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术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骨折固定术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张锡刚

巴中骨科医院    636000

[摘要] 目的:分析骨折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7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试验组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比术后结果。结果:1)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手术用时、住院天数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2.78%vs13.8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2周和随访3个月患者的McGuire评分不断增高,其中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缩短恢复时间、进一步改善踝关节功能。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功能评分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多是间接暴力引起踝部扭伤所致,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可能造成关节炎、骨折愈合不良,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手术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主要方式,既往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促使骨折复位,恢复踝关节活动功能,但由于损伤大、并发症较多,部分患者的恢复不理想[1]。近年来,闭合复位内固定的应用更加广泛,因具有微创特点,能改善手术效果。本研究选取7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对象,对比了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21年7月~2022年9月,对本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其1:1划入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内,男20例、女16例,两者构成比为55.56%和44.44%;年龄范围21~60岁,平均为(38.25±9.74)岁;骨折类型:A型10例、B型21例、C型5例。试验组内,男21例、女15例,两者构成比为58.33%和41.67%;年龄范围20~58岁,平均为(37.14±8.76)岁;骨折类型:A型11例、B型19例、C型6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基线资料相近(P>0.05),可对比研究。

1.2 纳排标准

(1)纳入标准:依据《外科学第三版》[2],经体格、CT或X线等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指征,病历资料真实完整;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能积极配合本次研究。(2)排除标准:粉碎性骨折,凝血功能异常,心肝肾器质性病变,精神疾病或无法正常沟通交流,免疫缺陷或恶性肿瘤等。

1.3 方法

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取仰卧位,予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先在踝关节外侧纵向切口,长度控制在10~15 cm,依次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外踝和腓骨干远端,注意保护周围神经,对骨折断端复位后,置入解剖型钛板。然后在踝关节内侧弧形切口,长度控制在5 cm左右,依次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充分暴露骨折端,复位后使用空心螺钉固定。术毕止血、冲洗,常规关闭切口。

试验组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取仰卧位,予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手法复位,若是旋前型骨折,采用内翻姿势,使足部处于90°背伸位,双手挤压踝关节复位;若是旋后型骨折,使足部处于90°背伸位,外翻复位。然后辅助使用C型臂X线机,在透视条件下对骨折内固定,先固定外踝,选择合适螺钉从前向后打入固定部位,对骨块产生加压效果。再固定内踝,打入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合适空心螺钉打入固定部位,拧紧后将克氏针退出。固定完成后进行X线检查,确保骨折复位满意即可关闭切口。

术后,两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3 d,积极防治并发症,对患侧踝关节使用石膏制动4~6周。当踝关节局部疼痛减轻,且没有异常情况发生,即可对膝关节、足趾进行活动,逐渐增加活动强度;术后6~8周开始负重。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手术恢复时间,以手术用时、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为代表。(2)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常见如感染、内固定松动、骨延迟愈合等。判断标准如下:血常规中白细胞、CRP、PCT等指标升高,患者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为感染;骨折部位疼痛、局部肿胀,活动时骨折端相对活动为内固定松动;骨折愈合时间超过正常愈合时间1倍以上,X线片显示骨折线没有模糊,骨痂生长稀少为延迟愈合[3]。(3)选择术前、术后2周、随访3个月时间点,利用McGuire量表评估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4],分值0~100分,正向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4.0软件。其中,并发症用(n,%)表示,予χ2检验;恢复时间和评分结果用(x±s)表示,予t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手术恢复时间比较

从统计数据看,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手术用时、住院天数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恢复时间 (x±s)

组别

例数

手术用时(min)

住院天数(d)

骨折愈合(周)

试验组

36

56.12±6.39

14.27±2.59

13.60±2.38

对照组

36

42.80±5.52

12.14±2.26

11.85±2.15

t

9.464

3.717

3.273

P

0.001

0.001

0.001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试验组中术后有1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为5例,对比可见试验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n,%)

组别

例数

感染

内固定松动

骨延迟愈合

总发生率

试验组

36

0(0)

1(2.78)

0(0)

1(2.78)

对照组

36

2(5.56)

2(5.56)

1(2.78)

5(13.89)

χ2

2.909

P

0.088

2.3 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从统计数据看,术前两组患者的McGuire评分接近(P>0.05);术后2周和随访3个月评分不断增高,其中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McGuire评分 (分,x±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2周

随访3个月

试验组

36

55.42±4.30

78.60±5.72#

83.16±6.27#

对照组

36

54.67±4.55

74.23±5.48#

79.59±5.83#

χ2

0.718

3.310

2.501

P

0.474

0.001

0.014

注:组内和术前比较,#P均<0.05。

3讨论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是身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踝关节骨折是关节内骨折的常见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3.9%,青壮年人群易发[5]。此类患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关键是解剖复位,将关节内的骨碎片清除干净,采用可靠的内固定方案,方便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避免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常用术式,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但手术操作中破坏了骨折区的血液供应和软组织,较大的切口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因此不利于术后康复。

相比之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是先对骨折处进行手法复位,然后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完成固定。该术式的优点在于:第一,手术切口小,对血运和软组织影响小,能加快术后恢复速度;第二,术中不需要完全暴露踝关节,可降低感染风险;第三,精确设计螺钉的位置和方向,能提高骨骼稳定性,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王波[6]等人的研究称,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对72例患者分组比较,从统计数据看:试验组手术用时、住院天数和骨折愈合时间缩短,术后McGuir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治疗价值更高。

在术后并发症上,本研究中试验组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原因可能包括两点:一是受到患者病情、体质、围术期护理、功能锻炼等因素的影响;二是入组样本量少,相关统计数据存在一定误差[7]。对此,今后可继续收集患者的资料,延长患者的跟踪随访时间,开展大样本量研究,以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综上所述,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缩短恢复时间、进一步改善踝关节功能,推荐患者优先选用。

参考文献

[1] 巢鹏程,李泽宝,孔丽,等.骨折固定术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J].心理月刊,2019,14(18):29-30.

[2] 赵玉沛,陈孝平,杨连粤.外科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72-973.

[3] 苏踊跃,韩公斌,张虎,等.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J].临床骨科杂志,2021,24(3):450-452.

[4] 刘会军.后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对外踝骨折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及并发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2,43(10):2801-2802.

[5] 张碧文.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19):2319-2322.

[6] 王波,宋卫平,赵为夏,等.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2,35(21):89-91.

[7] 石丹,张会久,周达岸.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2):186-18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