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科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糖尿病科普

郑建军

鹿邑真源医院内分泌/消化科 河南周口 47720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没有传染性。在生活中,普遍高发于中老年群体,影响日常生活。

糖尿病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一方面由于胰脏产生的胰岛素不足,或者身体中的细胞无法敏感应对胰岛素。

许多病人患病初期无任何症状,直到身体不适前往医院检查或者定期检查才发现症状。早期还可以药物治疗,要是拖着不管,到了晚期就会有涉及身体各个器官的多重并发症。人体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眼睛、心脏、肾脏、血管等组织器官造成伤害,引起慢性病变,导致功能丧失。

一、糖尿病的类型

大家在生活中意识到身体不对劲就赶紧去医院检查,按照医生医嘱进行对症治疗,不可相信其他人所谓“经验之谈”就跟风买药做治疗。

糖尿病的类型不同,治疗方式也就不一样:

1、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小于30岁,突然性发病,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人体特征消瘦明显,血糖浓度高,酮症酸中毒大多为首发症状。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常见有的患者随身携带胰岛素注射剂。

2、2型糖尿病:多发于老年人。而且患病后不容易发现,早期表现为偶尔的轻度乏力、口渴,病症难以察觉,假若血糖增高不明显,需在医院做糖耐量试验,经过医生检查后才能确诊。

3、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导致孕妇的血糖升高,在生产后,孕妇体内血糖会恢复正常,对身体影响不大。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的糖尿病不太常见,但也不可忽视。

以上类型中,最常见的是2 型糖尿病。疾病的不同类型对患者来说,治疗方法不相同。

二、糖尿病都有哪些危害?

生活中如何分辨是否患上糖尿病呢?其实从日常生活就可以窥见一二。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是糖尿病俗称的“三多一少”,这典型症状在血糖明显升高时出现,并会持续一段时间。

1、患者由于身体血糖比较高,大量物质也不能完全被吸收,而且尿糖在体内排泄的多,就会出现多尿的现象。

2、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较快,严重的会明显消瘦,1个月内体重可下降超过4公斤。很多患者一开始以为是减肥成功,但是正常的减肥应该是健身最好,快速掉秤对身体有很大的损害。

还有疲乏:通常表现为全身无力,精神状态较差,在休息后不能缓解。

视觉上也会有影响,轻者视力模糊,重者引起失明。早期感觉视力减退、看东西模糊、变形,或眼前有黑影和闪光等不适观感。

昏迷: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导致糖无法被有效代谢,导致血酮浓度增高,将会引起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有着极高的病死率。病发时,患者意识完全丧失,没有反应也睁不开眼,完全昏迷过去很难唤醒,需第一时间送医抢救。

3、糖尿病的危害还有机体感染。长期血糖处于较高水平,自身免疫及修复能力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通常容易并发各种微生物的感染,尤其以肺炎、泌尿系感染以及女性阴道感染比较常见。

4、糖尿病的患者还会出现一些急性并发症,这通常是由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很差所致,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高渗高血糖昏迷综合征,这种并发症都是会危及生命的,需要引起重视。

5、一些慢性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病、心脑血管病变等也会因糖尿病导致并发,危害人体健康甚至生命。

心脑血管因糖尿病可能导致致命性病变,此外还包括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也超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一跃成为慢性肾脏病的首位病因。肾病成为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三、糖尿病要如何预防?

面对来势汹汹的糖尿病,在生活中更要注重身体状况,每年去医院检查。如果意识到身体不舒服,怀疑是否患上糖尿病,可以直接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医生会推荐简易糖耐量(空腹及 75 克无水葡糖,2小时)筛查。一般来说,患者需要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糖尿病筛查,或者以医生指导为准。

健康人也要警惕糖尿病,可通过以下几点来注意:

1、通过网络或者医院宣传,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比如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性。

2、保持健康体态: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40岁以上的成人都是容易患上糖尿病的群体。这类群体在生活中需要注重饮食,保持锻炼,并使体质指数(BMI)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18.5-24)。

日常中,尽量自己做饭,少吃半成品或者外卖及含食品添加剂很多的食物。有空的话,多吃粗粮及含纤维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每餐七成饱,避免暴饮暴食。加强运动、提高消耗、保持身体血脂、血糖稳定。

3、如果患者发现一些早期情况,医院检查后发现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及早预防,主要通过饮食控制和合理运动,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4、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及时、尽早(比如 20 岁)接受尿病风险评估,需要完善葡萄糖耐量试验。及时复查血糖、血脂、血压,做好每年的体检。

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要正确认识糖尿病,学习了解糖尿病知识,这关乎到生命。更重要的是,患者要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在日常时,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需积极配合治疗,控制饮食,进行运动治疗,在必要时,还要采取降糖药物的措施治疗病症。

治疗为主,药物为辅。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物主要分为口服药和注射药剂,用药过程中需监测患者的血糖,根据血糖浓度调整药物剂量,以免出现血糖过低或过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