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韩冬1,许立云2,李军3,张喆4,赫崇安5,岑冬梅6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医学影像科13456 超声医学科2  北京昌平1022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所选取的232例对象均为膝关节损伤,采取盲抽方式根据检查方式的区别将其分为采用CT检测的对照组以及实施核磁共振检测的观察组,均为116例患者,对比两组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相关实验表明,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准确率分别为82.76%、96.55%(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而言,核磁共振检查方式检出率明显高于CT,可为后期治疗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切实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核磁共振;膝关节损伤;诊断;应用

引言:膝关节损伤在临床中相对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会受到病症差异影响,多数患者会有生理不适以及活动受限表现,致使其生活质量水平下降,对此还需要及时作出诊断并展开系统性治疗。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检查方式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差异,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的232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均在院内接受治疗,时间在2021年7月~2022年6月区间,因后期需将两组进行对比,还应当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分别为61、55例(47.38±3.99)岁与63、53例(48.01±4.06)岁。所有患者在诊断后均属于膝关节损伤病症标准,排除具有系统性疾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交流不畅、资料不全以及中途退出患者。两组患者各项资料经对比相对较为均衡(P>0.05)。

1.2方法

对照组选用CT检查方式,机器型号为GE-Revolution CT,根据检验所需调整卧位,一般情况下为半卧或者仰卧位,并将患者的膝关节进行垫高处理,可将软枕垫至膝盖下部,确保胫骨长轴与台面呈5°~10°角。在此还需做好各参数的设置工作,建议扫描矩阵为256mm×256mm,2.0mm层厚,螺距1.4mm。电压与电流分别为120kv与60mA,扫描位置可从单侧逐渐平移至对称一侧,而后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对其病情展开全面分析[1]

观察组在诊断时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方式,应用飞利浦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在进行此项检查时还应当叮嘱患者将各金属饰物、假牙等进行摘除处理,并询问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金属制品,而后保持仰卧位,双腿处于伸直外展状态,将患者膝关节角度调整至外旋15°,在患者膝关节放置在表面线圈内后需做好固定处理工作,而后对其展开T1W1、T2W1、DW1扫描,并做好参数调整工作,不同的模式下参数也会有较大差异性,包括矩阵、层厚,层距等,实现多层面的扫描,获取患者正、侧、斜三个方向的影像学资料,最后对诊断结果展开总结[2]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包括韧带、半月板、骨骼损伤以及关节腔积液等结果,并做好分类整合工作,计算CT与核磁共振检查准确率,以便于后期对比工作的开展。

1.4 统计学处理

在此次研究实验中进行统计学处理时可采取SPSS21.0,计量资料等各项指标可用(x±s)表示,计数资料可用[n,(%)]表示,将t及X2作为检验所用。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有着统计学意义,可利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通过检查结果来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膝关节损伤诊断准确率明显较高,准确率分别为82.76%、96.55%,组间经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格1所示。

表格1两种患者诊断准确率对比(n/%),(x±s)

组别

n

韧带损伤

半月板损伤

骨骼组织

关节腔积液

准确率(%)

对照组

116

47(40.52)

23(19.83)

14(12.07)

12(10.34)

96(82.76)

观察组

116

52(44.83)

27(23.27)

19(16.38)

14(12.07)

112(96.55)

X2

5.071

8.234

10.117

4.142

12.37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膝关节作为人体主要承重部位,其承担着人体的各项活动与站立,其组成结构也有着复杂性特点,而且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膝关节特别脆弱,较易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受损,如自身的肥胖、不正确运动姿势、外界暴力撞击等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降低其稳定性的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生理上痛苦,肿胀、疼痛、积液是其主要症状表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此还应当及时展开治疗,以此来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其尽快康复。但因每位患者的病情有着较大差异性,为提高治疗的相符性与可行性,还应当在治疗前对其病情进行评估诊断[3]。通常情况下在诊断时多采取CT与核磁共振等方式,其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首先是成像原理方面,CT是利用X线对于骨骼的透视原理成像,而核磁共振是利用磁场对于氢离子的作用成像;其次CT侧重于对于骨骼相应结构的判定,核磁共振侧重于膝关节软组织的一些观察,如半月板、韧带或者是鉴别膝关节骨髓水肿等均优于CT。这也足以可见CT的局限性相对较高,可能无法明确诊断韧带与半月板损伤情况,并且其辐射性较高,因此可能无法适用于所有群体,而核磁共振的分辨率相对较高,可从多个角度对患者的各组织展开观察,了解其损伤与病变情况,为后期医生诊断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但在此需注意的是核磁共振时间较长、价格较高,需患者的配合下完成,在此还应当结合患者病情情况作出合理选择

[1]

综上所述,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检查精确的相对较高,可明确患者损伤程度以及周围组织各情况表现,诊断依据性较高,可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亚妮.用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膝关节损伤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诊断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5):165-166.

[2]赵田镜,艾乘波.CT和核磁共振在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1):75-76.

[3]陈春伟.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膝关节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临床表现及应用价值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9,28(24):169-170.

[4]赵征.观察分析核磁共振(MRI)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6):11009-11010.

第一作者:韩冬 男 1978牛11月 汉族  籍贯:河北 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