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养成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1
/ 2

教师师德养成教育研究

谢佳忆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在当下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屡屡存在着教师违背其职业道德的现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师德自身蕴含的伦理道德精神、教师的人性使然以及师德现状决定了制度化是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教化对于师德的丰富以及道德的特点决定了教化是师德建设的坚实基础。道德内化的价值决定了内化是师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为促进教师的道德养成,可从多个方面着手探究师德养成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教师;师德师风;自身发展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过程中需遵守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认知等。师德是学校师资质量的重要表征,师德养成则是教师职业的立身之本。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先后颁发了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政策文件。深入探究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在逻辑并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明晰师德养成的价值意蕴

(一)贯彻师德师风建设政策的首要任务

杨卫东指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可见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指导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战略性原则和行动纲领,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意见为师德养成指明了方向。党和国家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重强调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并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在强调教师地位的同时也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要敬岗爱业、以身作则。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提出将我国教师建设成为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创新型人才,并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的首要评价标准。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首要在立德,故而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于教师教育全过程。2022年教育部下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详细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以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上政策意见肯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性,故而要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政策意见,首先要促进教师的师德养成。

(二)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

传道者其自身需要先行明道、信道,所以,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责任主体,必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可见,师德养成本质上是教师通过持续学习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呼唤教师规范自身言行,在教学实践中关注自身师德养成。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既包括内在的道德认知,又包括外在的幸福生活。师德养成是教师道德认知发展的基石,以唤醒教师的道德认知潜能,帮助教师达成全方位的道德育人使命。

二、探究师德养成的实践措施

师德养成的内在逻辑表明,其以道德内化为先导,以道德躬行为根本,以道德反思为要义。因此,为促进教师的道德养成,可从观念引领、实践操作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着手探究师德养成的实践措施。

(一)观念引领:树立“知行统一”的师德信念

从师德养成的观念引领层面来看,应树立“知行统一”的师德信念。教师道德的“知行统一”,强调教师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协作发展,其中“知”是师德养成的前提条件,要求教师能将教师行业的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行”是师德养成的旨归,要求教师能将内在的道德观念运用于道德实践。其中,道德实践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教育实践将内在的道德情感、认知转化为肉眼可见的道德行为。

人们认为道德是一种外在约束力量,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可见,师德信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维持具有深刻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亟待树立“知行统一”的师德信念,并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两个层面树立师德信念。其一,提高道德认知的信念。教师的道德认知反映了教师对相关道德的了解,知道哪些是正确行为,因此,教师道德认知的提高必然需要教师对道德理论的学习,并在反思、实践的过程中内化为必备的道德品质。其二,坚持道德实践的信念。道德实践是道德认知在具体情境中外显的结果。师德养成敦促教师成为一名道德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心怀正义,因此,引导教师树立“知行统一”的师德信念,能有效地坚定教师行为,深入体认教师道德。

(二)实践操作:探究具体可行的师德养成模式

从师德养成的实践操作层面来看,需探究具体可行的师德养成模式。养成模式是促进师德养成的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分为主观内在和客观外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主观内在的师德养成模式主要以教师自修和向他人学习为主。师德养成是教师主体道德构建并逐步内化的过程,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自修积淀、反思师德养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说明了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道德方面的知识而获得的,可见书籍是获取道德知识的有效路径,教师从中获取了与道德相关的知识后就知道了道德的样态,就会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此外,读书能使人获得甄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教师可以凭借自主学习的形式获取道德知识。教师除自修的学习方式外,还可以从优秀榜样的身上进行道德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道德行为来关照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积累道德智慧。

另一方面,客观外在的师德养成模式主要以普适性的理论专题讲座为主。为促进教师的实践体验,需要增设具有针对性和参与性的师德培训活动,以促进教师体认自身职业、磨练职业意志、积累道德智慧。就培训内容而言,为追求高效的师德培养效果,在开设讲座和培训活动之前需要设置与师德相关的问卷,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师德困境,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

(三)制度保障:构建师德养成的保障机制

从师德养成的制度保障层面来看,需构建师德养成的保障机制。教师道德行为的发生是自律和他律协同作用的结果,外在的他律制度是保障教师内在的自律行为规范的关键。一般而言,师德养成的保障机制涉及评价制度、奖惩制度。为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要逐步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在规划评价标准时要遵循系统、科学、适切原则,以量化的形式进行师德评估。在考核周期方面,要制定短、中、长渐进式的考核周期,确保师德考核的动态连接性。在评估方式方面,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学校要采取多主体评估形式,不仅需要对教师自身进行师德的直接评价,更需要学生、同事、家长等其他主体对师德情况进行间接考评。奖惩机制是师德养成的外在动力,在制定和实行过程中要秉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要按照高、中、低三种等级类别设置教师道德规范标准,并依照评价结果进行划分,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在执行奖惩制度时要灵活、公平,对做出突出表现的教师应酌情提高待遇和奖励,但对触碰道德底线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处。

三、结语

总之,师德制度化与师德教化是外在的,它提供了师德内化的范畴与保障。师德内化是内在的,只有将师德规范的内容与内在要求转化为教师的内在需要,并内化进其道德图式,才能真正实现师德规范和教化的目的,最终实现师德规范的终极意义。他们是并行不悖、内在统一的。

参考文献:

[1]] 师德评价标准、方法和效益三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J]. 糜海波.高等教育研究,2021(10)

[2] 师德建构中“认同思维”教育理念初探[J]. 舒荣;钱晓萍.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6)

[3] 师德养成 “浏”有芬芳[J]. 汤显华.教师,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