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理喜洲古镇传统建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浅谈大理喜洲古镇传统建筑

李福英

昆明城市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21

摘 要:喜洲古镇作为传统白族聚居地,其白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喜洲古镇建设的重要依托。喜洲镇内遗存的大量古建筑群是边疆与内地、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智慧结晶,建筑群保存相对完整,其文化遗产价值弥足珍贵。本文主要围绕喜洲古镇建筑景观、街道格局、宗教建筑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旨在分析探讨喜洲古镇的发展与保护,以实现传统民居及其文化遗产保护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建筑景观;街道格局;宗教建筑

一、建筑景观的调查

建筑景观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建筑与景观同等重要相伴而生,建筑及景观并成为景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建筑景观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保护和研究价值,能够反映当地建筑文化、技法、理念、艺术价值、民俗风情。

(一)传统民居景观

喜洲古镇的特色之一在于建筑,而最有名的建筑在于传统民居。古镇民居的建设处处受到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背山向海是喜洲古镇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喜洲古镇在洱海西岸,苍山东面,因此大部分古镇民居主房均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照壁也与主房相对应面朝苍山,下午时分太阳偏西,阳光照在照壁上熠熠生辉,整个庭院显得通透光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喜洲古镇民居建筑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建设文化。作为白族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喜洲古镇民居集木雕、彩绘、泥塑、砖饰、石刻、青石于一体。通白的墙体、绚丽的彩绘、精致的木雕、生动的石刻、紧扣的榫卯,喜洲古镇民居建筑上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件艺术珍品,值得游客逐个品析。

图1民居门楼

众多民居聚集在一起构成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民居历史跨越明清时代至民国,喜洲古镇现有古民居院落110座,遍布在古镇各街道。其中严家大院、董家大院和杨品相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白墙青瓦到木雕彩绘,古镇民居建筑见证着喜洲古镇的过往及未来,多处百年老宅给古镇以厚重的历史感古,通过老宅传达出来的历史感与古朴感成为喜洲古镇建筑景观的精神核心。这种历史感与古朴感展现给游客,也对游客起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利用古朴的村貌,美观大方的建筑外观,再加上清澈的蓝天,喜洲古镇被打造成绝佳的摄影胜地。行走在喜洲古镇的街角巷口可以看到很多摄影爱好者在拍照,良好的摄影环境也吸引了不少新人来此拍摄婚纱照。

(二)传统民居建筑

随着喜洲古镇开发,古镇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古镇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喜洲古镇对临街建筑进行了适当的商业开发。一方面;据统计在喜洲古镇内经营的商铺有279家,多集中于喜洲古镇的中心区域四方街及寺上街、寺下街、彩云街,城北路四条街道上,多经营餐饮、手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旅游商品等。

图2民宿(民居)庭院

临街商铺多是单间门面房为主,装饰风格与民居别无二致;另一方面伴随着旅游民宿的兴起与发展,古镇内规模较小的居民被开发成民宿,既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也给游客提供了住宿白族古民居的机会,增强了游客对民居文化的体验和理解。规模较大的民居被开发成博物馆和游客接待点,如严子珍的故居严家大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被开发成民居博物馆,以此方式来对严子珍的故居进行开发与保护,严家民居则成为游客接待点。

(三)传统建筑符号

在传统白族民居中“三滴水”样式不论是在喜洲古镇民居门楼中还是在庭院的照壁中都广泛使用,因此“三滴水”样式的图案符合也成为白族建筑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在喜洲古镇的建设中,根据白族建筑这一特征提取了“三滴水”的样式符号,将其使用在街角巷口的路标指示牌当中。指示牌最上方的横木代表屋檐,既有“三滴水”样式的层次感,又有翘角飞檐的曲线美,指示牌右边横木下方垂挂的灯笼图案,屋檐下的灯笼也是喜洲白族建筑文化的体现。

“三滴水”照壁也是喜洲古镇白族民居的典型标致,是白族民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三滴水”照壁样式,将其运用到喜洲古镇各重要建筑的简介牌中,如正义门旁边所立的简介牌。简介牌保留了照壁基本样式,上部为“三滴水”式样的横梁,中间为“照壁主墙”,最外围是双列五行的白色小方框,代表照壁的水墨画,中间装饰为白色方框及回形图案,最内层为内容展示。简介牌的设计充分吸收借鉴了照壁的样式,展现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文化。

喜洲古镇的一些建筑上常有斗拱重叠、翘角飞檐显得精致而又紧凑,如正义门上面的魁阁、四方街的翰林坊、杨品相宅的门楼。喜洲古镇的形象图案是一个几笔勾勒出的小楼,图案形状酷似正义门。这个小楼图案的设计从众多古镇建筑上翘角飞檐获得灵感,在外观上既形象又美观,体现了喜洲古镇建筑外观简约大方的特点。此外扎染元素也运用到古镇路灯外形中。

二、街道格局的调查

喜洲古镇的街道格局从元代开始发展,在明清时代不断完善,民国时期的街道格局与现在的格局无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喜洲古镇能将原有街道格局保持至今未进行大拆大建实属难得。一方面古镇街道继续发挥着居民便利居民出行,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古镇开发过程中对临街店铺进行适当的改造并完成古镇旅游线路设计,满足游客游玩需要。

喜洲古镇主要的四条主要的街道分别为寺上街、寺坪街、彩云街和市户街,古镇的商业功能多由着4条街上的商铺承担,居住功能除上述4条街两旁的民居外,大界巷、染衣巷、富春里等街道两旁也有较多的民居分布,喜洲小学在位于寺上街的中部。宗教场所分布在寺坪街、寺上街等街道。喜洲古镇内九曲小巷四通八达,最终的道路交汇点在古镇中央的四方街。向心状的街道分布为游客提供了多条游玩线路的选择。

三、宗教建筑的调查

信仰作为人的重要精神活动之一,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与对外交往中,喜洲古镇的居民形成了多元的宗教信仰。九坛神庙位于市坪街,是喜洲古镇当地的本主庙,当地百姓为祈雨修建庙宇将大理地区最高的9位本主集中起来供奉;十隍殿北侧正义门,寺上街入口旁。十隍殿北殿供奉“爱民皇帝”本主像,西殿供奉冥界各神灵,正中央为地藏王菩萨;正义门上方的魁阁供奉主笔考试的魁神,因此有学生家长多会来魁阁进行祈福,希望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尤其是在大型考试前,祈福的人最;喜洲古镇东边的大慈寺已有千年的历史,里面供奉是儒释道三家的主神像,是三教合一庙宇。

此外,喜洲古镇内还有紫云寺、清真寺等宗教寺院。一方面喜洲古镇的居民随时可以到庙宇寺院进行祈福,尤其是在一些节庆活动,庙宇寺院成为重要的节庆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喜洲古镇的庙宇寺院秉持开放的态度向游人开放参观,游客也可到寺院里祈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向来往的游客展示着当地人精神生活。

总结

喜洲古镇是白族聚居区,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物质文化应用方面,利用古朴的村容村貌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将喜洲古镇打造成绝佳的摄影胜地;将规模较大的古民居开发成民居博物院和游客接待点,规模较小的古民居开发成民宿;建筑符号则普遍应用于路标和各种介绍牌中;古镇在对纵横交错的街道进行适当的商业开发的同时也为游客规划不同的游玩线路;宗教建筑的开放则为游客参观和祈福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