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逆转糖尿病的几大基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中医逆转糖尿病的几大基石

罗艳芳

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503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以阴虚为本。消渴症发生,并逐渐发展为消渴症肾病,其原因多与阴虚伤阴耗气以及痰热瘀堵有关,可将其归为本虚标实证。患者发病后,多见水肿,伴有肾亏以及肾阳衰。中医从脾肾亏虚、水湿潴留方面思考糖尿病,将其归为本虚表实类疾病。临床治疗中,中医也多从上述方面对糖尿病予以分型,并提供相应治疗干预。中医对糖尿病的逆转是提升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原因离不开几大基石。

一、认知突破

认知转变是任何事物成功的基石,认知的突破也是逆转糖尿病的主要基石。医学研究突破传统糖尿病“以胰岛素为中心”的理念,从“葡萄糖激酶”方向思考问题。在对糖尿病治疗方面研究中,医学研究人员认为葡萄糖激酶为人体中葡萄糖传感器,是糖尿病治疗工作的核心内容。该认知转变传统医学对糖尿病的认知。面对西医有关糖尿病研究方面的该进展,中医认知也发生了一定转变。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医圣提出消渴症,首先对消渴症进行分型,将其分为乌梅丸症、肾气丸症以及跗阳脉数症,将其归为肝脏、肾脏以及脾脏三个脏器系统疾病。为适应西医对糖尿病认知上的突破,中医对该疾病的认知也有待突破,以解答上述问题。

二、战略转移

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以厥阴之为病消渴为主要理念,将西医理念中糖尿病有关胰岛素以及葡萄糖激酶的理念转变为中医理念,从厥阴肝木系统方面入手思考糖尿病的战略措施。该转移方式为传略方面的转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也是逆转糖尿病的重要基石。第一,肝脏是人体代谢主要器官,尤其是糖类物质、蛋白质以及脂肪代谢的中心。胰岛素与葡萄糖激酶均属于激素的一种,为特殊蛋白质,其代谢效果与肝脏功能之间的关系密切关联。《实验诊断的理论基础与临床意义》中,认为葡萄糖激酶经催化生成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才能参与其他代谢反应,而葡萄糖激酶存在于患者干细胞中。该理论阐述葡萄糖激酶与肝脏功能之间的关系。第二,肝脏与人体代谢之间存在较大关联性。肝脏能合成并储存较多糖分,形成可影响血糖水平的糖原储备。肝脏为人体代谢的中心,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可见中医中将糖尿病和核心归结为肝脏是正确的。反观近百年中糖尿病研究历史中,更加注重的是对胰岛素的干预,对于患者产生的临床治疗价值有待提升。目前以葡萄糖激酶为核心,是对糖尿病诊疗工作的重大突破。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得益于糖尿病向着肝脏方向转移。由于葡萄糖激酶仅存于肝细胞中,糖尿病患者具有多食的特征,容易产生饥饿感,故其体内葡萄糖激酶水平与正常人相比较低。第三,高糖因素是促进葡萄糖激酶生物合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的理念”,将糖类物质归结为脾土之类。糖尿病患者肝细胞中葡萄糖激酶水平明显降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高糖因素促进其生物合成,与中医理念中的“肝脏之病”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措施优化

尽管《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厥阴之为病消渴”理念,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均需要针对肝脏系统进行治疗。中医认为,对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应以厥阴肝脏系统为根本,围绕其开展治疗工作,结合患者糖尿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诊疗。

第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认为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为阴津亏损,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与燥热互为因果,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阴虚与燥热常常会对患者肺、脾、肾造成影响,故糖尿病也被称之为“三消”。中医临床治疗中,重点关注患者阴虚燥热症状的解决,临床治疗中,充分借助现代医学调整患者胰岛素功能,改善患者代谢紊乱情况。临床治疗中,对糖尿病患者予以治疗过程中,坚持以病为主,病症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理念,用以提升糖尿病治疗效果。

第二,病理与毒理结合。在中医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能以重要影响患者“三多一少”症状,疗效显著,但对于降糖产生的效果不明显。对于影响血糖的70多种重要中,升糖作用的药物包括柴胡、生长等,对于降糖的药物包括山药、白芍等。在中医临床用药中,遵循辨证理论,充分发挥中药对患者血糖造成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升糖的药物。糖尿病患者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长期服药,故应尽量避免使用毒理报道的中药,减少中药对患者肝脏以及肾脏造成的负担。在临床治疗中,既要符合中医用药原则,又要注重药物对患者血糖产生的影响。

第三,治疗与改善并发症并存。糖尿病属于病程较长的疾病,患者血糖指数等长期不能得以控制,则可能会引发较多并发症,对患者心、脑等造成影响,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医治疗糖尿病从宏观角度入手,与西方胃管理念相结合,标本兼治。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燥热伤气,进而产生气虚血瘀。西医认为糖尿病发病原因与糖代谢紊乱有关,血液呈现浓、黏现象,导致患者血管壁增厚,血液流动学发生改变,影响微循环。中西医这一理念十分相似,均认为糖尿病与血瘀有关。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冠心病、中风等,直接或间接与中医论证中的瘀血证有关。故中医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理念。

第四,饮食与运动。中医认为对糖尿病患者提供治疗干预的同时,还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运动能力与饮食习惯,将该干预与运动干预相结合。当前较多糖尿病患者饮食与运动控制不当,出现营养模式混乱情况,影响其治疗效果。适当的饮食调节,遵循实施多餐原则,对于控制患者餐后血糖,降低胰岛细胞负担意义显著。中医诊疗中,针对患者自身代谢情况以及营养需求,对其每日所需营养予以准确计算,指导患者严格遵循饮食控制,并为患者提供适当的运动指导,鼓励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当患者肾脏功能良好时,可为患者保持较为充沛的精力,提升患者免疫力。临床治疗中适当提升患者蛋白质摄入比例,降低碳水以及脂肪摄入比例,能在提升患者糖耐的基础上提升其免疫功能,是提升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四、结论

中医治疗方式是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方式,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转变认知、战略转移、优化措施,能为提升中医治疗效果,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方案意义显著,是逆转糖尿病的重要基石。在其影响下,中医对糖尿病有了新的看法,走出传统思维的误区,在临床治疗中有了新的突破,是战略层面上的改变。希望我国糖尿病防治措施日渐成熟,尽早攻克糖尿病难题,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