达到并超过身体需要量的60%时,才可有效保持肠道良好的通透性,避免发生肠源性感染。经过相关研究综合分析后得出,短肽配方与标准配方相比,可改善氮的吸收情况,大大提高内脏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病人的体重,减少病人的排便次数与粪便排出量,可提高病人日常护理情况以及预后状态。

5 应怎样为危重患者选择肠内营养途径

危重患者选择肠内营养途径过程中,应始终秉持以下原则:患者肠道安全,能够正常使用。注重肠内营养的支持时间。对于消化系統功能正常并且具有清晰意识的危重患者,适用于鼻胃管。鼻肠管则仅能够为危重患者提供短期内的营养支持,若危重患者容易发生反流或误吸,对于鼻胃管无法建立耐受的患者,则选择鼻肠管。若患者无意识,长期处于需要营养支持的状态,无法经口进食补充营养的危重患者,以上两种则均不适合,可以进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或肠造口术,给予危重患者所需的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