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结节应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肝硬化结节应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

艾斯凯尔江·亚力坤   ,古再丽怒尔·克热木

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844000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使用MRI、CT等检测模式诊断肝硬化结节临床价值探究。方法:选取我院诊治患者80例,参与临床分析,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6月截止,将参与研究患者分别予以MRI、CT等检测,“金标准”诊断模式为病理学检测,比较两组漏诊、误诊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CT检测漏诊、误诊率较高,MRI检测准确率比较CT检测,两种检测差异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患者肝硬化结节症状期间,予以不同诊断模式,均具有极为显著的诊断效果,且不同检测模式,自身应用原理亦不相同,临床诊断期间,可依照其实际情况,选取对应方式进行诊断,提高检测效果,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CT;肝硬化结节诊断价值

    肝硬化为临床上影像科中极为常见的慢性病症,患有此类症状患者,随自身病症的不断发展,能够导致其逐渐发展成为肝脏损伤类症状[1],患者肝脏硬化初期,患者肝部出现结节表现,临床上用以作为诊断肝脏类疾病重要指标,同时此类症状患者早期诊断极为重要,能够有效检出患者机体内实际情况,降低症状持续恶化,及早进行治疗,对其肝硬化结节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3]。本文选取我院临床诊治患者80例,作为分析对象,研究起始时间为2021年1~2022年6月,分别予以MRI、CT等检测,具体内容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临床诊治患者80例,作为临床分析案例,研究起始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6月,将研究选取案例分别予以MRI、CT等检测,并以病理学检测作为研究金标准,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2例,女性患者人数为38例,年龄选取标准为54岁~74岁,均数年龄为(64.55±3.54)岁。

1.2方法

    MRI检测:将相关器械序列号T1WI、T2WI等相关参数设置我完毕后,丢弃患者进行全面动态增强扫描。

    CT检测: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设置好器械相关参数后,为患者注射对比剂,对患者患处进行增强扫描、平扫等。

1.3评价指标

    临床研究期间,详细记录相关指标数值情况,并将其影像学图像上传,并进行保存,由科室内相关影像学医师两名及以上人员,负责进行临床诊断工作,由两位医师进行阅片,双方诊断结果一致时,将其纳入最终研究结果,如发生分歧,则需要协商至一致,作为最终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时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基础资料使用(±s)表示,计数资料、例数时使用(%)表示,对临床数据进行检测时采用t,X2表示;如果(P<0.05)时,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如果(P>0.05)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应用不同检测模式对其诊断效果分析

    经研究,CT检测症状漏诊、误诊例数为(4)例,占比为(10.00%)与MRI检测症状漏诊、误诊例数为(2)例,占比为(5.00%)相比较,MRI漏诊率较少,MRI诊断准确率为(95.00%),例数为(38)例,高于CT诊断准确率为(90.00%),例数为(36)例,X2值=0.7207,P值=0.3959,组间差异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硬化症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有此类症状初期,无明显症状体现,极易被其患者忽略,但随着症状发展,后期出现明显感受时,对其患者肝脏造成严重损伤,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因此,此类症状需要尽早进行诊断,可通过体检、影像学等方式检测出。早期检测,既能防止患者病症恶化,同时能够通过影像学作为依据,提高患者预后及治疗效果[5]。临床上影像学技术种类极为繁杂,如X线、MRI、CT、超声等,其中CT、MRI将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可适用于各类常规检测中,通过其检测结果,能够得出,患者肝脏表面呈明显隆起,且边缘以不规则表现,MRI检测结果发现患者肝脏出存在明显锯齿表现,同时对其门静脉延迟扫描期间,出现明显信号改变情况[6]。临床应用不同检测模式,MRI症状检出率与CT症状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患者肝硬化结节症状期间,分别采用CT、MRI等模式进行检测,其临床检测效果均极为显著,应用期间可依照其设计原理的差异性,诊断不同患者症状类型,并将其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以此拟定出后续治疗方案,保障患者机体健康、生命安全,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赵永明.肝硬化结节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6):122-124.

[2]陈典甲.磁共振成像和CT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01):31-33.

[3]刘伟业.肝硬化结节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01):30-33.

[4]赵素贞.CT与MRI对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价值比较[J].临床医学,2020,40(09):64-65.

[5]黄红刚,祁红艳,刘艳红,冯永刚,陈新梅.核磁共振成像对肝硬化肝内结节诊断及癌变的早期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04):599-601+609.

[6]谷金龙.肝硬化结节应用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