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孝德教育”主题文化建设之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01
/ 2

小学“孝德教育”主题文化建设之刍议

黄锐

中山市坦洲镇合胜小学  528467

摘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中华孝道,把孝德教育渗透到各年级的学科课堂教学中去,建设 “孝浸校园、孝润家庭、孝美心灵”的孝德教育主题文化框架,进而逐步形成“知孝、行孝、美孝”的道德内化过程。

关键词:传统文化  孝德教育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最高层的重视。合胜小学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寻找到“孝”这个基石,以“孝”为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入到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形成“孝浸校园、孝润家庭、孝美心灵”的文化主线,同时也是学生“知孝、行孝、美孝”道德内化过程。

一、孝浸校园

孝文化作为华夏文明几千年道德伦理的精华,博大精深,如何让小学生懂得“什么是孝”是进行孝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此,学校从有形文化、主题活动、学科渗透等三方面入手,把孝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贴近孩子的认知,让孩子们懂得孝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礼仪,感悟孝德。

1.有形文化渲染

以孝知、孝礼、孝感为主线的优秀传统文化普教阵地,分别在校道、廊道、班级进行文化布置。比如,校道两旁布置“百善孝为先,百行德为首”的浮雕、孔子七十二贤、新二十四孝宣传长廊及忠、孝、礼、仪、仁、智、信立式摆件;教学楼的走廊、楼梯等布置学生作品及悬展示历届学生毕生合影;班级文化建设则结合本班实际,把传统文化贯穿于班级文化布置始终,营造浓厚育人氛围,如孝悌班就以孝与悌为主线,打造班级文化。通过有形环境文化的布置,让环境成为孝德教育的隐形课堂,使学生在浸染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

2.主题活动引领

活动是德育的主要载体。以孝德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责任担当、尊老孝亲、和美友善为目标,以亲近传统、亲近校园、亲近家庭、亲近自然为内容的德育主题活动体系。

 

 

 

 

 

学校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把孝德教育目标与内容贯穿于活动当中。如春节期间,学校开展“浓浓家乡情,幸福中国年”主题活动,通过幸福中国味、幸福合家欢、幸福我来绘、幸福全家福等四方面内容,巧妙地把吃团圆饭、贴对联装饰、向长辈拜年、许新年愿望等春节传统习俗进行强化,把学生、父母、(外)祖父母等家庭成员联动起来,一起践行中华孝道。

3.学科教育渗透

学校把孝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各年级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渗透。如音乐老师在教授音乐课《摇篮曲》时,让同学们想像母亲抱着婴儿入睡的温馨场景,并把这首曲回家唱给妈妈听;又如老师在教授二年级语文教材《三个儿子》时,老师引导学生 “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能主动帮助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好儿子”,进而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作业:把课文读给妈妈听,并告诉她你学到了什么?

另外,学校也充分利用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堂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使孝德教育扎根于课堂。

二、孝润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家庭是践行孝道的主阵地。一是家长对父母或长辈态度及行为直接影到孩子对孝的认知和行为;二是父母及长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孝意识和孝行为。虽然现在已全面放开三孩政策,但“421”家庭模式(4个老人,2个家长,1个孩子)仍普遍存在。父辈、祖辈对孩子若存在过分溺爱、迁就,则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父母及他人。因此,提高家长的孝德教育意识,让家长重视孩子孝行为的引导与实践尤为重要。

1.提升家长意识

家长对孝德教育的认同与参与是孝德教育取得成效关键。学校以“构建学习型家庭”为契机,通过家庭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孝德教育的宣传讲解,引导广大家长重言传、重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种下传承孝道美好种子。

2.强调亲子共育

尊老孝亲从来都不是孩子单方面的事。在进行孝德教育中,家长必须要起到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的作用:一是在物质上供养父母,使其不受饥寒之苦;二是精神上愉悦父母,使其活得舒心快乐。家长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能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

另外,作为家长不仅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与迁就,还要给机会甚至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长辈关爱之情,逐渐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

三、孝美心灵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教育只是学校育人的一个抓手或载体,最终须内化成学生的道德行为。通过孝德教育,让孩子学会自强、懂得感恩、敢于担当,成为一个具备新时代美德特征的好少年,使之成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行为规范。为此,我们把孝德教育融入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去,具化成学生为人处事的日常行为准则,即:爱国爱家孝长辈、自强自立善学习、尽责奉献乐助人、诚实守信有担当。

1.爱国爱家孝长辈。爱国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情怀。孝德教育要求学生在日常言行中懂得表达对长辈的孝顺与尊敬,无论家庭贫富,地位高低,均须体会长辈及父母为家庭所付出各种辛劳;高年级的学生要求初步了解国家富强与家庭幸福的关系,具有家国情怀。

2.自强自立善学习。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从洗衣做饭、叠被扫地开始,逐年级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与学习自觉性,掌握一定生存生活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做生活强者,学习主人。

3.尽责奉献乐助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孝德教育核心内容之一。从小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在尽职尽责中锻炼提升自己能力水平,进而更好帮助他人,为集体和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4.诚实守信有担当。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根据《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内容,要求学生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学校孝德教育沿着“学校—家庭—学生”这一主线展开,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把孝德教育贯穿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去,让孝德在课堂中萌芽、在家庭中生根、在言行中升华,逐渐形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家长认同的孝德教育主题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1.25)

2.《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育部印发 2015.8.20)

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