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下室设计经济性优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1

建筑地下室设计经济性优化探究

蒋宇

摘要:建筑地下室设计方案对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同时,在保证地下室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为了达到以最低成本获取最佳效益的根本目标,除了需要对建筑地下室工程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管控,还要遵循经济性的原则精心制定地下室设计方案,以及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方可保证整体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主要对建筑地下室设计经济性优化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设计;经济性;优化策略;

如今我国人口数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私家车辆数量骤增,对停车位的需求量自然也会有所提升,城市的停车位数量有限,导致因抢占停车位而引发矛盾和冲突的事件高频发生。为了尽力满足人们的停车需求,以及缓解土地资源紧张这一状况,地下车和地下室结构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为有效实现对地下室造价的精准控制,应遵循经济性的原则开展地下室设计工作,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IMG_256

一、防火分区设计

如今高层建筑物随处可见,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稀缺和城市停车需求等问题,高层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必须对地下室设计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除了需要根据整体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需求合理设置地下室的深度和层数,在保证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为建筑物的某些功能提供足够的空间,如地下车库、设备用房等。在进行地下车库或各类设备用房设计时,必须认识到地下室造价控制的重要性,同时还要确保防火分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合理设置防火分区面积,如地下车库的一个防火分区面积应在4000平方米,而设备用房尽量达到1000平方米即可。优先选择防火性能良好且性价比最佳的施工材料,尤其必须对防火分隔墙、防火卷帘门等原材料质量和性能加强检验检验,杜绝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如此能够达到保证结构稳定性、节约工程造价的根本目的。

IMG_256

二、人防工程设计

在进行人防工程设计时应结合地下车库的设计方案与施工图纸,因为人防工程在日常主要作为地下车库使用,在发生战事的情况下才会正式启动。在开展人防工程设计工作时,需要深入现场进行实地勘查,根据所掌握的各项资料和文件精心设计人防工程施工图纸与方案。防火分区要与人防分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风管就无须穿过人防墙,就不用对其进行密封处理,如此就能达到节约造价的目的。将防护单元集中在一起,就能减少临空墙和人防门的数量,而且人防防护单元可以共用室内出入口,出入口楼梯可以设计为剪刀楼梯,这样就能减少出入口和楼梯数量[1]

三、结构设计

为了保证整体建筑物的安全性,通常会适当增加地下室的深度,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施工作业,切实保证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坍塌事故。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可以选择预应力楼盖或无梁楼盖,如此能达到降低层高、节约造价的目的。同时在选择结构时可以选择独立基础的无梁筏板结果,通过详细计算和分析发现,与大板的梁板式结构相比,前者造价远远低于后者,而且独立基础的无梁筏板结构更具有操作便捷等优势,所以应尽量选用独立基础的无梁筏板结构。在选择结构时应充分考虑到建筑所在地的气候、地下水文条件和地下管网敷设等情况,这就需要提前深入现场进行勘测,根据勘测数据合理优化地下室设计,将覆土的厚度控制在0.8m~1.5m即可,进而能够降低综合造价[2]

四、设备用房设计

在非人防区设置采光天井,将其作为进风口部,利用车辆进出时空气流动排出室内气体,以及改善室内通风采光条件,这样就不用设置独立送风系统,如此就能节省成本。平时与战时可共用一套进排风系统,这样无需过多设置风井和通风机房,就能节约造价。为了提升地下室面积的综合利用率,可以将通风机房安排在无需停车的四角区域,这样就能避免占用车位。至于设备房可以布置在主楼下不可停车的短肢剪力墙或无法停车的死角部位,合理优化设备用房布置流程,在避免占用车位的同时尽量遵循经济性原则做好室内防火防潮等防护措施,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另外,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设立消防控制中心、消防泵房,并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定时检查消防栓和电车充电桩等,以免发生火灾等事故。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停车难”问题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为了解决停车难和土地少这些问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专门提出了相应的停车辆要求和指标。但是考虑到城市土地资源极为宝贵,因此在建筑功能布局中,通常会将车库和各类设备用房设置在地下层,而地下室造价控制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对地下室设计的经济性多加重视。

参考文献

[1]林霖.多层地下室的人防建筑设计经济性分析[J].江西建材,2022(07):356-358.

[2]黄冠豪.地下室结构设计的若干常见问题[J].绿色环保建材,2018(01):63.DOI:10.16767/j.cnki.10-1213/tu.2018.01.057.