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

吴大泳

尤溪县溪尾乡卫生院  福建  三明 365107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94.44%>79.63%,χ2=5.25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胃脘痛积分[(0.94±0.28)分<(1.45±0.39)分,t=7.806]、纳差积分[(0.89±0.34)分<(1.37±0.41)分,t=6.6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11.20±2.35)pg/mL<(19.18±2.98)pg/mL,t=15.45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14.04±1.98)pg/mL<(22.75±2.64)pg/mL,t=19.396]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07±0.85)d<(6.31±1.32)d,t=10.484]、饱胀消失时间[(3.79±0.67)d<(5.95±0.82)d,t=15.323]、恶心呕吐消失时间[(4.29±0.84)d<(6.57±1.03)d,t=12.606]比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消退等方面发挥显著的功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自身免疫性损伤、疾病因素等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胃黏膜发生萎缩性变化,出现腺体减少、消失的情况[1]。病情的持续进展,会引发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严重则会导致胃出血、贫血,极大的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早期,应该及时进行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需要根除致病的幽门螺杆菌,减轻胃黏膜炎症。该过程中,应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在此基础上,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药物,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防止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的持续加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阿莫西林、雷贝拉唑、铋剂均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常用药物。中医药方法同样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的选择,基于中医理论,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进而辨证施治。在“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中,主要应用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之法[3]。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西医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均有着良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施,可以共同发挥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进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4]。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应用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10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男/女=30/24,年龄29~67岁,平均(53.18±6.09)岁。对照组:男/女=27/27,年龄31~69岁,平均(52.91±5.82)岁。基本资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西医药物治疗)

选用阿莫西林胶囊(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38)、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220)、胶体果胶铋胶囊(四川峨嵋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322)、呋喃唑酮片(山西振东安欣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307)作为治疗药物。口服阿莫西林(0.5g/次,3次/d)+雷贝拉唑(20mg/次,1次/d)+胶体果胶铋(3粒/次,4次/d)+呋喃唑酮(0.1g/次,3次/d)。

1.2.2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

应用西医药物治疗(阿莫西林+雷贝拉唑+胶体果胶铋+呋喃唑酮)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方法。取太子参20g,刺猬皮、枳实各15g,徐长卿、石斛各12g,佛手、半夏、没药、麦冬各10g,黄连6g,砂仁5g,配制益胃化瘀汤组方。辨证加减,加厚朴+槟榔(脾胃虚寒)、枳壳+炒莱菔子+苏梗+槟榔(胃阴亏虚)或沉香+柿蒂+苏梗+旋覆花(胃络瘀血)。加水煎煮后,取汁温服(2次/d,1剂/d)。

两组均治疗4周(1疗程)。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由t值检验,计数资料应用(%)表示,由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比治疗有效率,观察组相对更高(P<0.05),见表1。

1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n%]

组别

治愈

好转

未愈

有效率

观察组(n=54)

28(51.85)

23(42.59)

3(5.56)

51(94.44)

对照组(n=54)

22(40.74)

21(38.89)

11(20.37)

43(79.63)

χ2

5.252

P值

<0.05

2.2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对比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s

组别

胃脘痛

纳差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54)

2.61±0.54

0.94±0.28

2.37±0.59

0.89±0.34

对照组(n=54)

2.56±0.61

1.45±0.39

2.49±0.64

1.37±0.41

t值

0.451

7.806

1.013

6.62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3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观察[±sd]

组别

腹痛消失时间

饱胀消失时间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

观察组(n=54)

4.07±0.85

3.79±0.67

4.29±0.84

对照组(n=54)

6.31±1.32

5.95±0.82

6.57±1.03

t值

10.484

15.323

12.606

P值

<0.05

<0.05

<0.05

2.4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标

4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标对比[±spg/mL]

组别

TNF-α

IL-6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54)

34.27±4.17

11.20±2.35

41.77±5.82

14.04±1.98

对照组(n=54)

33.91±3.89

19.18±2.98

40.95±6.11

22.75±2.64

t值

0.464

15.452

0.714

19.396

P值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胃部出现炎症改变的同时,发生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受到破坏[5]。病情的持续进展,由于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的加重,胃黏膜变薄、变脆,容易引起出血、糜烂,严重则会导致贫血[6]。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主要侧重于消除致病因子、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进而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胃肠功能的良好恢复。在消除致病因子方面,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为主,应用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药物,一般选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药物。在此基础上,为了防止胃黏膜持续受损,则需要进行抗酸、抑酸治疗,雷贝拉唑、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是良好的用药选择。另外,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加强饮食管理,避免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通过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应用胶体铋剂,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7]。为了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给予促胃动力药物,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药物治疗中,需要联合应用具有抗幽门螺杆菌、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抑酸等功效的治疗药物,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8]

中医药方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将该疾病归为“胃痞”、“痞塞”的范畴。外邪侵袭、内伤饮食引起的痰湿、气滞,加上患者自身脾胃虚弱,会导致“胃痞”的发生,患者多表现为脾胃虚寒、胃阴亏虚、胃络瘀血。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中,应用益胃化瘀汤作为治疗药物。在中药组方中,太子参具有益气、健脾之功,刺猬皮、枳实的应用,分别发挥止痛祛瘀、化痰除痞的作用。徐长卿可用于祛风除湿,行气活血。佛手、没药用于益气补血。麦冬用于益胃养 阴,黄连用于祛湿清热[9]。在各味中药的共同作用下,共同发挥益胃化瘀、健脾益气的功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加减。湿热阻胃者,应用具有清热化湿、和胃消痞功效的中药。肝胃不和者,应用具有疏肝解郁闷、和胃消痞功效的中药。脾胃虚弱者,给予具有补中益气功效的中药,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0]

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药方法均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的选择,并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增强药物疗效,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后,观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44%。应用西医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9.63%。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由此可见,基于西医药物治疗,联合应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胃脘痛积分由分(2.61±0.54)降低至(0.94±0.28)分、纳差积分由分(2.37±0.59)降低至(0.89±0.34)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胃脘痛积分由分(2.56±0.61)降低至(1.45±0.39)分、纳差积分由分(2.49±0.64              )降低至(1.37±0.41)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更好,充分凸显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分别为(4.07±0.85)d、(3.79±0.67)d、(4.29±0.84)d,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分别为(6.31±1.32)d、(5.95±0.82              3)d、(6.57±1.0)d,观察组相对更短(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的快速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水平由(34.27±4.17)pg/mL降低至(11.20±2.35)pg/mL,IL-6水平由(41.77±5.82)pg/mL降低至(14.04±1.98)pg/mL,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水平由(33.91±3.89)pg/mL降低至(19.18±2.98)pg/mL,IL-6水平由(40.95±6.11)pg/mL降低至(22.75±2.64)pg/m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炎症的快速消退。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姝.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21,17(12):117-119.

[2]尹丹,许丹彤.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J]. 系统医学,2021,6(10):125-127.

[3]李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2021,7(05):63-65.

[4]王建超,银艳桃,廖娟,等. 基于清热化湿法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研究概况[J]. 西部中医药,2021,34(02):155-157.

[5]孙宇婷. 中医综合疗法联合叶酸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研究[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12):102-104+115.

[6]伏思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22):113-115.

[7]程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进展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20,39(10):155-158.

[8]刘晓桐,夏军权,郭丽,等. 夏军权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撷菁[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6):2916-2919.

[9]龚大伦.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09):118-120.

[10]赵雪姣.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0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